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梦嘉

双笔齐下绘美图

——谈八件女性题材拙作

  反映女性之美是中外绘画艺术亘古不变的主题。我在绘画等艺术上涉猎多个门类,曾以篆刻的图案印与几种国画表现手法创作女性题材作品。一直以来,我创作书画篆刻后往往习惯写随笔。下面用楷体胪列出八件旧作当时的随笔,稍作整理,用作品名分为六小题集成拙文。 

  《新潮女士图》 

   有感于改革开放给我们中国带来巨大变化,包括人们的穿着变化,于是31年前我执铁笔(篆刻刀)创作了这方图案印。 

  本印边款刻有石涛名言笔墨当随时代”,名言中“当”有应当、对应、如果三个义项。应当几乎成了今人共识,拙边款也用此解。其实“当”更应解作对应或如果。有石涛名言的这段话:“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上古之画迹简而意淡,如汉魏六朝之句然;中古之画如晚唐之句,虽清而渐渐薄矣;到元则如阮籍、王粲矣,倪黄辈如口诵陶潜之句,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以枯煎,恐无复佳矣。”意思是:笔墨对应时代追随时代(或笔墨如果追随时代),会如诗文一样渐趋式微,传统会“意淡,渐薄”,到后来就像煮白开水,毫无味道。完整研读这段话,可看出石涛反对笔墨应当随时代”对应“例”,从汉字学解析,金文()系尚土组合,小篆尚田组合,尚是有窗和烟火气的住房,房前对应着土地田地。房和地是先人生息的基本条件,两者的此“对应”也是的第一衍义。 

      即便当解作“应当”,笔墨也应当首先随古代。生活在今天,时代气息须臾存在,时刻影响着艺术家创作思想,熏陶着艺术家作品表达。而掌握古代传统艺术精华,则需要下大去求索的 

      《新潮女士图》印笔墨刀石呈现,取法浑沉苍朴的远古岩画、图腾到奇诡醇雅的汉魏画像砖刻,在继承传统中出新,“古到极点也就新到极点”。印面一反以婉约线条画法表现女子的常态,以粗犷酣畅,斑驳峭崛的块面,加之遒劲的线条印边打造,用此强烈对比的方式表现窈窕淑女。分朱布白又把握艺术本体的当代性和美学思想的当下性。没有线条,手脚便无轮廓线,用红色填实;脸脖肩在飘逸长发的衬托下,用白色表示,不觉突兀的原因,是长发红调和关照了四肢红。 

  拙印还吸收古汉字“面”的以眼(目)代表整个脸的省抽象法,人脸仅取最具女性色彩特征的朱唇代表。 

  《韵》 

  少时起学画,在人物画方面,尝临习稔究明代《绘事指蒙》概括的人物画十八描。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一直以来用多款线条多种风格表现不同的人物。在画《韵》的前几天,还用洒脱散漫线条画倜傥的《江南才子祝枝山》,用拙野老辣线条画威猛的《张飞》。 

  暖色调的《韵》古代美丽女子双手持,也许一曲终了音袅袅。女子的对襟羽纱衣裳,齐胸拖地襦裙和缠绕于双臂的长条帛巾,皆以行云流水的线条绘就,个中依稀还有曹衣出水描、高古游丝描等的遗绪。作为小写意仕女画,布线色更追求浪漫的现代气息,注重飘逸、华润、妩媚、温婉、曼妙的彰显力,注重随意而非随便构图理念。还运用现代技法,画面下方浅褐背景色左上边沿,颜色中调进胶矾液控水,产生水渍肌理。 

  持萧女容貌清秀的韵,风姿绰约的韵,乐曲音的韵,线条组织的韵,色彩处理的韵,这一切“韵”的语言,复合成《韵》的美图。  

  春思与唐采莲图 

  春思 

  画面简约,内涵不能简约。人之体态,树之形质,加上年复一年思念着多年没有回家,已是戍边将军丈夫的牵肠挂肚情愫(树芽,即画面中弥散着晕开的大小点表示),皆作具象与抽象的交替幻化呈现。如此,整幅画面自有一种淡淡的忧伤感和孤独感。 

  《唐采莲女》 

  自屈原《离骚》留下"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的名句后,采莲便成为文学史美术史上一个独立的题材了。此图取材唐代女子采莲这一劳动场景。体态丰腴的采莲女和“接天莲叶”“映日荷花”、采莲小舟共同构成的画面,皆努力展现出藏巧于拙视觉效果。采莲女还“古今联动”,糅合了敦煌壁画和现代卡通人物形象。 

  当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之,居家欣赏恬淡、闲适、优美的画作,悦志悦神,无疑是一种很好的休息方法。

  雨润成长与上学去 

  雨润成长》 

  《雨润成长》画于1997年冬日,一稿完成,但后来又画了几遍,由于时空情境与思绪的不同,笔墨色彩效果都不尽满意,于是作罢。去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成立15周年出研究员作品祝贺专辑 ,我发电子稿去的便是此幅“雨润成长”,很是扣题。 

  春雨淅淅沥沥,飘荡在空中。穿一字拖鞋,扎短马尾辫小女孩,手举有荷梗的荷叶(泼彩画出)当伞,不为避雨而在戏雨,画面童趣盎然。童年是五彩缤纷的,而朦胧迷离的春雨亦仿佛有五彩缤纷的色泽。春雨下个不停,给孩子带来瑰琦的憧憬,滋润孩子同禾苗一般茁壮成长。  

  画中女孩头发、短裙与右下款字的三处“黑色”互相高调唱和;左处中段无袖童衫厾出的红色点块,与右上一枚闲章右下两枚款印, 三处“红色”又暗暗含情顾盼。 

  书画篆刻创作要天然去雕琢,但需要的是天然雕琢,天然雕琢就是鬼斧神工的表现手法,是没有痕迹的匠心独具。 

  《上学去》 

  古往今来,不少有成就的画家年龄越大,画幅笔墨越少。这幅默写中国台湾地区小女孩背着双肩书包《上学去》的情景,以没骨法画就,省略人物所有可省的线条。人字凉鞋的“线”搭档芭蕉叶的稀疏叶脉线,隐隐增添画面骨力。 

  乘兴下,不计平仄格律作一吟咏:解衣盘礴,沉醉丹青。删拨大要,凝想物形。看景不画景,画景不看景(早年跟草虫圣手潘君诺学画,潘师教诲用“看花不画花,画花不看花”方法,作品可更多融入画者美学理念)。笔底抒胸臆,画面开佳境。 

  题款以带有稚意的简书体写出,与小女孩隔空呼应,目的使全图天真烂漫童趣浑然。 

  阳江头》 

  有太多画家画白居易《琵琶行》诗意图了,要有新意应做到振奇拔俗。黑白色主基调的《浔阳江头》。竹篷船从象征封建社会的黑压压“枫叶荻花”中探出半个船身,饱受磨难命运悲惨的乐伎“犹抱琵琶半遮面”在弹奏,在“说尽心中无限事”。恣肆的大写意重墨拖锋扫就船体,纤柔的小写意淡墨中锋绘写人脸和手,再次周遭黑恶环境(船体)里弱女子的生存艰难。三分之二的画面为“秋月白”下宽阔江面(浔阳江为长江九江市一段,九江古称浔阳),夸张的无尽头排浪般笔墨安排,又“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诗人与琵琶女,发出阵阵跌起伏感慨。 

  美学家宗白华说:“艺术的境界,既使心灵和宇宙净化,又使心灵和宇宙深化,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宇宙的深境。”这里人与宇宙的融合即中华传统美学里物我两忘的“天人合一”。我画“浔阳江头”,在白居易诗营造的浔阳江天地间悲情美氛围中,体味着艺术的深境和宇宙的深境。  

  此画原名《犹抱琵琶半遮面》,写随笔时感到画名直白,内涵不够丰富,遂改作《浔阳江头》。 

  《靓 

  明末陈洪绶(1598-1652)是中国绘画史上变形主义人物绘画的代表。近代法国画家塞尚(1839-1906)则开启了西方变形人物创作的先河。变形手法也是中国审美思想精义“不似之似”的“不似”升级版,在现当代绘画中被广泛运用,因为有时变形画更能准确画家的情感。 

  《靓》以不符合人体比例的变形构图,强调女青年身材的修长苗条。一般女子体型,头部占身体比例为六点五分之一左右。此图女子头身比例一比十,变形为“十头身”。 

  见微知著,揆理度势。蓝衣女戴的斗笠帽右端加了粉蓝色工艺花球,使得左右对称呆板的斜线中平添了灵动感。背景柳树是最能代表春天的树种,柳的谐音是“留”,留住也。 

  春风轻拂,柳叶飘动。留住色彩,留住美好青春时光。    填词一首, 结束小文。 

  《点绛唇·双笔绘美》 

  莲叶接天, 

  琵琶声里思边帅。 

  旧时兰茝 

  历历妍姿态。 

    

  靓女新潮, 

  孺子人怜爱。 

  拙图会, 

  兴来泼彩, 

  留下韶春在。

徐梦嘉,1952年生,中华全国美学学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西泠印社成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上海翻译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上海新民晚报汉字学专栏《梦笔寻踪》作家,台湾书画篆刻研究会会长。中华两岸铁笔会会长,中华两岸甲骨文学会会长,海峡两岸文化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