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20年回顾
    2009年10月28日      作者:董占顺      来源:艺术交流

    林林总总的国际民间艺术节是各国最普遍、最具传统、参与者最广的大众文化活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文联每年都会组派几支民间艺术团参加国外举办的各种国际民间艺术节,让世界很多国家的民众有机会亲眼目睹中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1987年,中国文联加入了由各国民间艺术节负责人倡议成立的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更加强了与各国民间艺术节的联系。在交流中,许多外国艺术团询问中国举办民间艺术节的情况,并诚恳地希望能够到中国演出,了解古老的中华文明。当时,中国大型涉外文化活动很少,虽然偶有外国艺术团应邀来华,但都是知名的专业团体,而且都是单独来访和专场演出。根据参加外国民间艺术节的经验和外国艺术团的愿望,中国文联开始酝酿创办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

    1989年,创办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被提到正式议程上。这一创意得到了文化部的大力支持并上报国务院,国务院很快批复同意中国文联举办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中国文联即将举办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的消息通过新华社、《人民日报》海外版发出后,立刻引起了各方注意,一些国家的大使馆和驻华记者纷纷来电咨询有关情况。中国文联向12个曾提出派艺术团来华的国家发出了邀请,一周内便得到了11个国家的积极回应,大大超出了最初78个艺术团的预想。

    1990814日,首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在北京隆重拉开了序幕。11个国家的14个艺术团辗转北京、海城、鞍山、本溪、承德、唐山、秦皇岛,所到之处,欢声雷动,其盛况难以用语言描述。在海城,20万群众夹道观看行进演出;在秦皇岛,各国艺术团冒雨为热情的观众表演。一幕幕动人的场景,给所有中国人和外国人都留下了难忘印象。中国百姓为能一下子看到这么多肤色各异的外国人感到新鲜,也知道了国外也有如此美妙的民间音乐舞蹈;而外国艺术家们则对中国社会安定、政策开放感到欣喜,对中国经济发展、市场繁荣感到惊讶。

    首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的成功举办,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为艺术节的延续和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1992年、1994年、1998年、2001年、2004年、2007年,中国文联又成功举办了6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规模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高。至今,中国文联已邀请五大洲52个国家116个艺术团的近3000人次参加了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参与举办该活动的国内城市达30多个。

    随着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国内各种国际性的艺术节、文化节逐渐多了起来。与现今形形色色的大型文化活动相比,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有着鲜明的特色,突出体现在国际性、民族性、民间性、群众性上。国际性即参与对象主要为外国艺术团,每一个艺术团代表一个国家;民族性即各国艺术团无论从艺术形式还是表演内容方面,所展示的都是具有本国民族特色的东西;民间性在于演出内容均衍生于各国民间音乐舞蹈而非舞台创作艺术,而且参加表演的艺术团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各行各业的民间艺术爱好者而非专业演员组成的;群众性则表现为艺术节面向最广大的群众而非某个特定的人群或阶层,因此在演出形式上更多地采取露天演出、行进演出以及深入学校、厂矿、农村等,让生活在社会基层的群众有机会一睹外国艺术的风采。

    艺术、友谊、和平,是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一贯的宗旨和口号。这几个在国际文化活动中使用频率极高的词汇或许让人觉得太抽象,然而,当你置身其中每一个环节时,便会发现它们是那么的生动。

    艺术

    作为艺术节,艺术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始终坚持自己的特色,定位于民间艺术,因此这里既没有芭蕾、交响乐抑或舞剧、音乐剧,更没有现代舞和现代音乐。前3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几乎是纯粹民间艺术,因为不仅演出内容是民间艺术节目,而且参加演出的艺术团也多是由业余爱好者组成的非专业团队。但由于当时外国专业艺术团来华演出不是很多,观众对艺术节的演出仍然表现出极大兴趣。很快,中国经济的迅速腾飞让更多外国专业艺术团瞄准了中国演出市场,蜂拥而来到中国掘金。观众看的多了,欣赏水平和品位也高了,一般水平的演出已难以满足。针对这一问题,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组委会对民间艺术的定义进行重新思考,认为民间艺术不等于非专业表演,于是从1998年第四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开始大幅度增加了专业民间艺术团的比例,到2007年第七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专业民间艺术团的比例达到了三分之二以上。如此一来,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的演出内容仍然是民间艺术,但演出人员则多为专业演员,艺术水平自然有了较大提升。

    用多姿多彩来形容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的演出是最恰当不过了。来自不同国家的数百名演员聚在一起,仅是那五彩缤纷的民族服饰和千奇百怪的民族乐器便已让人目不暇接,奇妙的舞姿、婉转的旋律更让观众心旷神怡、如痴如醉。除了个别水平较高且强烈要求再次来华的专业艺术团,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原则上不重复邀请同一个外国艺术团参加。如果不计算重复邀请的,参加过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的外国民间艺术团已达107个,涵盖了世界众多民族的几十种民间音乐舞蹈,风格迥异,特色鲜明。

    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不仅是国际民间艺术的盛会,也是各国艺术团竞相展示本国民族民间艺术的平台。没有一个国家愿意错过这样的展示机会,因此每一届艺术节最让导演头疼的是演出时间的分配。原则上实行平均分配以体现平等,而为了艺术效果又不得不稍作调整,即使多给某个艺术团半分钟的演出时间,也得费尽口舌地做其他艺术团的工作。演出过程中,每个艺术团都是那么认真和卖力,以求最好地表现其民族民间艺术的最高境界。他们的这种精神,常常让现场观众深深感动。

    友谊

    友谊,是心灵的沟通。来自不同国度的艺术家们肤色各异、语言不同,然而在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这个大家庭里,却彼此心有灵犀、其乐融融。演出时,他们热情地为对方鼓掌喝彩;休息时,他们在一起用简单的词语和手势相互交流;参观游览时,他们伸出友爱的手相互帮助。这些陌生的人们,用眼神、手势和礼物传递着人类最纯洁的情感。分别时刻,大家握手、拥抱,眼里含着泪花,依依不舍。更让人高兴的是,在短短的两周内,一些来自不同国家的年轻人更超越了友谊的境界,缔结了跨国姻缘。

    友谊,源自主人的热情好客。每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组委会都会收到各艺术团回国后寄来的感谢信,信中无不充满了热情洋溢的赞誉,而赞誉最多的就是中国人民的热情和友好。2004年第六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在黄山举办,德国费尔巴赫市铜管乐团在启程回国时不顾时间紧张,执意为中方接待人员集体演奏《友谊天长地久》,发自肺腑地表达对中国人民的情谊。

    每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结束时,组委会都要举办一个告别联欢晚会,大家碰杯致意,互道珍重。为了助兴,也为利用最后的机会展示自己的技艺,各国艺术团你争我抢轮番上场,分别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把平时不在舞台上表演的节目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大家。那样一种热烈、祥和、友好的气氛,不是置身其中的话,绝难想象。这是只有开场而没有谢幕的晚会,那些精力充沛的年轻人通宵达旦地在一起跳舞、歌唱,难舍难分。

    和平

    和平,是古今中外各个民族共同的美好愿望。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演出的各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节目中,有大量是关于和平的。人们用欢快的节日舞蹈庆祝战争的结束、和平的到来,用委婉的田园音乐盼望和谐、宁静的生活。虽然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组委会对各国艺术团的演出节目没有特别要求,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切合了和平的主题。

    和平,不仅仅是一种美好愿望,很多时候,我们可以亲身感受和平的美好。2001年第五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开幕前夕,美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9·11”事件,组委会非常担心一些外国艺术团会因为旅途安全原因取消访华。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很多外国艺术团毫不犹豫地答复不改变访华计划,更表示现在正是以艺术的名义呼唤和平的时候。根据当时的形势,组委会决定安排埃及团和美国团在不同饭店居住,并分开就餐。但两个团抵达后,却异口同声地要求同住一个饭店,一起就餐。团长协调会上,美国艺术团团长主动走过去与埃及艺术团团长握手,引来各国团长的热烈掌声。2007年第七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期间,俄罗斯和格鲁吉亚发生了军事冲突,心系祖国的俄罗斯艺术团成员们在舞台上表演时动情地留下了泪水。演出结束后,许多其他国家的演员主动迎上去与他们拥抱,安慰他们不安的心情,此情此景感人至深。更为可贵的是,俄罗斯艺术团没有中止访华演出,而是毅然留下来继续用他们美妙的歌声和舞蹈表达人类对和平的企盼。

    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走过了整整20年的历程,可谓意义深远。它传播了艺术、友谊、和平,为世界文化的多样化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它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成为中国百姓了解外国文化的一扇窗口;它通过世界各国的文化使者,让世界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发展与进步,了解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具特色,感受了中国人民勤劳善良、热爱和平的精神和美德。今天,国际文化交流日趋活跃,国内文化市场极大丰富,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面临着巨大挑战。但是,我们坚信,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艺术,必将一如既往地受到观众的喜爱;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这座沟通中国与世界的桥梁,也必将在新时期发挥重要的作用。

    (作者系中国文联国际联络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