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的文化看点

时间:2016年08月05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周 娜
0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将信息化贯穿我国现代化进程始终,加快释放信息化发展的巨大潜能,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加快建设网络强国。《纲要》勾画了信息化造福社会、造福人民的美好蓝图,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的文化看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成立了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强调要从国际国内大势出发,制定实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战略、宏观规划和重大政策,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网信事业代表着新的生产力、新的发展方向”“网信事业要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国家利益在哪里,信息化就要覆盖到哪里”等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论断,为我国信息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网信办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历时2年进行深入调研,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根据领导小组的决策部署,制定完成了该《纲要》,并于近日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正式公开发布。

  作为规范和指导未来1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纲要》提出“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为主线,以建设网络强国为目标,着力增强国家信息化发展能力,着力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着力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的指导思想,并以十年“三步走”为战略方案,完成从“网络大国”到“网络强国”的转变。

  从“网络大国”到“网络强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信息化进程先后经历了酝酿、起步、全面推进三个历史阶段。1994年4月,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1995年10月,国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首次提出了“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战略任务,信息化加速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信息化建设更取得长足进展。目前,我国网络用户已突破7亿,互联网普及率超过50%,固定宽带接入用户累计达到2.74亿户,移动电话用户规模接近13亿。由此可见,中国已经成为网络大国,并在信息化与国民经济社会两方面加快深度融合,展现了美好的社会前景。

  但是应该看到,信息化实践中还存在着较明显的短板,表现在核心技术和设备受制于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基础设施普及程度不高、网络空间法治亟待加强等诸多方面,这也成为中国向网络强国目标迈进所必须克服的阻碍。而《纲要》的出台可谓恰逢其时、指点迷津。《纲要》为“网络强国”建设明确了方向目标和“三步走”具体方案:第一步到2020年,核心关键技术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信息化成为驱动现代化建设的先导力量;第二步到2025年,建成国际领先的移动通信网络,根本改变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实现技术先进、产业发达、应用领先、网络安全坚不可摧的战略目标,涌现一批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网信企业;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信息化全面支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网络强国地位日益巩固,在引领全球信息化发展方面有更大作为。

  《纲要》还提出“增强信息化发展能力”“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的三大战略任务,从经济、政治、文化、民生等各个层面,全方位绘制出做强信息产业、提升综合国力的内容、方法和步骤路线图。可以预见,目标既定,航路清晰,这必将引发网络信息化发展千帆竞秀的新景象。

  繁荣网络文化,助力信息化发展——《纲要》中的网络文化看点

  《纲要》在针对当今世界信息化发展的形势作出准确判断的基础上,对网络文化与国家软实力紧密相连的这一新时代内涵也做出了解读。《纲要》厘清了文化建设与信息化建设的关系,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发展网络文化。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建设网络强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奠定信息化基础。而繁荣网络文化则在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影响着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方向道路和兴衰成败。

  看点一:构建天朗气清的网络文化生产新空间

  伴随着党和国家对网络传播规律、网络文化认识的不断深入,《纲要》在重视网络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与渠道的功能之外,更加强调发挥网络的文化生产与创造功能,将网络看作是文化生产的新空间,并明确提出:“提升网络文化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整合公共文化资源,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信息服务水平,积极开发适合网络传播特点,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的网络文化产品。”

  《纲要》特别强调“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创新改进网上正面宣传,加强全网全程管理,建设为民、文明、诚信、法治、安全、创新的网络空间,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要在网络文化建设中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就要做好“正反”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坚持正面的舆论引导,生产有思想内涵,有理想追求,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内容,巩固壮大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另一个方面对危害网络空间的低俗有害信息,综合利用法律、行政、经济和行业自律等手段进行坚决打击,规范网络信息传播秩序,净化网络空间。

  看点二:把中国故事讲得愈来愈精彩,让中国声音愈来愈洪亮

  网络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文化竞争的新领域。在信息化发展的道路上,技术与设施等方面的竞争是外显的,其重要性显而易见,容易被理解与关注。而在网络文化上的较量却是隐蔽和长期的,不易察觉却暗潮汹涌,因而需要给予格外关注。网络促进了文化交流,同时也降低了文化交流的把关门槛。网络文化浩瀚庞杂,成为西方国家进行价值观渗透与文化侵略的新管道,也是我国信息化发展过程中需要着重应对的新威胁与挑战。《纲要》提出:“互联网是传播人类优秀文化、弘扬正能量的重要载体。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遵循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把中国故事讲得愈来愈精彩,让中国声音愈来愈洪亮。”我国拥有全世界最多的网民,但是在国际传播中却没有建构起相应量级的文化形象。网络文化的创造与传播,民族文化与价值观的输出与求同,都成为国家软实力的薄弱环节,影响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看点三:网络文化生产与传播相结合

  有关网络文化生产,《纲要》明确提出要提升网络文化供给能力,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加快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提高网络文化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而文化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传播,能够成功传播的文化才具有生命力。由于网络有其自身特殊的传播规律,其内容的特征往往决定了传播效果。因此在网络文化的生产环节,应在充分尊重网络传播规律和策略的前提下进行内容的策划和创造。在网络文化的传播环节,应构建现代文化传播体系,有效整合各种媒介资源,有的放矢地进行渠道选择。对此,《纲要》也提出要完善网络文化传播机制,构建现代文化传播体系。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有效整合各种媒介资源和生产要素。

  看点四:网络文化建设与引导相结合

  《纲要》强调,网络文化建设需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在传播阵地建设上,既要不断拓展现有传播体系,做大做强中央主要新闻网站和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同时也要培育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型文化集团和媒体集团;特别是对于有舆论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的互联网企业,要积极将其纳入到网络文化建设的体系中来,发挥正面引导作用。对此《纲要》也明确提出要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网络治理体系。以保证不断提高网络生态环境治理系统化、科学化、法制化和信息化水平,助力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

(编辑:苏锐)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