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

用“爱的智慧”将儿童文学作品转化成儿童戏剧创作

  儿童戏剧,顾名思义是主要以儿童少年为对象,而创作的话剧、歌剧、舞剧、歌舞剧、戏曲以及童话剧、神话剧、木偶戏、皮影戏等不同类型剧种的统称。 

  儿童戏剧基本区分成:戏剧活动与戏剧教育这两大类。戏剧活动是去观赏和参与儿童戏剧的演出,戏剧教育则包含了艺术教育和人格教育这大领域 

  最新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明确指出:“戏剧(含戏曲)学科课程内容包括‘表演’‘创造’‘欣赏’‘融合’4类艺术实践,涵盖10项具体学习内容,通过具体的学习任务组织教学。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戏剧(含戏曲)学习任务的设置具有进阶性。” 

  我们可以发现,儿童戏剧的表演、创造、欣赏还有融合,已经慢慢融入儿童义务教育当中。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儿童戏剧作品的呈现,将会越来越被学校、家庭、社会所期待。儿童戏剧必须提供艺术与人格教育养分给学生跟所有的观赏者。 

  意大利教育改革家玛利亚·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在学习过程当中会透过观察来学习:对于动作的模仿,对于环境的观察。不管是模仿或者观察,都凭借着他自身的“感官印象”。蒙台梭利将儿童的这种与生俱来的需求,称之为“爱的智慧” 

  英国儿童戏剧学者莎拉·菲利浦斯牛津大学出版的《与儿童共戏》这本儿童戏剧专当中指出“参与戏剧的演出、学习或欣赏,需要儿童具备相当的信任感,才能让儿童从”每的身跟自己的习惯中挣脱而出,而变得更有创造力。 

  从爱出发的创作跟演出,有爱的环境,才能让儿童有信任感,愿意去投入,愿意去相信自己所看到的戏剧和文学作品。在儿童戏剧当中去融入爱的智慧,对于儿童的教育跟学习至关重要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有两位女性作家的作品,恰恰都是从爱的智慧出发去进行创作。她们的儿童文学作品的出发点跟创作内容,应该对儿童戏剧创作会有很大的助益。 

  儿童文学:从爱出发,真情书写 

  原名谢婉莹的冰心(1900-1999)和林海音(1918-2001),分别写过《寄小读者》通信系列三本(1926,1958,1981),还有小说《城南旧事》(1960)。这两个主题的作品,一直都在中小学生必读文学名著”的名单之中。部分内容还被收录到教科书中 

  文学家沈从文曾评论道:“冰心女士所写的爱,乃离去情欲的爱,一种母性的怜悯,一种儿童的纯洁,在作者作品中,是一个道德的基本,一个和平的欲求。不仅仅是《寄小读者》当中充满著爱,冰心的诗与散文通通都有一读就能感受到的爱 

  福建省福州市是冰心的故乡,在福州的冰心文学馆入口处就悬挂冰心所手书的“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对冰心来说,家庭的,带给她无限的力量。 

  对从小自台湾搬到北京生活,在京城度26年再迁至台湾生活的林海音来说,《城南旧事》写的是对于父亲,还有父亲的城的思念。小说中的小主人翁林英子“我想起妈妈说过,我们是从很远很远的家乡来的,那里是岛,四面都是水,我们坐了大轮船,又坐大火车,才到这个北京来。 

  因为“父亲好动爱搬家”,林英子在北京城南住过不同地方,《城南旧事》透过《惠安馆》《兰姨娘》和《我们看海去》等篇章,把林英子老北京城生活所遭遇到的大人小孩,以及社会与生活等印象,像画卷般徐徐展开我们面前 

  等到13岁的林英子要小学毕业了,她对老师的期望通过语言表达了出来,我每回读到后面这段话,都要为之感动三分“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但我们又是多么怕呢! 当我们回到小学来的时候,无论长得多么高,多么大,老师! 你们要永远拿我当个孩子呀!” 

  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和冰心的《寄小读者》一样,从爱出发以爱书写。中,充满了爱的智慧与真挚的情感。 

  儿童戏剧:从爱出发,行动入戏 

  发展出自己的儿童教育体系的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正是凭借单纯的爱来学习,并因此而不断成长。成长往往伴随分离,《寄小读者》写作的动力正是来自冰心离开祖国,《城南旧事》的书写则是因为林海音怀念故乡的种种 

  《寄小读者》和《城南旧事》虽然都被归类成儿童文学,然而,大人跟小孩都可以在阅读当中感受乐趣跟感动。两者都是因为作者离开熟悉的地方,而在回忆过程当中,发现许多过去可能不曾注意到感受跟想法 

  观察发现模仿学习——既是儿童文学的基,同时也可以转化成儿童戏剧的创作形式与内容。儿童文学的发表是透过文字,儿童戏剧的呈现则需要动作和整体戏剧效果,来彰显文字所能迸发出来的戏剧感 

  儿童戏剧需要加入更多的想,让文学性可视化,让平面的、静态的文字,变成立体的、动态的戏剧。也就是说,儿童戏剧如果从儿童文学来进行转化,舞台上面需要有“冲突,以及为了解决冲突而产生行动 

  文学作品改编成戏剧,如老舍的《四世同堂》、萧红的《生死场》、陈忠实的《白鹿原》,都被搬演到中国话剧的舞台上。《寄小读者》和《城南旧事》既有冲突也有行动,完全符合可以被戏剧化的条件 

  应该说,儿童戏剧创作者都应该从散发浓浓的爱的智慧的儿童文学作品,得到启发。 

  台湾的纸风车剧团以四层楼高的充气四头龙道具演出的《堂吉诃德冒险故事——银河天马》,受邀参加过“北京国际儿童戏剧季”。 同样也来自台湾的如果儿童剧团,则是以《你不知道的白雪公主》等作品,陆续在大陆不同城市演出过。 

  改编自西方文学作品的《堂吉诃德冒险故事——银河天马》和《你不知道的白雪公主》,长期持续演出。中国经典儿童剧作品《马兰花》中的小猴、小鹿娃和小松鼠等小动物随着音乐欢乐地跳起舞蹈,生动地展现动物的生活并且演出千场以上。 

  文学性极强的儿童剧场,需要用想像力进行二度创造。冰心曾说过,为了““要儿童爱吃他们的精神食粮,作者得讲究烹调技术 

  为儿童准备精神食粮的人们,就必须精心烹调,做到端出来的饭菜,在色香味上无一不佳。使他们一看见就会引起食欲,欣然举箸,点滴不遗,因此,为要儿童爱吃他们的精神食粮,我们必须讲究我们的烹调技术。 

  新时代儿童文学与儿童剧场,呼唤新的作品,好的作品。怎么去创造,怎么去培养,是个重要的课题。力的萌发和转化,脱不了智慧与创造力,更脱不了以爱为基础 

  爱的智慧:文学与戏剧在此相遇 

  儿童戏剧既可以作为儿童文化活动的一环,更可以成为创意教学的手段,为新时代儿童提供人文性、感染性、启发性、 知识性的养分。 

  儿童戏剧跟儿童文学经常要面对自身究竟是“工具”,还是“本质的讨论:看戏看书是为完成学习某种东西而为之,还是看戏看书只要得到某种启发就是一切了 

  戏剧学者罗杰·伍斯特《当代教育剧场》一书的结论就提问说,儿童戏剧在教育进程当中究竟是‘‘为学校教育而用?或者可以让儿童素质教育有所进步而用?他的答案是 

  许多教跟评论者而言,戏剧不仅仅可以用来发展跟引导儿童对于戏剧的欣赏,更可以用来加强儿童对所有课程的理解 

  儿童戏剧可以用来当做辅助学习的工具,更可以协助儿童深化对于所有课程的理解。戏剧既是学习工具,本身也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同样的道理文学也有相同的功能和助益。儿童文学被转化成儿童戏剧,自然也能帮助儿童的学习与创造力 

  衷心期盼冰心与林海音两位优秀女作家,以爱的智慧来真情书写的传统,可以被好好阅读,继续被有创造力传承下去,并经由这样的养分而催生更有影响力的儿童戏剧作品 

李立亨,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美国纽约大学人类表演学艺术硕士,曾任台北艺术节,上海世博会城市广场艺术节等,两岸重大艺术节庆总策划及艺术总监,已在台北与上海出版7本艺文专书。持续为《北京日报》副刊、澳门《线上文创艺文志》等刊物,撰写艺文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