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岩:《致橡树》,致爱情,致女性 |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经典

  

  编者按:

  为在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中扩大优质内容产能,创新内容表现形式,提升内容传播效果,助推文艺领域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中国文艺网联合喜马拉雅,隆重推出《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经典》系列网络音频节目第二季。《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经典》于2019年推出第一季,受到广大网友的热烈欢迎和高度好评。今年国庆中秋之际,让我们再次相聚“追经典”,通过文艺大家名家、网红大咖、业界专家的推介,继续领略经典文艺作品的永恒魅力。本期推出的是《刘岩:〈致橡树〉,致爱情,致女性》。

本期推出

 

  刘岩:《致橡树》,致爱情,致女性

  大家好,这里是《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经典》。我是舞者刘岩,很高兴能作为中国文联的嘉宾,来跟大家分享当代诗人舒婷的作品《致橡树》。

  说到《致橡树》,大家肯定不会陌生吧。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对许多人来说,这些诗句或许早已耳熟能详了。在当代诗歌作品中,《致橡树》的国民普及度、经典化程度都是相当高的。这首诗歌创作于1977年,第二年就在当时影响巨大的刊物《今天》上发表。发表后,很快就流行起来,被无数少男少女吟诵。

  从1991年起,《致橡树》被选入国家中学语文教材,此后虽然经历了多次教科书的改版,但这首诗始终在教科书中占有一席之地,与许多中外文学经典一起,成为亿万国人的精神食粮,甚至是最初的爱情启蒙。

  据说,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诗中的句子,在数不清的婚礼上被新人作为誓词宣读。诸如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云霞、虹霓。

  正是这样的句子,以诗为媒,缔结了一场又一场姻缘。以至于舒婷走在街上被陌生人认出来的时候,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们是读着你的《致橡树》走到一起的”。

  每当遇到这样的情形,她就关切地询问对方:“婚后的生活还幸福和快乐吧?”仿佛对于每一对新人,她都真的抱有一份责任。就这样,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在《致橡树》中领悟到爱情的美好与坚贞,迎来自己的伴侣与家庭。而我们的诗人,也从当年的青春少女,化身为一位“国民红娘”。

  那么,这曲爱情赞歌是被怎样谱出的呢?事情要从1977年的厦门鼓浪屿说起。那年,历经沧桑的老诗人蔡其矫来到美丽的鼓浪屿休养。当时还是一名女工的舒婷,正在学习写诗,所以赶紧前往请教。

  有一天傍晚,她陪老诗人到海边散步,两人聊起家常。蔡其矫不无感慨地说,自己一生见过许多女性,有的拥有美貌但身世坎坷,有的拥有才华却其貌不扬。

  蔡其矫的这番谈话,虽然主观上没有贬低女性的意思,可正是这样一句不经意间的言辞,流露出的对于女性的那种居高临下的评判立场,却恰好刺痛了那时的舒婷。其实何止是那时的舒婷,无数的当代女性,都遭遇过无数次这样的居高临下的评判。

  舒婷猛然发现,原来古今中外那么多的爱情故事都是由男性讲述的,即便在诗作中不断赞美女性的老诗人蔡其矫,潜意识里仍是把女性当作品鉴的对象。这种期待女性“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话语即使出自善意,也构成了对于女性自我表达的压抑。

  蔡其矫说者无心,舒婷却听者有意。当晚,回到住处的舒婷一气呵成,写出了这首成名作。只不过当时她为之取名《橡树》。

  在诗中,舒婷与老诗人展开了对话,抒写了女性在理想爱情中的独立品格。在她看来,女性之于男性与爱情,“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就算被赞为“日光”与“春雨”,舒婷都认为“这些都还不够”。她掷地有声地写道:“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一个大写的女性形象就这样在舒婷的笔下站立了起来。对于平等与独立的呼唤,是她对于爱情的理解,也是她作为新女性的宣言。

  第二天一早,舒婷就把写好的这首《橡树》交到了蔡其矫的手里。同时,她还寄给了远在北京的朋友,诗人北岛。当时,北岛与复出不久的大诗人艾青先生走动频繁,便把舒婷的诗作带到了艾青面前。

  不久,舒婷收到了北岛的回信。北岛和艾青都建议她把诗歌的题目从《橡树》改为《致橡树》。显然,加上一个“致”字,诗人的女性主体形象便更加地突出和饱满。舒婷接受了这一建议。于是就有了刚才所说的,《致橡树》在北岛编辑的《今天》上发表,迅速传遍了大街小巷。

  作为一名专攻古典舞的舞者,我时常思考一个问题,当我们用艺术形式来传递那些古今相通的人类情感,比如爱情时,传统与现代的联系和区别究竟在哪里。这也是我重读《致橡树》时不断思索的问题。

  舒婷笔下的木棉与橡树,虽然是极具她个人特色的意象,但以两棵树的形象来表现爱情的坚贞与美好,却无疑是一个延续千年的艺术母题。无论是《孔雀东南飞》中的“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还是《长恨歌》中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都是这一方面的经典表达。

  舒婷当然继承了这一艺术传统。也正是因为根植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致橡树》与千百年来国人形成的美学趣味十分吻合。这也是为何后来随着时代变迁,一些曾与《致橡树》一起在七八十年代引起轰动的艺术作品逐渐被人们遗忘,而这首诗歌却能经久不衰的一个原因。

  那么,舒婷的诗作与传统意象不一样的地方又在哪里呢?我注意到,《致橡树》其实与我们的当代生活还密切相关。舒婷写下这首诗作的1977年,中国历史正在发生剧烈变动,她敏锐地感受到了这一时代的巨变。

  要知道,八十年代是一个高歌爱情的时代,一个高扬女性积极自我表达的时代,一个在充满个性解放的时代。诗中有伴侣之间的耳语——“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也有携手并肩、一道进步的誓言——“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舒婷写出了“理想爱情”的模样,男女之间彼此独立却又互相需要,双方在这段亲密关系中都可以更好地实现自己。时至今日,女性解放、两性平等、亲密关系,都是我们经常谈论的话题,与每个人的幸福都息息相关。而《致橡树》为我们面对这些人生问题,提供了一份健康的、朴素的理解方式。也许大家已经发现,在今天的分享中,我一直是以“诗人”而非“女诗人”来称呼舒婷的。我想,这也是我对于《致橡树》的一份回应。

  我们从来不会特别用“男诗人”定义艾青、蔡其矫与北岛。希望未来有一天,我们也可以不再习惯性地用“女诗人”来形容舒婷。只有到那时,《致橡树》所呼唤的女性的独立与平等、社会的进步与多元,才算得上真正实现。这是《致橡树》所开创的道路,也是我愿意通过自己的舞蹈继续努力的方向。

  最后,在结束之前,请允许我为大家完整地朗读一遍《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

  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

下期预告

刘岩:《致橡树》,致爱情,致女性 |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经典

  

  编者按:

  为在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中扩大优质内容产能,创新内容表现形式,提升内容传播效果,助推文艺领域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中国文艺网联合喜马拉雅,隆重推出《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经典》系列网络音频节目第二季。《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经典》于2019年推出第一季,受到广大网友的热烈欢迎和高度好评。今年国庆中秋之际,让我们再次相聚“追经典”,通过文艺大家名家、网红大咖、业界专家的推介,继续领略经典文艺作品的永恒魅力。本期推出的是《刘岩:〈致橡树〉,致爱情,致女性》。

本期推出

 

  刘岩:《致橡树》,致爱情,致女性

  大家好,这里是《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经典》。我是舞者刘岩,很高兴能作为中国文联的嘉宾,来跟大家分享当代诗人舒婷的作品《致橡树》。

  说到《致橡树》,大家肯定不会陌生吧。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对许多人来说,这些诗句或许早已耳熟能详了。在当代诗歌作品中,《致橡树》的国民普及度、经典化程度都是相当高的。这首诗歌创作于1977年,第二年就在当时影响巨大的刊物《今天》上发表。发表后,很快就流行起来,被无数少男少女吟诵。

  从1991年起,《致橡树》被选入国家中学语文教材,此后虽然经历了多次教科书的改版,但这首诗始终在教科书中占有一席之地,与许多中外文学经典一起,成为亿万国人的精神食粮,甚至是最初的爱情启蒙。

  据说,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诗中的句子,在数不清的婚礼上被新人作为誓词宣读。诸如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云霞、虹霓。

  正是这样的句子,以诗为媒,缔结了一场又一场姻缘。以至于舒婷走在街上被陌生人认出来的时候,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们是读着你的《致橡树》走到一起的”。

  每当遇到这样的情形,她就关切地询问对方:“婚后的生活还幸福和快乐吧?”仿佛对于每一对新人,她都真的抱有一份责任。就这样,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在《致橡树》中领悟到爱情的美好与坚贞,迎来自己的伴侣与家庭。而我们的诗人,也从当年的青春少女,化身为一位“国民红娘”。

  那么,这曲爱情赞歌是被怎样谱出的呢?事情要从1977年的厦门鼓浪屿说起。那年,历经沧桑的老诗人蔡其矫来到美丽的鼓浪屿休养。当时还是一名女工的舒婷,正在学习写诗,所以赶紧前往请教。

  有一天傍晚,她陪老诗人到海边散步,两人聊起家常。蔡其矫不无感慨地说,自己一生见过许多女性,有的拥有美貌但身世坎坷,有的拥有才华却其貌不扬。

  蔡其矫的这番谈话,虽然主观上没有贬低女性的意思,可正是这样一句不经意间的言辞,流露出的对于女性的那种居高临下的评判立场,却恰好刺痛了那时的舒婷。其实何止是那时的舒婷,无数的当代女性,都遭遇过无数次这样的居高临下的评判。

  舒婷猛然发现,原来古今中外那么多的爱情故事都是由男性讲述的,即便在诗作中不断赞美女性的老诗人蔡其矫,潜意识里仍是把女性当作品鉴的对象。这种期待女性“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话语即使出自善意,也构成了对于女性自我表达的压抑。

  蔡其矫说者无心,舒婷却听者有意。当晚,回到住处的舒婷一气呵成,写出了这首成名作。只不过当时她为之取名《橡树》。

  在诗中,舒婷与老诗人展开了对话,抒写了女性在理想爱情中的独立品格。在她看来,女性之于男性与爱情,“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就算被赞为“日光”与“春雨”,舒婷都认为“这些都还不够”。她掷地有声地写道:“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一个大写的女性形象就这样在舒婷的笔下站立了起来。对于平等与独立的呼唤,是她对于爱情的理解,也是她作为新女性的宣言。

  第二天一早,舒婷就把写好的这首《橡树》交到了蔡其矫的手里。同时,她还寄给了远在北京的朋友,诗人北岛。当时,北岛与复出不久的大诗人艾青先生走动频繁,便把舒婷的诗作带到了艾青面前。

  不久,舒婷收到了北岛的回信。北岛和艾青都建议她把诗歌的题目从《橡树》改为《致橡树》。显然,加上一个“致”字,诗人的女性主体形象便更加地突出和饱满。舒婷接受了这一建议。于是就有了刚才所说的,《致橡树》在北岛编辑的《今天》上发表,迅速传遍了大街小巷。

  作为一名专攻古典舞的舞者,我时常思考一个问题,当我们用艺术形式来传递那些古今相通的人类情感,比如爱情时,传统与现代的联系和区别究竟在哪里。这也是我重读《致橡树》时不断思索的问题。

  舒婷笔下的木棉与橡树,虽然是极具她个人特色的意象,但以两棵树的形象来表现爱情的坚贞与美好,却无疑是一个延续千年的艺术母题。无论是《孔雀东南飞》中的“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还是《长恨歌》中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都是这一方面的经典表达。

  舒婷当然继承了这一艺术传统。也正是因为根植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致橡树》与千百年来国人形成的美学趣味十分吻合。这也是为何后来随着时代变迁,一些曾与《致橡树》一起在七八十年代引起轰动的艺术作品逐渐被人们遗忘,而这首诗歌却能经久不衰的一个原因。

  那么,舒婷的诗作与传统意象不一样的地方又在哪里呢?我注意到,《致橡树》其实与我们的当代生活还密切相关。舒婷写下这首诗作的1977年,中国历史正在发生剧烈变动,她敏锐地感受到了这一时代的巨变。

  要知道,八十年代是一个高歌爱情的时代,一个高扬女性积极自我表达的时代,一个在充满个性解放的时代。诗中有伴侣之间的耳语——“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也有携手并肩、一道进步的誓言——“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舒婷写出了“理想爱情”的模样,男女之间彼此独立却又互相需要,双方在这段亲密关系中都可以更好地实现自己。时至今日,女性解放、两性平等、亲密关系,都是我们经常谈论的话题,与每个人的幸福都息息相关。而《致橡树》为我们面对这些人生问题,提供了一份健康的、朴素的理解方式。也许大家已经发现,在今天的分享中,我一直是以“诗人”而非“女诗人”来称呼舒婷的。我想,这也是我对于《致橡树》的一份回应。

  我们从来不会特别用“男诗人”定义艾青、蔡其矫与北岛。希望未来有一天,我们也可以不再习惯性地用“女诗人”来形容舒婷。只有到那时,《致橡树》所呼唤的女性的独立与平等、社会的进步与多元,才算得上真正实现。这是《致橡树》所开创的道路,也是我愿意通过自己的舞蹈继续努力的方向。

  最后,在结束之前,请允许我为大家完整地朗读一遍《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

  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

下期预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