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似有情——“今日中国”艺术周侧记
    2009年04月16日      作者:康伟      来源:艺术交流

    去日本之前,从书架上找出川端康成的文集《美的存在与发现》,为的是重温他写于19315月的《上野之春》。因为,在今日中国艺术周日程表中,我看到位于上野公园中的东京都美术馆,将是艺术周的重要环节同一个世界——中国画家彩绘联合国大家庭艺术大展的举办地,而川端康成的《上野之春》中,开篇就是《上野公园》。他在文中写到了位于上野公园中的东京都美术馆,那里很多时候一下子就举办四五个展览,他提到了当时的9个展览,第一个展览就是中国工艺展。

    因此,当我真的置身于东京都美术馆,置身于同一个世界——中国画家彩绘联合国大家庭艺术大展的展厅时,似乎有种故地重游的感觉。我甚至想,这里是否就是70多年前举办中国工艺展的展厅?这样的设问有些虚幻,答案也不重要。但重要的是,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一直绵延不绝,直到今天,今日中国艺术周就是最新的例证。

    这也是所有参加今日中国艺术周的中国艺术家们共同的看法。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张也会选择献唱曾在中国引起轰动的日本电视连续剧《血疑》的主题歌,并且是用她并不擅长的日语。在从日本成田机场到酒店的路上,张也就在和日本接待方切磋这首歌和日语发音问题。虽然日语发音有相当难度,但张也的这首歌打动了日本观众,也拉近了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距离。

    对于曾经在日本生活、工作了10年,曾经在日本多家电视台担任主持人的朱迅来说,日语不是问题,但她依然显得紧张紧张主要表现在演出前一天她对几乎所有参演艺术家的采访。在东京新宿文化中心位于地下二层的排练厅,当朱迅把参演艺术家一一采访完毕,时间已接近午夜。我有些吃惊,问她何至于如此辛苦。朱迅认真回答:我要找到一个,把他们最闪光、最有意思的东西介绍给日本观众。我突然理解了,为什么朱迅会在之前委婉拒绝我的采访,她说:至少等我采访了所有艺术家之后再聊吧,最好是演出一场之后。因此,当演出正式开始,用日语主持的朱迅一次次赢得日本观众热烈的掌声时,我深刻地意识到,这掌声是她应得的。

    这掌声也是献给今日中国的。今日中国当然自传统中国而来,但更凸显当下的时代新风。3场演出,宋思衡和李传韵都赢得了近乎狂热的回应,第三场演出甚至加演两首方才被日本观众放过。宋思衡和李传韵这两位“80音乐家,一个潇洒健谈,一个羞涩内敛,就是这两个性格反差鲜明的新生代艺术家,在钢琴与小提琴的对话中,爆发出巨大的能量,暴风骤雨般的音乐点燃了日本观众的激情。成功地在法国闯出一片广阔天地并且声誉日隆的宋思衡说:我的运气实在不错,玛格利特··迪博国际钢琴大赛金奖得主的身份让我更容易找到自己的位置。但在运气之外,天赋和勤奋实在是不可或缺的。到达东京的第一天,宋思衡就来到剧院练琴,并且当所有人都离开后,他依然一个人默默地弹奏。无论走到哪里,我都是一个中国音乐家。在前往剧场的路上,在东京繁华的街头,宋思衡无意中说出的这句话被我深深地记在心里。豪情万丈、激情洋溢的李传韵是舞台上的统治者,一登上舞台,一拉起小提琴,他就是世界的主宰。但回到生活中,李传韵就成为一个大男孩,这个享有盛誉的年轻音乐家甚至说自己偶尔还有自卑感,这让人吃惊。但一说到音乐,李传韵马上精神焕发:音乐就是我的生命!小提琴就是我的儿子

    中国作家苏叔阳也在致力于向世界介绍今日中国。当年,他的《中国读本》成为国外了解中国的窗口,累计发行1000余万册。而今,《西藏读本》也即将问世。在首都国际机场,在东京,苏叔阳多次饶有兴致地说起这耗费了他无数心血的《西藏读本》。今日中国艺术周酒会上,中国驻日本大使崔天凯知道《西藏读本》后非常高兴,称赞苏叔阳做了一件大事,并表示这本书应该介绍到日本来。

    作为中国电影代表团成员,苏叔阳和中国电影界的同行一起,通过中国电影周向日本观众介绍了中国电影的最新成果。但他一再表示,新时期的中国电影,受惠于日本电影的地方其实很多,一批优秀日本电影在中国的放映,为中国电影人打开了眼界。因为与采访任务冲突,笔者无法前往苏叔阳与日本电影人的聚会。在他后来的描述中,不难想象中日两国电影人畅叙友情、其乐融融的场景,他们关于艺术的对话,实则也是中日两国人民文化和心灵的碰撞。

    “目前,世界正处于以美国为根源的金融危机中,政治也处于动荡的状态,正如世界陷入了黑暗的隧道。川端康成在《雪国》中写到:穿过隧道,那边是一片洁白的雪景。日本穿过长长的隧道,看到的可能是与当今世界完全不同的新世界。在这个新世界中,中国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日本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会长辻井乔诗一般的语言中,日本和中国在新世界中葆有着紧密的联系。

    这也就不难理解苏叔阳挥笔在箱根小涌园的贵宾留言簿上写下的这段话:初冬的箱根虽然没有樱花,却有斑斓的高树,锈色如铁,火红似血,正如中日友好之花永不凋谢。

    在离开日本的这一天,中国艺术家们来到风景如画的箱根参观,下榻于以接待中国客人而闻名的小涌园。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是,小涌园的员工拿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和中日两国的小国旗,排着整齐的队伍冒雨在酒店大门口欢迎。而在当晚的宴会上,小涌园特别陈列了历年来到访的中国贵宾签名本。千秋来往长流水,今后交情似涌泉富士山头白,芦湖水波绿。山河似有情,中日友谊深”……翻开那一页页最早写于20世纪70年代、出自中国国家领导人和文艺界知名人士的签名以及对中日友好的那份期盼和祝福,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30周年之际,显得更加意味深长。

    “雾雨藏富士,妙在不见中。日本17世纪著名俳句大师松尾芭蕉过箱根关之日,秋雨潇潇,群山皆为云层所掩,富士山自然也无缘得见,因此他便这样来抒写寻富士山而不遇的感受。巧合的是,一场暴雨和雨后的浓雾也让中国艺术家遭遇了雾雨藏富士的遗憾,但遗憾之余,大家亦同感妙在不见中,妙就妙在:下次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