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22>学习二十大>文艺笔谈

王晓鹰:彰显中华传统审美 传播当代中国价值

时间:2022年10月29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新媒体 作者:王晓鹰
0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笔谈 🖊

彰显中华传统审美 传播当代中国价值
王晓鹰
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导演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当下和未来的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他特别强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让我进一步坚定了在戏剧领域不断耕耘,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信心。
  在长年的艺术创作实践中,我一直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原则。“创造性转化”是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开展具有启发意义和原创价值的艺术创造;“创新性发展”则是通过内容和形式、观念与手段的相互结合,在“新”的表达探索中,抒发情感、阐释哲理,进而表现作品深刻的主题。
  十多年来,我一直在自己导演的作品中追求“诗化意象”至真至美的艺术境界,希望在戏剧界同仁不断推陈出新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中国戏剧表达的深度和广度,让当代中国戏剧持续“民族化”“现代化”的同时,深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诠释、表达中华美学精神。
  去年十二月,我有幸在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在这次盛会上他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有信心和抱负,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创作更多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聆听讲话让我感到振奋、激动不已。如何在戏剧作品中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这正是我在创作中不断思考的事情,也鞭策我创作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在长年的艺术实践中,我一直追求“中国意象现代表达”的美学原则,这一艺术理念不仅传递了中华传统文化精神,更体现了当今中国时代风采,不仅彰显了中国审美旨趣,更传播了当代中国价值观念。
  在“中国意象”的表现上,我导演的戏剧作品,通过借鉴古典绘画、书法、音乐等艺术形式,在继承中国传统戏曲表达程式的基础上,将中华传统美学中的意境之美传递给观众。作为戏剧导演,我所创作的“中国意象”,不仅仅发端于诗歌的情调、绘画的意境,更是将中华美学精神、韵味具象于舞台之上,这种写意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相生的艺术语言,让戏剧作品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感,传递着中华传统艺术的底蕴。
  与“中国意象”相结合的,还要有“现代表达”的艺术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以更为深邃的视野、更为博大的胸怀、更为自信的态度,择取最能代表中国变革和中国精神的题材,进行艺术表现。这种艺术追求要求文艺创作不仅要具有传统文化内涵,更要体现当代审美特质,展现时代风采。通过“现代表达”将“中国意象”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价值理念,以当下人们易于接受的方式传递出来。
  在这样的创作思考和艺术追求下,我在舞台上进行了许多实践探索。比如古代题材的《霸王歌行》《伏生》《大清相国》《兰陵王》,现代题材的《荒原与人》《右玉》《澜沧水长》,歌剧《钓鱼城》《江姐》《边城》等等。通过这些作品,我希望塑造出更多为世界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努力展示一个生动立体的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求我们不断立足中国文化,进行国际表达。在长年的探索实践中,我对于“中国意象现代表达”的尝试和追求,让我创作出许多蕴含中华传统艺术、美学特点,又兼具当代价值、国际表达的戏剧作品。将来,我会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道路上,继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创作出更多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编辑:李想)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