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成果

李凤亮、涂浩 |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用思维与实践指向

来源:《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4期(总第383期) 作者:李凤亮 涂浩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用思维与实践指向

  李凤亮,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院长,中国文联特约研究员;
  涂浩,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成为关键共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文化思想有着突出的“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思维特征,是体用思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际全方位结合的创新产物。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发展,是在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的经验基础上,经由“两个结合”塑造的崭新文化理论生命体。习近平文化思想秉持人民性和实践性的品格,对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部署,能够有效推动新时代文化使命的非凡实现。“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思维特质,使习近平文化思想实现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辩证统一。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用思维;实践指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的正式提出和系统阐释,是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事件。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发于对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经验的高度理论化提炼,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正确指引和奋发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科学文化思想。
  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地强调文化在党的建设、人的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和世界文明转型中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一方面,这是为中国形势所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没有意识形态和文化建设的稳定和安全,就没有党和国家的繁荣发展和长治久安,更遑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整体进步。另一方面,这是应世界大势所趋。“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没有文化的进步,就没有民族的发展和文明的升华,世界发展就会止步不前。
  在“把文化视为引导未来的灯塔”的世界文明转型发展的新历史方位,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起点,充分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思维特征,阐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独特理论创新,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部署,具有推进文化创造和文明进步的重要意义。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用思维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建立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基础上的文化理论创新成果,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新指导思想。充分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突出的体用思维特征,整体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用内涵,是科学把握和深刻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前提。
  (一)“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用关系
  体用是中国哲学中一对特有且重要的范畴。从哲学史的角度考察,体用范畴是中国哲学自主发展的产物,是足以体现中国哲学思维方式特点或中华民族理论思维方式特点的范畴之一,它产生和发展于社会实践,能够反映客观世界中实体和作用、本质和现象之间有体有用、体用统一的真实关系。在“体”和“用”的内涵界定上,张岱年主编的《中国哲学大辞典》中的“体用”词条,对“体”和“用”作出三种释义(见表1):①“体”指形体、形质、实体,“用”指功能、作用、属性;②“体”指本体、本质,“用”指现象;③“体”指根本原则,“用”指具体方法。这些释义既有指向客观实体及其功用,也有指向抽象道理及其具现,显示出体用范畴跟随社会实践变化而推进自身演化拓展的发展活力和理论张力。在“体”和“用”的关系方面,学界认为,万物无论是具象还是抽象,都有体有用:一方面用随体变,另一方面体在用中、用以显体。
  说明:本表由作者根据张岱年主编《中国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版)“体用”词条整理。
  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提出,“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突出思维特征。在内容上,“明体”联系“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达用”联系“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体用贯通”体现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文化思想呈现出的体用思维,丰富拓展了体用范畴的内容,是体用思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体实际全方位结合的创新产物,充分践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一党的思想路线。
  习近平文化思想之“体”,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明体”,强调的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且科学地反映出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理论性认知。习近平文化思想之“用”,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达用”,强调的是把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关于文化工作布局的重要部署要求,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式方法。
图1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用关系
说明:图为作者自制。
  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构成了“思想—体—用”的稳定关系(见图1)。其一,习近平文化思想反映出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理论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经验积累和理论创新促进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使习近平文化思想获得先进性和引领性。其二,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践行、检验和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使习近平文化思想成就科学性和有效性。其三,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坚强领导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相互贯通、互相支撑,为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强保障。
  (二)“明体”:习近平文化思想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
  习近平文化思想有着突出的理论思维自觉,具有原创性和主体性。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和发展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发展,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展现出深厚的理论思维底色,彰显出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强大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在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坚持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正确指引,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持续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体性和原创性表现在“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问题”,并以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勾勒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蓝图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