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60年,看93岁秦怡八小时“话梦”
发布时间:2015-05-18


虽然已经93岁,但秦怡说起热爱的话剧依旧停不下来。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摄

  新京报讯 (首席记者刘玮)昨日,“2015赖声川戏剧作品中国演出季”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新一轮《如梦之梦》也在现场正式启动。而这一版最大的变化就是,93岁的秦怡接替卢燕扮演老年顾香兰一角。现场,赖声川以及主演许晴、孙强都将此次和秦怡的合作比作“做梦”。

  此次演出季包括了九部赖声川导演的戏剧作品:《冬之旅》《十三角关系》《那一夜,在旅途中说相声》《在那遥远的星球,一粒沙》《宝岛一村》《连台戏》《暗恋桃花源》《如梦之梦》以及青春版《暗恋桃花源》。主办方北京央华时代文化表示,上述所有的作品将于五月下旬起陆续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杭州、南京、西安、成都、武汉等27座城市开演。

  《如梦之梦》作为赖声川导演创作生涯中最为重要的戏剧作品之一,自2013年在大陆首演至今,一直以高品质保持着好口碑。在赖声川看来,很多戏剧是在逃避生命,而《如梦之梦》是在直面生命和死亡。“我不会逼迫你去思考,但我会用一个很容易被接受的方式让你自愿走入情境。人生确定发生的事只有一件,就是死亡。更玄的是,你不知道它何时会发生。你越知道怎么面对死亡,就越说明你知道怎么珍惜人生。很多人看似在为生命打拼,到头来发现根本没珍惜。《如梦之梦》里就有很多这样的关系,很多人都是互相折磨,恩情与背叛交织。”

  作为“说梦人”老年顾香兰则是贯穿这部“八小时巨作”的灵魂式人物,此番由已经93岁高龄的秦怡出演,也成为最大的看点。秦怡透露,自从1958年之后就没再演过话剧,和舞台的这一“别”就别了将近60年,“我以前天天在想我是要做一个电影演员,还是做一个话剧演员,想到今天都没有结论。因为电影和话剧都有各自的魅力吸引着我,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今天才又有机会站在话剧舞台上。”本轮《如梦之梦》将在12月24日-27日与2016年2月19日-21日分别在北京保利剧院与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上演。

  ■ 对话

  秦怡 实在记不住词就只能道歉了

  新京报:怎么就决定加盟《如梦之梦》的演出了?

  秦怡:其实我自己也担心,我的身体不大好,而且我也没有看过前几轮《如梦之梦》的演出,我只知道卢燕演过老年顾香兰。但我也是话剧演员出身,所以应该比较容易理解这个人物。12月演出现在时间还够,理解人物是需要花时间的,不是说两三天就能领悟到她的一生。

  新京报:对于顾香兰这样一个身份特殊的女人,你会从哪些方面去了解她呢?

  秦怡:我今年93岁,活了93年,人生哪个阶段是什么样子我都知道。战争我经历过,很多想象不到的事情我也经历过。所以我想顾香兰也一样,她不会是个简单的人,人生经历越多就越不简单。在塑造人物上突出的几段完成好了,人物也就立住了。

  新京报:这部戏上下半场加在一起有八个小时,你的身体可以吗?

  秦怡:八小时可以克服,我们都累惯了。现在我最担心的就是记忆力,害怕在台上想不出台词。有时候我以前演过的戏就想不起来,以前一起工作过很熟的人也想不起来。我到底是90多岁的人了,脑子一着急就记不住东西,我担心演出现场,该我说话的时候想不起台词,不该说话的时候我又想起来了。如果真那样,我就只能跟观众说,对不起我老了,记不住词了。这样当然是不好的,演戏不能开玩笑。

  新京报:这些年你一直还在坚持演电影,但话剧已经很少演了,离开舞台这么久怎么又想回来了?

  秦怡:我离开话剧真的已经很长时间了,上一次在舞台上演话剧还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演的《第十二夜》。这一次是他们觉得我可以,所以我现在算是暂时回来了。卢燕一直很想跟我演一部话剧,但她的身体还没我好。她是个演戏迷,这个想法她跟我说了有四五年,后来我说咱俩不如找个戏在舞台上自己演自己(笑),不过她一直不死心。

  新京报:你的整个精神状态、身体看起来都非常好,怎么保持的?

  秦怡:经历多了,很多事情知道该怎么对待,先考虑别人再考虑自己。还有就学会享受烦恼。我现在最担心的就是脑子不灵,那我就拼命想以前的事。我以前最喜欢看《魂断蓝桥》,因为我特别喜欢费雯·丽的戏,所以她的名字我能记得,但男主角的名字罗伯特·泰勒怎么也想不起来,我就用“萝卜太辣”来记,靠联想记忆。 

“艺坛大家”是中国文联的品牌项目之一,起始于2004年,至今已拍摄老一辈著名文艺家100余人,涉及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电视等多个艺术门类,部分专题片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播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次通过中国文艺网的网络新媒体平台集中发布推送,是适应网络时代传播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优势开展宣传推介的一次重要探索。这一品牌项目致力于回顾总结我国当代艺坛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和人生历程,搜集抢救他们的珍贵音像资料,既努力为文艺工作的后来者打造一部生动教材,也力争为中华文艺保存一批宝贵的艺术人文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