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大讼师》首演 “90后”蓝天野 继续折腾
发布时间:2017-05-26

  排完北京人艺建院六十五周年献礼作品《大讼师》,蓝天野有了收山之心。

  24日,经过三个多月排练的话剧《大讼师》媒体场上演,演员刘辉、张培、张福元、邹健、付瑶等的卖力演出博得阵阵掌声。

  观众不仅一睹了这部“历史故事剧”的鲜明风格,更看到了作品创排过程中不一般的传承意义。

  25日该剧正式首演。

  老戏改编 取材传统戏曲 参阅十余种剧类

  《大讼师》由曾创作《李白》《天之骄子》《知己》等作品的人艺著名编剧郭启宏执笔,取材于传统戏曲《四进士》。

  京剧大师马连良、周信芳都曾演出京剧《四进士》,该剧通过宋世杰为追求正义而仗义执言,以及四个同科进士不同三观导致的不同命运,去拷问人性,唤起初心,最终让人感受到人间正义的永恒力量。蓝天野和郭启宏给这部戏的定位是“原创话剧”,编排的出发点是“一出有北京人艺风格的话剧”。

  《四进士》的故事很多观众并不陌生,但在话剧舞台上呈现却非易事。为此郭启宏参阅了京剧、川剧、秦腔、豫剧及晋地曲艺潞安鼓书等文本共十六种,力求寻找到最适合话剧舞台的表现形式。

  剧中既有戏曲的传统韵律又有话剧舞台上富有时代感的鲜活张力,让这部传统题材的作品更能引发当下观众的共鸣。

  排出一部保留剧目 融入河南坠子元素

  排出一部保留剧目,这成为《大讼师》在建组之初就定下的目标。主题上的升华再加上该剧鲜活的故事和人物成为了其舞台实力的保证。

  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刘辉扮演的宋世杰以及张福元扮演的毛朋,徐白晓扮演的田伦,邹健扮演的顾读以及张瀚生扮演的刘题四位进士则各具鲜明的人物特点,原本在京剧中的老生、小生、花脸、丑角等不同的行当在话剧舞台上通过同样栩栩如生的人物得到展现。

  看似一部男性角色出彩的作品,剧中女性角色也同样抢眼,张培扮演的杨素贞,付瑶扮演的宋世杰之妻万氏不仅推动剧情发展,本身也极具人物个性,这让《大讼师》更具有了可看性。同时,为配合剧中的时代及地域背景,该剧特邀河南坠子代表性继承人演唱极具地方特色的河南坠子,让观众在看戏时还可体验一方土地所独有的艺术魅力。

  老将出马 蓝天野90岁执导 已有收山的想法

  从《吴王金戈越王剑》到《贵妇还乡》,导演蓝天野近几年一直活跃在导演领域,今年90岁的他再度老将出马,这在北京人艺被称为壮举,但他自己却坦言,因为很多同时代老友的故去让自己更感责任重大,“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我就是那个廖化。”蓝天野自谦地表示。而他这个先锋更让剧组看到了戏比天大的精神。

  一方面和青年导演韩清组成的一老一少的组合本身就颇具传承意味,另一方面每天排练中的言传身教更让剧组的中青年一代了解到北京人艺的传统。他亲自上台做示范,给青年演员辅导台词自不必说,有时候闲暇时唱上一段京剧,写上几笔书法则更让剧组不少年轻人感受老一代艺术家的艺术修养。所谓功夫在戏外,如何积累艺术感觉,提升艺术情操也成为《大讼师》剧组不可或缺的课外作业。

  蓝天野的身体状况和精神劲儿令人惊叹,此前在媒体探班群访时,他站着接受采访20多分钟,记者给他拿来椅子,他手一摆,意思是“用不着”。“今年排完《大讼师》,再演几场《冬之旅》,下半年还有个新《北京人》,我也就该收山了。”

  90岁高龄还又演又导活跃在舞台上的蓝天野说,“前两年,我老说收山、退出舞台,没多长时间又排戏、演戏了,老说话不算数。这次差不多了,现在再见到好的演员,好的作家,我不会再说合作的事了。”

  舞台相关 “魔法女巫”造访京城

  身穿点缀亮片的蓝色礼服裙,唱着花腔女高音,“白富美”的女主角格琳达从舞台高空下来,打开神秘的女巫世界大门。音乐剧《魔法坏女巫》日前在天桥艺术中心上演,为京城观众带来百老汇经典音乐剧的视听盛宴。

  音乐剧《魔法坏女巫》改编自格莱葛利·马奎尔的同名小说,将背景设置在一个充满巫师与魔法的神秘国度,两位性格迥异的女生在遇到大巫师后,友谊走到了岔路口,人生道路自此不同。在驻唱导演雷恩·康斯坦丁看来,这是个女性色彩强烈的故事,“她们的差别太大了,两个站在世界两端的女性居然走到了一起,建立起牢不可破的友谊,这个过程非常动人。”

  该剧的故事试图探讨何为正义、何为邪恶,用华丽的服装和精美的舞台布景把这个宏大主题包装得十分养眼。全剧共有360套衣服、1818个配饰。“道具走的是海运,16个集装箱,其中光服装就占了4个集装箱。”工作人员说。而在演出后台,不论衣服、鞋子,还是各类配件诸如墨镜、雨伞,都整整齐齐放在编着号码、写明演员名字的固定区域,不见一丝凌乱。

  一场音乐剧三个小时左右,演员们却要换360套衣服,这样一来,快速换装也就成为必备技能。换装通常在侧台完成,在《短暂的一天》这一曲目过程里,两位女主角的换装仅用15秒完成,大概要有6个人协助一位演员换装。

“艺坛大家”是中国文联的品牌项目之一,起始于2004年,至今已拍摄老一辈著名文艺家100余人,涉及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电视等多个艺术门类,部分专题片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播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次通过中国文艺网的网络新媒体平台集中发布推送,是适应网络时代传播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优势开展宣传推介的一次重要探索。这一品牌项目致力于回顾总结我国当代艺坛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和人生历程,搜集抢救他们的珍贵音像资料,既努力为文艺工作的后来者打造一部生动教材,也力争为中华文艺保存一批宝贵的艺术人文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