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玄奘精神的喜与悲——由电影《大唐玄奘》说开去

时间:2016年06月03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李文中
0

电影《大唐玄奘》剧照

  历史,是一幕没有结局永远在演出的戏剧,后人观摩戏剧的眼光越深邃悠长,就越能不断从中体察出幽远的文化意味。那其中的成与败、功与过、是与非,那其中蕴含的文明的教训、智慧的启迪、人格的魅力,总会让人情不自禁地把目光频频投向历史岁月的苍穹,来测探一下现实的位置,以便预知未来。

  看了电影《大唐玄奘》 ,便有着丰富而又复杂的思想和情感感触。

  玄奘,唐朝高僧,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他为了求得佛学真谛,寻根问底,渴望了解佛学的全面正确的真知,下决心赴印度天竺求取真经。公元629年,在没有得到朝廷支持的情况下, 28岁的玄奘冒着偷渡的危险,“仗策孤征,乘危远迈” ,只身一人西出玉门关,然后跨葱岭,又南出铁门,穿越过世界上最荒凉的塔克拉玛干炎热沙漠,流沙八百里内,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因寻找水源险些命丧荒漠;他又翻越终年积雪的帕米尔高原、白雪坚冰的喀喇昆仑山脉和热海……玄奘以“宁可西行一步死,不回东土一步生”的顽强意志,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往返孤征17年,行程5万里,历经138国,终于完成赴印求法的宏愿。

  学成回国后,玄奘又拒绝一切名利诱惑和丰厚的待遇,潜心于佛经翻译工作,不弃寸阴,孜孜矻矻,用19年的时间,译出佛典75部, 1335卷,成为无可争议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最伟大的翻译家。

  这就是震古烁今、名扬海内外的玄奘精神。唐太宗称他为“法门领袖” ,梁启超称他为“千古一人” ,鲁迅称他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玄奘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人的精神偶像,玄奘精神是中华民族巍然耸立于世界文明之林的一座山峰。玄奘的精神力,其实是中华文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民族精神孕育的种子,在中西文化交流的时空天地里结出的一颗丰硕的果实。印度历史学家柏乐天曾经这样评价玄奘与中华文化:“在中国以外没有出现过这么伟大的翻译家,在全人类的文化史中,只好说玄奘是第一个伟大的翻译家。中国很荣幸的是这位翻译家的祖国,只有伟大的中国才能产生这么伟大的翻译家。 ”这与其说是赞美玄奘,不如说是更加赞美中华文化的伟大。

  中华文化素有海纳百川、开放又有所守的宽阔胸襟和自信情怀。中华文化精神的深厚博大、绵延不绝,正源于此。玄奘舍生求法的壮举,一方面表明了知识真理的巨大吸引力,另一方面也预示着只有中华文化哺育的大地上,才能产生具有如此强大精神力的人类文明的探险者和文化精神英雄。虚心学习吸收他国的先进文明成果,并非表明我们低下和无能,反而映衬出我们的自信与成熟。玄奘生活的唐代,当时唐朝的皇家天文台,竟然是由4个印度人主持,可见唐朝在文化上的高度自信和开放的胸襟。

  历史总是在喜剧和悲剧的交替转换中慢步前行。玄奘精神给中华文化带来了巨大的正能量,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但是,玄奘也让我们看到了他在中华文化史上悲剧的一面。

  玄奘到达印度后,不仅在当时的佛教中心那烂陀寺拜戒贤法师学习,还四处求访名师,博采众说,成为当时印度大乘唯识宗的集大成的学者。回中国后,玄奘成为法相唯识宗的七祖传人,在中华大地广传佛法。玄奘所创立的法相唯识宗,在唐太宗、唐高宗时期曾经风靡一时,然而,仅持续兴盛了四十年,便一蹶不振了。

  义无反顾地舍生求法,心无旁骛、不遗余力地弘扬佛法,但最后却遭受如此挫败,这对于玄奘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经有这样精辟的议论:“窃疑中国自今日以后,即使能忠实输入北美或东欧之思想,其结局当亦等于玄奘唯识之学,在吾国思想史上,既不能居最高之地位,且亦终归于歇绝者。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而二千年吾民族与他民族思想接触史之所昭示者也。 ”外来文化,如果不和本土文化相结合,即使显赫一时,也必然会迅速消歇、衰微。陈寅恪先生的论述,正是对玄奘悲剧原因一针见血的揭示。

  玄奘创立的法相唯识宗最贴近印度佛教的原意,具有深奥的理论知识,其繁琐的心理分析,极少有中国信众所真正理解。法相宗严守印度佛教教义,坚持大多数众生不能成佛的理念,背离了群众的愿望,这就失去了最为强大的群众基础,失去了在中国生根发芽、繁盛成长的生活土壤。玄奘拘泥于印度佛教教义,不知变通,不能把佛教中国化、本土化,这是最终导致法相唯识宗衰微的原因之所在。

  玄奘的悲剧,给了我们以深刻的历史教训和启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步入“新常态” ,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再学习,需要借鉴中华传统历史智慧,需要吸收世界上先进的经验和技术,但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也绝不会接受任何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 ”无论看起来多么完美的外国文化理念,如果不放到中国的现实的土壤中接受创造性的改造和扬弃,刻舟求剑,死搬照抄,不知变通,缘木求鱼,其结局也必定会遭到失败,甚至会贻害中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全局。

  玄奘的成与败,玄奘精神的喜与悲,都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一方面要学习玄奘精神给我们带来民族自豪感的成功的一面,另一方面更要认真汲取玄奘失败的悲剧的历史教训。从现实的意义上来说,后一种更亟须引起我们足够的警觉和重视。

(编辑:黄远)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