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张梦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笙音乐世界

时间:2016年07月22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越 声
0

笙演奏家张梦

  笙是中国民族管乐器中唯一 一件可以固定音高演奏的复调乐器,也是世界上唯一能演奏开放式和声的吹管乐器。然而,这样一件乐器,知道的人却不多,尤其在较为时尚化、潮流化的民族器乐组合中笙乐器的使用率更低,原因何在?很多年来笔者一直想了解真正的缘由。

  “80后”的他挑起了大梁

  张梦,很年轻,却是上海音乐学院这几年重点培养的“双学历”的演奏家、作曲家,他自小随父亲学习笙,后跟随翁镇发、翁镇荣、牟楠和徐超铭等“大家”学习,现为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笙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音乐制作人,上海馨忆民族室内乐团笙演奏家、驻团作曲家。如今已经是被中外笙演奏圈逐步认可的“继承人”。

  就开头的问题,他回答我:“一、了解笙乐器的人不多,甚至有些人从未听过笙的声音,这首先因为我们对笙的推广力度不够;二、有些组合形式的乐队需要的是演奏者站着演奏,笙虽音域齐全,但通常以坐姿演奏为主,而传统笙在演奏姿势上均可,却又由于音域有限,可能无法胜任新音乐形式多变的要求;三、由于笙乐器的音色是比较中和的,在乐队中也有‘溶剂’作用,但有些演奏家或作曲家认为笙乐器的音色并不是那么有‘个性’。其实,就我本人而言,这些问题更需要我们这一代努力去解决。”

  为了改变笙的“传统、守旧”的曲目,一场“笙味”十足的“颠覆性”创意音乐会由张梦用即兴、创意与想象在上海举行。在这场音乐会上,张梦化身为“大厨”,带领一众“食客”(观众)品尝他自己和音乐界好友为大家精心呈现的八道“菜”——湘菜、山西菜、鲁菜、西式甜品、招牌菜、蒙古菜、有机菜和烩菜。在这八道菜中,张梦通过传统(各流派)、爵士、电子、世界音乐(即兴)等多种元素,用自己的想象力和技巧呈现出笙的多元表现力。

  音乐会上的一道“西式甜品”引发了观众极大兴趣,这就是一首经典的爵士乐曲Blue Bossa,此曲虽曾被无数爵士乐手演奏过,但用笙这件乐器演奏却很新鲜,张梦手中的笙仿佛化身萨克斯管,曲声轻松、慵懒,与低音贝斯手一唱一和、一清亮一低沉,宛若两个人在进行一场充满意趣的对话,画面感极为强烈。

  当晚,被谭盾看好的“招牌菜”则是由张梦本人作曲,用简约的素材、以循环反复的手法创作而成的《童年回忆》,乐曲融合了四种元素,首先由笙乐打头,吹出充满回忆的童年旋律《丢手帕》,此后又加入B-box等口技,用效果器叠加循环,以最简单的节奏和元素唤起观众对自己单纯快乐的童年的回忆。音乐会结束后,一直“潜藏”在观众席中的著名作曲家谭盾上台为张梦祝贺,大赞其“音乐很有想象力,颇有新意,尤其在技巧的表现和音乐的感染力方面有着恰如其分的平衡”。演出结束后,张梦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进入上海音乐学院学习后,他逐渐知道中国民族乐器的“滞后”发展主要在于作品的缺少,尤其是真正的作曲家介入太少,甚至凤毛麟角,以往许多民族乐器的作品更多的是演奏家“业余”在写作品,这都不利于民族乐器的发展。

  特殊的艺术经历和家庭环境,使张梦深知“传统”的深刻含义,他淳朴的演奏风格、扎实的演奏功底和灵活多变的音乐观念的形成正是根源于对传统曲目千百次的研习。

  两代人“梦”求上海

  张梦的父亲曾在专业的文艺团体担任笙演奏员,后来为了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笙演奏水平,于是“冒昧”地给上海的37簧笙发明者之一的著名笙演奏家翁镇发写信求教,由此,远在河南的张梦父亲就经常前来上海求学。后来,他从事了与音乐无关的工作,但还是一如既往地热爱笙这门乐器,也让儿子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笙乐器。

  张梦回忆:“从我认识并接触笙这件乐器起,我就一直十分喜欢它,并未产生过‘抵触’的情绪,或是感觉其单调。因为父亲爱笙,他将自己对笙乐器的感情言传身教于我,使我也对笙乐器萌生了热爱之情,自然就不会觉得单调了。那个时候,我经常听父亲在家或是演出时演奏的作品有:翁镇发先生的《畅饮一杯胜利酒》及改编的《达姆达姆》《沂蒙山歌》等。”尤其令张梦难忘的还是那首《达姆达姆》,“因为这首乐曲让我踏上了义无反顾的音乐之路”。至今,张梦还经常演奏这首乐曲。

  “在古代道教的音乐里,笙师都是要擅长十多种乐器的,我从小也想变成多才多艺的人”。张梦说,“以我学习长号为例,当年正好小学里要组建军乐团,老师看我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就建议我参加。经过考虑,我选择了长号这件铜管乐器。原因很有意思,我觉得这件乐器与其他管乐器不同,其他管乐器都要按键来吹,而长号则是‘拉’的,好奇心让我选择了它。其实后来对许多乐器的学习,我都是兴趣爱好所至。或许是因为早期习笙的缘故,而后自学种种乐器,无论中西管乐,还是西洋弹拨乐,我都可以算得上‘无师自通’。我觉得,音乐是相通的,乐器亦是如此,在演奏技法、对作品的处理、音乐的感悟方面,会有着或多或少的相通之处,所以接触其他乐器便更容易‘上手’,演奏起来更加容易了。”

  张梦觉得不同的民族管乐器一定有着一脉相承的地方,这就是“气”,他认为“气”不仅是指气息的运用,即一位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要注重把握好气息,用不同的气息演奏出有区别的声音,更是指一种精神,一种气魄。民乐是有“魂”的,同样,一位优秀的演奏者要将这种气场,这种民乐的灵魂演绎出来,不单单让听众听到纯粹的音乐,更要让听众感受到民乐所能带给他们的震撼。在他看来,“作为年轻的演奏者,我们在继承老一辈的演奏方法的同时,还需要开发出一些新的演奏技巧、新的手法、新的舞台表现、新的音乐概念等等。”

  “是好胜心让我学会了作曲”

  好胜心其实是一个孩子的“补药”,用得好,会促进孩子的学习。张梦小学三年级时写了一首笛子曲,兴致勃勃地把乐谱拿给老师看,结果却被泼了冷水。他现在还忘不了老师对他说的:“你这么小,连书都没念好,就想着作曲,老老实实演奏乐器吧!”张梦当时备受打击,曾一度不再考虑作曲的事情。随着年龄的增长,上了中学之后,流行、摇滚等音乐风靡,于是张梦就开始自己创作一些流行歌曲之类的作品,完全是为了玩儿,然后就拿着吉他在班里与同学们一起充实业余生活,度过课外时光。

  上海音乐学院一场现代派的音乐会点燃了张梦再次作曲的导火线。音乐会上的作品抒情、奔放、纯净、热烈的音乐风格唤醒了张梦作曲的梦想,从那时开始,他自学所有作曲知识,并开始创作作品,后来又考取了作曲专业研究生,也是希望自己能够更为系统化、规范化地学习,进而从“半职业”转变成为职业的作曲者。

  张梦自从第一首三十七簧笙独奏曲《玄烟》获奖后,一发不可收拾,创作灵感迸发出来,接着又创作了民族室内乐作品《荒寂》,并依靠这首作品参加了“民音杯”民族室内乐比赛,获得了优秀奖。除此之外,他还陆续为各种形式的编制或独奏乐器创作作品,如2010年为二胡与打击乐写的《双声子》,荣获了2010全国高等艺术院校二胡作品比赛银奖。

  除了给笙乐器等民族音乐作曲,他还涉及不同领域的音乐风格,尝试创作“自己没有听到过的音乐”。至今他已创作了几十首音乐作品,涵盖古典、现代、爵士、摇滚、电子、世界音乐、实验先锋等。从小学习了众多乐器且积累了丰富的实践演奏经验,在一定程度上为张梦未来的创作之路提供了很多方便,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张梦介绍,在上海他曾组建多个乐队,在里面加入三十七簧笙的演奏,有的则是要求笙乐器作为主奏,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个现象,跟他一同做乐队的且喜欢笙乐器的大部分是外国人。时下也有一些民乐团体,但是在这些团队的演奏乐器中很少看到笙。“这些组合、团队会弃用笙乐器,可能是我们的某些主观因素所致吧!”张梦说。

  作为一名专业演奏家和作曲家,他时常仰望笙的光辉、坚守笙的传统、保持了“民间”的音乐底色。但他又是一位“不安分”的青年人,这份“不安分”,使他获得了传统与现代——两种观察笙音乐及中国民族音乐的视角,建构起了属于自己的笙音乐世界。他希望自己和父辈爱了多年的笙表演,能在当下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新语汇,并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因此,他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又不断在笙的演奏形式、笙曲的题材和风格等方面,探索许多新的可能。

  从张梦身上笔者看到年轻的音乐家正在勇于探索、勇于实践。近年来也不断有作曲家开始逐渐关注笙乐器的演奏问题,并有大量的笙曲问世,有的是笙独奏,大小民乐队伴奏的;有的则是笙乐器与西洋室内乐或混合室内乐的;有的是笙协奏曲与民族或西洋管弦乐的,林林总总的笙演奏形式也在不断拓展着笙乐器的发展,也慢慢展露出笙乐器自身的演奏特点及其特有的魅力。

  张梦说,“笙艺术的发展需要好的作品,我自己身体力行,也希望更多的年轻作曲家能为笙创作既能体现笙优秀的传统特色、又能体现传统乐器的现代话语的好作品,那么,笙艺术的复兴和传承就会如虎添翼。”

(编辑:高晴)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