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华:用“妈妈”的爱,给“儿子”一个拥抱
发布时间:2008-09-12

  在北京2008年残奥会开幕式文艺表演中,《四季》给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在盲人钢琴家金元辉的钢琴声中,白雪皑皑的隆冬,桃花盛开的早春,荷叶田田的盛夏,麦浪滚滚的金秋,一一展现。钢琴一旁的长椅上,由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田华扮演的慈祥母亲,静静地聆听“儿子”金元辉用音乐倾诉。记者近日采访了田华,她激动地向记者回忆起残奥会开幕式中令人难忘的7分钟,以及演出前后的感人故事。

  田华在电影银幕上饰演过很多母亲的角色,但在残奥会开幕式演出中,这位没有一句话、只是静静聆听盲人“儿子”弹琴的“母亲”却最令观众们动容。田华说:“7月9日我接到电话,说是在北京残奥会开幕式的文艺表演中,有一个《四季》的节目,希望我出演盲人钢琴家的母亲,推荐我演出的正是残奥会开幕式的执行总导演、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张继刚。我感到非常荣幸,随即答应出演。对于这位母亲,导演描绘出的情景是她坐在一旁慈祥地听着琴声,和演奏者一同感受生命的时光。我很喜欢这种温暖而安详的氛围,而得知要和一位盲人钢琴家合作时,更是充满期待。”但接受在残奥会开幕式上的演出任务后不久,田华的家中发生了一些变故,小儿子生病住院,让这位80岁的母亲牵肠挂肚,时时忧心,也让她怀着对自己儿子的疼爱之情将这位盲人母亲的心情琢磨得更加丰富而深刻。“在9月3日的彩排中,我第一次见到了‘儿子’金元辉。我推开化妆间的门,看到两位盲人小伙子静静地坐在那里,一位是演唱《天域》的盲人歌手杨海涛,一位就是金元辉。我马上走到他们身边轻轻地拥着他们说:‘终于见到你们了,你们在艺术上都很有造诣,健康的人都要学习你们的敬业精神和坚强意志。’他们都知道我,听我说完都有些羞涩地笑了。”田华回忆到。

  肖邦的《即兴幻想曲》金元辉弹奏了12年,他2岁开始学习钢琴,6岁进入残疾人艺术团,被称为“钢琴小神童”。此次这首曲子被赋予新的意义,表达四季的变换。田华虽然自始至终在静静聆听“儿子”的弹奏,但她却在脑海里像演电影一样上演着一对特殊母子的故事,田华说:“我从‘儿子’的琴声中听到了秋天风吹树叶沙沙的声音,能感觉到雪花落在身上,‘儿子’虽然看不到,但他24岁的生命所能感受到的季节轮回所带来的生命活力,全部被倾泻出来。尤其是曲子的尾声部分的最强音表达了他勇于挑战困难的意志。生命是伟大的,不论是健全的生命还是残缺的生命,而母亲将孩子带到世上,他们之间的联系最为密切,母亲成为了儿子的聆听者,《四季》正是想表达这种静美。”曲终,“母亲”起身缓步走到儿子身后,给他一个意味深长的拥抱,这一幕非常动人。田华透露,这个情节此前并没有计划,是她向导演组提出,希望增加的。

  “9月6日的最后一次彩排,根据原来的设计,母亲的身边有一个小竹筐,里面放一只鸽子,等‘儿子’演奏结束时,母亲放飞这只鸽子。但导演觉得现场效果并不理想,就决定取消这一情节。可是母亲从始至终没有与‘儿子’的交流,所以我提出能否在结束时有一个很自然的母亲拥抱‘儿子’的动作,这样既体现了母亲的自豪和激动的心情,也让‘儿子’受到鼓励,感到温暖。”田华说。结果这个没有经过彩排的拥抱成为最感人的瞬间,金元辉也表示,虽然有一点心理准备,但现场还是特别激动,感觉就像妈妈在抱他,特别温暖。

  田华说:“这次的残奥会开幕式不仅感动了中国,更是让全世界的人们都很感动。不论是汶川大地震中失去一条腿的李月表演的《永不停跳的舞步》,还是300多名聋人女孩表演的《星星,你好》,还有杨海涛演唱的《天域》,以及最后连续3次获得残奥会跳高金牌的侯斌,用自己的双手用力拉绳子攀升到火炬塔上点燃火炬……都让我们目睹了生命的奇迹以及这种奇迹带给我们的美的感受。以前我看残奥会的比赛有时会觉得他们太可怜了,尤其是一些肢残的运动员,但这几天我每天都关注残奥会的赛事,看到他们奋勇拼搏,我激动地为他们加油喝彩,看到有的运动员摔倒了,但却互相搀扶的场景,感动得落泪。”田华说,国家对残疾人事业的重视使得越来越多的健全人由衷地愿意把残疾人托起,表达对他们的关心,这就是社会的进步。她为自己有幸在80岁的年龄还能为残奥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感到自豪,为她一生演艺事业中最特殊的一个角色感到无比荣幸。

“艺坛大家”是中国文联的品牌项目之一,起始于2004年,至今已拍摄老一辈著名文艺家100余人,涉及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电视等多个艺术门类,部分专题片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播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次通过中国文艺网的网络新媒体平台集中发布推送,是适应网络时代传播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优势开展宣传推介的一次重要探索。这一品牌项目致力于回顾总结我国当代艺坛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和人生历程,搜集抢救他们的珍贵音像资料,既努力为文艺工作的后来者打造一部生动教材,也力争为中华文艺保存一批宝贵的艺术人文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