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菁华

我的深港两地艺术推广之路


  首先祝贺“第13届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艺术论坛”的胜利召开。三年来的疫情困扰我们每个人,今天代表们欢聚一堂,实属难得。本人能够代表香港艺术家同仁来参会深感荣幸。
  30年来,本人目睹了深、港的成长发展与成就,我可以自豪地称自己为“湾区开荒牛”。
  一、大湾区与芭蕾
  我第一次来到深圳是1964年。在周恩来总理的批示下,中央芭蕾舞团借广交会演出闲暇专程拉队来边陲小镇深圳为港澳同胞演出。我们的火车停在了深圳终点站,这里十分荒凉,甚至没有月台。我们一群人搬着行李和道具跌跌撞撞地走在碎石路基上,不远处就是深圳戏院。这个只能用来开会和放电影的300人小剧场无法安放吊杆和道具,我们只能在剧场墙外用竹竿搭了一条上下台跑场的过道。就这样,我们在简陋的条件下演出了“天鹅湖”“红色娘子军”。香港霍英东,澳门马万琪等友好的港澳人士都赶来观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深圳开始了热火朝天的改革开放。“一天一层楼”“时间就是金钱”打响了改革开放的头炮。深圳市的领导们很早就注重在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加强文化艺术的培育。
  二、深圳艺校的诞生
  1985年,我们应深圳市委宣传部李伟彦部长的邀请,在深圳组织了为期三个月的芭蕾舞培训班,播下了艺术培训的种子。1985年至今三十几年过去了,2020年据不完全统计,深圳有注册的各类舞蹈培训机构已达上千家,有十几万孩子在校学习。深圳艺术学校的诞生,也与那次培训有关。当年市领导周鼎、周溪舞、李伟彦看完盛大的汇报演出后认为,深圳有条件发展专业的艺术团体,他们计划筹建深圳的交响乐团、粤剧团和芭蕾舞团。有谁能想像到,这些宏伟理想和规划是市政府来我们八卦岭简陋的宿舍里吃着大饼和小米稀饭讨论出来的。当年,市领导现场决定批钱批地扩建大鹏小学,成立深圳艺术学校(包括钢琴系交响乐系芭蕾舞,中国舞系和美术系)。我曾任职深圳艺术学校舞蹈系主任并培养出了唯一获得桃李杯金奖的黄蕊同学。同时,深圳艺校也是因为我和钢琴系旦昭义教授的“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资历,才能从市级的三类艺术院校升格到了省级的二类艺术院校。
  三、大剧院和艺术节
  在深圳文化发展的历史上不得不提到1989年落成的深圳大剧院和首届深圳艺术节。1989年深圳建成了全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剧院,舞台宽15米,灯光后台全部采用电脑化操作,玻璃幕墙的外观,力压北京上海的剧院,成为全国第一的现代化剧院。为了庆祝大剧院的成立,深圳举办了首届艺术节。当时,我协助市委宣传部策划,邀请了中国舞蹈家戴爱莲先生、日本松山芭蕾舞团松山树子等中外艺术家参与。以此为起点,这几十年各区纷纷建立了演艺剧场,大大丰富了深圳人民的文化生活。
  四、30年的双城生活
  1963年,我从舞蹈学校毕业直到1992年离开舞台,我做了30年专业的芭蕾舞演员。拍了“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剧电影,收获了国家一级演员职称,和首批“国务院专业人士特殊津贴”获得者的殊荣。1989年在深圳艺术节期间,我负责接待老朋友,松山芭蕾舞团团长松山树子先生。她对我说:“你虽然不在台上跳了,但也不能把你的艺术带进棺材啊,要传承下去”。这句话点醒了我,也确定了我后半生的生活方向。1992年,经中国香港舞蹈团艺术总监舒巧老师推荐,到香港舞蹈团任基训芭蕾老师。她对我说“请你来是希望用芭蕾的训练方法,提高演员们的重心点,提高技巧整塑体型。” 我从1992年到去年为止,工作了29年。训练出了香港最出色的几代舞蹈演员,袁立华、胡军、王林、金宝龍、朱蕾、林丽、唐雅、陈俊、潘翎娟、柯正雄,等等。他们获奖无数,创造了不同类型的舞剧角色。1993年应深圳市委领导之邀请,我来到了深圳艺术学校担任舞蹈系主任。从此开始了我的双城生活。我的双城生活并不轻松。香港舞蹈团的日程,是每天上午9:45到11:15下课,而深圳艺校的芭蕾课是下午1:30到6:00。20世纪90年代的深港之间,只有罗湖关一个关口。而且每天排队过关的人数十几万人,可谓人山人海。我过关排队差不多要两个小时。所以每天中午只能拿着一瓶水一个面包在地铁上凑合一下,晚上下课后再排队过关,通常到香港时已经晩上9:00多钟。我算了一下,在艺校工作那五年,我每天早上9:00在香港上班,晚上9:00才能从深圳回到家。过关、排队一来一回大约4小时,倒十几次电梯走300个台阶步行约一万步,这些仅是途中的运动还没有包括我上课时付出的辛劳。遇到各种节假,动辄就是几十万人过关,我会从车场的停车场的五层汗流浃背地随人流一步一步地移到海关,人贴人喘不过气来。这样的辛劳持续了五年一千多个日夜!
  1993年,我在深圳华侨城的华夏艺术中心开办了第一家芭蕾业余培训班。要摸索训练业余儿童的培养教程,一定要亲力亲为才行。为了尽量多地寻找好苗子,我开设了从6岁到16岁的6个班级,集中在周末开课。这样,我星期一至星期四在香港教专业演员训练,星期四回到深圳,星期五至星期日教深圳的业余儿童班。最忙的时候,我同时在深圳艺校教课,香港舞蹈团训练专业演员,周末在深圳或者王仁曼舞蹈学校教业余课。2010年聘请助教之前,从启蒙班到七级班都是我一个人在教课。每个星期六,我从早上8:30一路站到下午6:30共六个不同的班级,非常辛苦。虽然辛苦,但是我乐在其中。因为我已经摸索出一套培养6岁到10岁小朋友的方法,我要像袁隆平院士千辛万苦寻找“雄性不育株”那样,寻找我心中的玫瑰花种子。腿长、腰软、胯开、有脚背、脑子好、肯吃苦,再加上我的训练,就算不去搞专业舞蹈,也是亭亭玉立、形象出众。
  多年来,我已教授上千名学生,其中12名送去了专业芭蕾学校深造,期待她们成为芭蕾明星,梦想成真!其中的佼佼者王雨霏,2020年入选中央芭蕾舞团,前途无量。2021年,我们筹办了首届深圳青少年芭蕾舞大赛,并且邀请了北京、上海、香港、澳门阵容强大的评委团。大会还邀请了中央芭蕾舞团、上海芭蕾舞团、苏州芭蕾舞团表演精彩节目,获得了圆满的成功。第二届青少年深圳青少年芭蕾舞比赛正在筹备中。
  29年来,我已经习惯了周一至周四在香港,周五至周日在深圳的生活模式,我女儿常常抱怨说:“你从来没有和我过过星期日。”我对她说:“对不起了,因为我把星期日给了许多许多的女儿。” 虽然我少了陪伴女儿的时间;虽然我一年365天都是一身黑色的练功服;虽然我不顾病痛风雨无阻地来往港深,但是我的付出终有回报!当漂亮的芭蕾女孩叫我一声“薛老师”时,我就心满意足了。

薛菁华,1945年生,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舞蹈家协会顾问,香港菁华舞蹈艺术中心主席。1956年自上海考入北京舞蹈学校,主修芭蕾。1963年以全优生成绩毕业并加入中央芭蕾舞团。在芭蕾舞台三十九年的生涯中饰演了二十多个不同类型的中国式西洋舞剧的角色人物,如《红色娘子军》、《沂蒙颂》、《拿波里》、《仙女们》、《希尔薇娅》、《天鹅湖》等,其中《红色娘子军》更获得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一等奖。七十年代开始,以艺术家身份多次代表中国政府及艺术界参加外事交流活动。1972年参与为中美建交的尼克松总统专场演出。1974年参加中日两国恢复邦交后的第一个访日代表团。1978年参加中美建交后第一个中国艺术节代表团并在华盛顿林肯艺术中心公演。1991年告别舞台,赴日本、法国、香港从事芭蕾舞教学与研究活动,为培育专业的年青一代芭蕾舞演员而奔波努力。1993年受聘于香港舞蹈团及王仁曼芭蕾舞学校任芭蕾导师。1995年起担任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舞蹈大赛评委、香港舞蹈公开赛、香港芭蕾舞学会评委、香港特别行政区艺术发展局项目评审员等。2000年成立香港菁华舞蹈艺术中心并任主席。2010年任香港舞蹈总会执行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