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粹再现长征壮举——对话《长征组歌》音乐总监谢振强
http://www.cflac.org.cn    2011-07-29    作者:张 成    来源:中国艺术报

    长征,中国革命史上的传奇;京剧,流传数百年的国粹。二者相遇,幻化为激情澎湃,震撼人心的京剧音乐史诗——《长征组歌》。为纪念中国共产党90华诞,近日,中国戏曲学院在其大剧场隆重上演了这部新作。史诗采用了原版《长征组歌》的歌词,用京剧多变的声腔板式、多个流派行当角色、多种演唱形式以及多重音乐风格,演绎了长征这一伟大壮举。为此记者就《长征组歌》艺术改编的问题采访了史诗的音乐总监谢振强。

    记者:众所周知,《长征组歌》是经典的红歌,您将其改编为京剧音乐史诗的初衷是什么呢?

    谢振强:主要是三个角度,一是为党的90华诞献礼,二是发扬倡导长征精神,三是锻炼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我认为,长征精神所传达的不怕困难、百折不挠、不怕牺牲、富有创新精神的理想主义革命情怀在今天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当前,高雅文化处于低谷,艺术工作者面对很多困难时,更要发扬长征精神,顽强地克服困难,把握机会。所以,我认为《长征组歌》带有启示录的性质,同时又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我们还是希望做一个经典的、能够流传的剧,而不是应景之作。

    记者:虽然红歌和京剧都是声乐艺术,但毕竟还是有所不同,在改编的过程中,遇到过困难吗?

    谢振强:《长征组歌》脍炙人口,在上世纪60年代推出,已经传唱了40多年,很多观众印象太深刻了。因此,改编既要符合艺术本体的要求,又要让观众满意,的确要求非常高。毕竟,《长征组歌》是歌曲,原作高调的部分比较多,要求演唱人员往上走,这对京剧演唱来说还是相当有难度的。我们对此也采取了一些艺术手段来调整,比如,在改编版本里,我们使用了行当,采用独唱、轮唱、合唱的多重演唱方式,多变的板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了这一难题。针对不同的段落,采用不同的要求,如《告别》段落非常抒情,我们用常态的旦角来唱样板,《过雪山草地》我们让老生穿插,《遵义会议放光芒》是组歌中非常特殊的部分,很抒情,我们还是使用旦角来唱。这样,每段都有区别,情感色调错落有致。另外,在演唱中大量重复歌词,让唱词成段,便于演出。

    记者:音乐是不分行当的,但京剧分。在改编的过程中,您怎么编曲来配合行当呢?

    谢振强:原版组歌中,没有过渡音乐。改编版每一段前面都有间奏。改编的过程中,我们和中央音乐学院的作曲家们合作,两种不同的风格相互协调、融合,结果音乐上的段落和京剧的结合非常紧密。比如,间奏部分有打击乐的进入,这就比较有特点。另外,还有曲牌变体演奏等。总之,这次改编我们还是受益良多。

    记者:之前很多革命题材的唱段都没有《长征组歌》改编版这么完整,这么长,这就涉及到音乐整体布局的问题,您当时是怎么考虑的呢?

    谢振强:我们做了很多工作,10段下来,观众会清晰地分辨出每段的情感色调和结构特点。《序曲》是我们添的,加上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内容,多了一些战争场面的描写。紧接着的《告别》则悲情一些;《突破封锁线》则用快圆板和老生的演唱突出紧张的气氛;《遵义会议放光芒》是重要转折,色彩明亮,抒情优美,其中将苗族音乐的唱腔融合了进来;《四渡赤水出奇兵》的情节涉及到云、贵、川等少数民族地区,我们使用了大量的民族性元素,如小花腔数板带来的幽默。总体来说,根据整体情感色调和结构整合的要求来编排音乐,效果还是比较协调的。

    记者:《序曲》部分的音乐是以《国际歌》为主导音乐,结尾又以全体观众和演员演唱《国际歌》为呼应,这是一种怎样的考虑呢?

    谢振强:《国际歌》中有“最后的斗争”这么一句。我想,党如果不带领红军长征,不保存实力,那么很可能就是最后的斗争。因此,想来是让人感慨和悲壮的,但又是有希望的,毕竟长征取得了伟大胜利。此外,在那个年代,《国际歌》也是被革命同志传唱最多的歌曲,这一选用也契合历史氛围。

(编辑: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