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威:欧阳山尊领我从台前到幕后
发布时间:2010-02-02
  从台前走向幕后、由演员成为导演,导演顾威在北京人艺40多年的时间里,不仅完成了人生节点的转换,也将北京人艺前辈对艺术的追求精神融化于心,并在自己的艺术实践中传承、发扬。他说:“话剧艺术是一生追求的事业。” 

 

  顾威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简称北京人艺)著名导演,20多年来经他执导的多部话剧已成为北京人艺的新经典。其实,顾威最初是作为演员走进北京人艺的,而完成从演员到导演的华丽转身,除了自己的努力,顾威说:“最不敢忘记是恩师欧阳山尊。” 

  跟着欧阳山尊导演《巴黎人》 

  顾威对话剧的热爱就起源于北京人艺。十几岁的时候,顾威在首都剧场看到夏淳导演的《雷雨》,夏淳、郑榕等老一辈的名字铭刻内心,他深深为之震撼。这次经历,相当程度上影响了顾威,将话剧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30多年后,他在夏淳的指导下出演周朴园,那就是后话了。 

  1963年,顾威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阴差阳错被分到了北京市文工团。一直到1969年初,北京市文工团解散,年底,顾威被分到了北京人艺,跑了10年的大群众,一直到1979年,从《伊索》演吕齐老师的B角开始,顾威逐渐演上主要角色。顾威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做演员时间上较为充裕,加上自己喜爱写东西,于是开始尝试写剧本。创作《巴黎人》的念头就是这时萌发的。北京人艺的收发室,当时可算是“信息集散中心”,大家没事都爱聚在这里聊天,一天,顾威听说这样一个故事:一次组织小学教师素质考试,结果发现经过10年浩劫,很多老师都不知道“巴黎公社”。这让顾威很受刺激,开始着手创作反映巴黎公社英烈的话剧《巴黎人》。 

  “《巴黎人》我曾写了9稿,历经9年,还差点被自己撕了。”1980年,北京人艺携《茶馆》赴欧洲巡演,顾威并没有参与《茶馆》的演出,但领导为了让他实地采风,特意安排他进剧组前往法国巴黎。不想,剧本在巴黎却受到了中国专家的全盘否定。虽然顾威对此并不服气,但是实际上也还是失去了信心,勉强改了几稿,仍旧是没有信心,一天深夜,顾威差点把手稿一把撕掉,幸亏鬼使神差突然醒来的夫人严敏求抢过剧本。正是这个被“判了死刑”的剧本,却引起了北京人艺老前辈欧阳山尊的极大兴趣。 

  欧阳山尊是中国戏剧的奠基人之一、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创始人之一,自北京人艺创建,一直担任副院长兼副总导演。在顾威心里,没有欧阳山尊,就没有自己的话剧导演生涯。可以说,他是在欧阳山尊的带领下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蜕变。 

  虽然欧阳山尊先生已于2009年仙逝,回忆起当年先生手把手把自己领进导演之门,“扶上马,送一程”的亲身示范和不倦教诲,自己也成为著名导演的顾威仍旧历历在目,感慨万千。 

  “一天山尊老师主动打来电话要看剧本,当时我真是又惊又喜,马上把本子送了过去。”更让顾威没想到的是,欧阳山尊第二天便通过电话长谈了一个小时,对剧本充分肯定,还通知顾威,剧本将发表在欧阳山尊主编的《剧本园地》中。1981年12月号的《剧本园地》中,顾威的作品第一次变成铅字,欧阳山尊还配发了一篇文章《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评话剧<巴黎人>》。 

  1987年,北京人艺正式排演《巴黎人》,并决定由欧阳山尊与著名导演方琯德联合导演。正当开始投入排戏时,方琯德突然病倒卧床。时任北京人艺第一副院长于是之为此去找已经调到文化部的欧阳山尊研究《巴黎人》的导演问题。欧阳山尊说:“这样吧,我当总导演,让顾威任执行导演。”于是之转达了山尊老师的意见后,顾威感到自己胜任不了,于是当即表示不成。 

  “当时在我看来,演员和导演绝对不是一个行当。思路和照顾的方方面面都很不一样。再加上我那个时候虽然也40多岁了,但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我在剧院还是一个小小字辈儿,面对这么多大艺术家,让我来给他们排戏,说实在的真不敢。”其实,顾威的畏惧中还带着担心,后来山尊老师把顾威叫到家里,同他谈了整整四个小时的话,将他的担心一一点破。 

  “山尊老师明确地表示了几点:第一,你别担心,我这个总导演不是甩手掌柜的,我天天到,你跟着;第二,我看你能当导演。剧院现在缺中年导演,我们这几个导演都老了。一个剧院自己培养导演没有10年不成,如果你是戏剧学院导演系刚毕业的那就得15年。” 

  经过深思熟虑,顾威跟欧阳山尊说:“这样吧,我跟您学,也别登名字……”欧阳山尊当即反对说:“那哪儿成?不登名字算怎么回事儿?”从《巴黎人》开始,顾威的导演生涯也由此展开。 

  联合导演《天下第一楼》 

  《巴黎人》的排演过程中,顾威的很多收获是终生受用的。至今,他还记得欧阳山尊讲导演创作的规律:“导演的创作是建立在演员创作的基础上,要尊重演员的创作,绝不能把演员当作导演创作的材料,甚至导演手中的傀儡。” 

  作为编剧参加导演的顾威,也从排演过程中,对二度创作有了更直接深切的体会。导演与编剧、导演与剧本等关系如何处理,欧阳山尊给顾威上了扎实的一课。 

  结束《巴黎人》的排演,顾威被夏淳导演看中。“一天夏老师问我:‘你将来是想往编剧的方向还是导演的方向发展呢?你有个准儿没有呀?’我说:‘顺其自然吧,我哪儿有什么准儿呀。’夏老师说:‘这么着吧,我下面排《天下第一楼》,你跟我一块排这戏。’我说:‘行,行,我给您帮忙。’‘不是帮忙,是联合导演!’” 

  1988年,当时《天下第一楼》准备赴日演出前,日本的媒体来采访顾威,问“并列导演”的关系,顾威毫不犹豫地回答说:“这个很容易。在我们国家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和谐,他是老师,我是他的学生,就是这么一个融洽的合作关系。所以不存在合作上问题。” 

  20多年来,顾威先后导演话剧《巴黎人》、《天下第一楼》、《旮旯胡同》、《雷雨》和曲剧《龙须沟》、《烟壶》、《茶馆》、《正红旗下》等多部作品。两次获得文化部文华导演奖,一次文华编剧奖,并因为导演京剧《瘦马御史》获得“中国京剧节”导演金奖。多年来,顾威导演的戏,欧阳山尊每戏必看,看了必有所指点,或面谈、或电话里分析优劣,顾威甚至已经习惯了在新作问世的第一时间请欧阳山尊看戏,而每次希望都不落空。1999年,北京曲剧《茶馆》彩排,时已85岁高龄的欧阳山尊本来身体不适,却不顾劝阻赶去观看,中途实在坚持不住,提前退场,不想,10天后,刚有好转,就又让夫人陪着到另外一个剧场完整地看了一遍。耄耋之年,对学生的死心爱护,让顾威终生难忘。 

  发表剧本、跟随欧阳山尊导演话剧,在欧阳山尊和北京人艺其他老前辈的言传身教中,顾威发现了自己都从来不曾想过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顾威从他们身上看到了老艺术家们对话剧由衷的热爱,和对后辈的悉心提携,毫无保留:“他们真的不是把话剧当成一个工作,而是一种事业,毕生追求。” 

  将前辈的接力棒传下去 

  北京人艺自成立以来,以其现实主义传统成为中国话剧界的龙头老大。焦菊隐、欧阳山尊、夏淳、梅阡四位大导演也被并称“人艺四大导”,不仅在导演生涯中巩固了人艺的现实主义传统,而且为中国话剧留下了十几部经典,为后辈导演树立了一面旗帜,留下了一本学之不尽的教科书。 

  2009年,欧阳山尊先生仙逝,“人艺四大导”至此均已作古。当年的小学生顾威,也年逾古稀,已经成为北京人艺的老牌导演。他不仅要排演话剧,还要承担起当年欧阳山尊导演当年提携后辈的重要工作。顾威说,他一直牢记山尊老师当年的一句话:“一个导演对保持继承剧院传统风格的作用是不言自明的。” 

  顾威在自己的导演实践中认真地贯彻着恩师的教诲。复排《雷雨》时,顾威认为,作为北京人艺的优秀保留剧目,《雷雨》无论什么时候演,无论谁来演,都应该保持高水准,可是年轻一代的演员成长的环境,已经跟剧本所反映的上世纪20年代相差了将近80年,如何让年轻一代演员的表演能够更好地接近那个时代、找到那个时代人的思维方式成为了复排的难点之一。为此,顾威在建组之初就用了近半个月的时间让年轻演员查阅老一辈演员排演《雷雨》时所作的角色日记、写出人物小传,请来朱琳、郑榕、胡宗温、苏民、吕恩、谢延宁等出演第一版《雷雨》的老艺术家们面对面地向年轻演员传授经验,还邀请了著名曹禺研究专家田本相教授和中央戏剧学院教授、曹禺先生的学生晏学老师等为演员授课,这些举措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帮助演员更好更准确地从人物关系上去寻找时代感。 

  2004年,复排《雷雨》公演,开始很多观众都很担心复排的《雷雨》会用俊男靓女刻意迎合现代人的口味,只有五场门票全部售出。可是当公演几场之后,大家看到的是不但没有“被时尚”,相反更加贴近曹禺先生原著的《雷雨》,担心全无,口口相传,后面10场一票难求。连顾威这个导演,都几乎得不到赠票。面对这样的火爆场面,顾威又欣慰又放心,他知道大家还是认可前辈们一代一代建立起来的传统和经典的,“面对经典,二度创作主要是往里走,练内功,研究作家,作品,人物,科学审慎地选择表现样式,多实事求是,少哗众取宠,多作功,少作秀,多踏实,少浮躁,要尊重,别亵渎,‘爱自己心中的艺术,而不是艺术中的自己’,爱自己心中的经典,而不是经典中的自己。” 

  走过20多年的导演之路,顾威一面用实际行动启发新一辈,带领青年演员和青年导演向老一代艺术家致敬,向传统和经典致敬,一面又潜心思考设备更新、条件改善、社会思想进步对话剧的推动。 

  为纪念中国话剧百年,2009年年初,顾威新排老舍先生著名话剧《骆驼祥子》。时隔半个世纪的岁月涤荡与沉淀,新排《骆驼祥子》在“守旧”如旧的基础上有了合理的创新。 

  “上世纪50年代,北京人艺演《骆驼祥子》,包括梅阡老师在修改剧本的时候,因为条件所限,都没考虑用转台。因此频繁地开幕关幕换景,那时候都是实景换起来也十分麻烦。我们这次用转台,并增加了人和车厂院子的一堂景。”顾威介绍到,原来限于条件,很多话剧皆是如此,不管剧中人物适合不适合在这个场景发生的,都很勉强地在安排在一个场景里。而现在通过转台技术,已经可以解决话剧舞台的场景问题,将剧中人物的关系事件放在合适的景别中。顾威就积极地在新排《骆驼祥子》中进行了运用。与时俱进,顾威让观众看到了一场更符合原著叙述的话剧《骆驼祥子》。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经典经典,经典在剧本。面对经典,主要的是如何面对剧本。经典不容亵渎,可删减不可篡改,可深挖探索文本的微言大义和精妙之处,不可随意性想当然地铺排戏说,可作与时俱进的解释或强调,不可肆无忌弹地肢解或凌迟。” 

  老舍的作品一向以语言著称,《骆驼祥子》亦是如此。在新排的过程中,顾威在这方面也有所作为,不过不是把语言改得更贴近现代了,而是尽量还原到故事发生的时候。顾威说:“我这次排戏的宗旨是:别说外地的语言不行,就是今天的北京话都不行。得说老北京的话儿才行。”主演祥子的于震是个老北京,顾威比较放心,虎妞的扮演者王茜华是一个在北京生活了10多年的西安人,顾威认可她的人物塑造,就在语言上一个字一个字地抠。包括儿话音、老北京话的语式、语感,我跟她说:“你这个人物的成功与否主要就取决于语言”。顾威生生将王茜华拽回了将近一个世纪,王茜华曾经压力大到失眠。但是当大幕拉开,观众却看到了一个生疏的、原汁原味的老北京风貌。现在,顾威的很大精力用于实验话剧。他觉得,中国话剧应该跟上世界话剧发展的脚步,探索自己的风格。 

  不论坚持保守,还是大胆创新,顾威始终围绕一个中心,就是欧阳山尊老师和其他老艺术家们对话剧这个真挚、严肃艺术的执着热爱。顾威曾在文章中写道:“我希望,如果有幸活到恩师的岁数,那时我仍能有如他们对艺术事业的诚和热,也仍能有如他们对晚生后辈的诚和热。”这是顾威一路走来所感受到的,也是他现在所致力于做到的。 

“艺坛大家”是中国文联的品牌项目之一,起始于2004年,至今已拍摄老一辈著名文艺家100余人,涉及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电视等多个艺术门类,部分专题片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播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次通过中国文艺网的网络新媒体平台集中发布推送,是适应网络时代传播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优势开展宣传推介的一次重要探索。这一品牌项目致力于回顾总结我国当代艺坛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和人生历程,搜集抢救他们的珍贵音像资料,既努力为文艺工作的后来者打造一部生动教材,也力争为中华文艺保存一批宝贵的艺术人文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