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济老师和我的父辈
发布时间:2016-05-16

  李世济老师和我的父亲谭元寿合作多年,那时候他们都在老北京京剧团。在老北京京剧团里,当时的头牌是马、谭、张、裘、赵这些老艺术家,老艺术家们挑一个大团,我的父亲、李世济老师在当时还是青年演员,青年演员们挑一个小团,白天青年团演出,晚上头牌演员演出。青年演员们白天演出的票房如果有点亏缺,晚上有老艺术家们的票房再弥补回来,当时老北京京剧团以此作为培养青年演员的策略,这给青年演员们创造了许多实践机会,老北京京剧团当时的人才培养方针策略是很前瞻的,李世济老师和我的父亲都是在这种传帮带的精神下培养起来的,像马连良老先生就带过李世济老师演过《三娘教子》,我的祖父谭富英也带过李世济老师演过《朱痕记》,这种情况在老北京京剧团是非常常见的。

  我的父亲和李世济老师在他们青年演员那一辈人里,是合作得比较多的。当时青年团演出《梅妃》,我的父亲演唐明皇,李世济老师演梅妃,在《朱痕记》里,我父亲演朱春登,李世济老师演赵锦堂,包括《红鬃烈马》等很多剧目我的父亲和李世济老师都合作过。他们还共同排过一出新戏《刘三姐》,我的父亲演小牛,李世济老师演刘三姐,还有现代戏《杜鹃山》(1964年版)等。我的父亲和李世济老师不但在戏里的合作比较多,在戏外,他们也亲如兄妹,尤其是我的父亲和李世济的先生唐在炘老师,两人从小在一块儿长大,唐先生给我父亲拉过胡琴,所以他们之间的情谊更是如兄弟般亲密。

  到了我这一代,依然和李世济老师有着密切的接触,我和李世济老师合作过《龙凤呈祥》,我们俩最主要的合作还是在音配像工程中,当时要给我的祖父谭富英和程砚秋先生做音配像。李世济老师主动对我的父亲说:“咱们的年纪大了,还是让孝曾他们来录吧!”就这样,在音配像的时候,我们在台上演出,李世济老师和我的父亲在台下指导。尤其在录《武家坡》这一出戏时,李世济老师和我的父亲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地给我们磨戏,经过这一次的指点,对于这出戏,我们也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两三年前,天津京剧院要复排全本京剧《牧羊卷》,李世济老师主动和天津京剧院说:“这出戏非孝曾莫属!因为这出戏原来是谭富英先生带我过,后来我又和谭元寿先生合作了很多年,现在恢复全本《牧羊卷》,由孝曾和吕洋来演,吕洋是和我学过戏的,这里面有传承的意义,也有传帮带的问题!”那时候李世济老师的身体已经很弱了,不能亲到天津去指导,但是她始终惦记着,就这样,吕洋经常跑到北京,或在电话里向李世济老师请教,吕洋再把李世济老师的意见转达给我。

  李世济老师在艺术上取得的辉煌成就,我们大家是有目共睹的,几十年来她对程派艺术的贡献,我不必赘述。我想说说李世济老师她在40多岁的时候就到政协来了,又当了将近40年的政协委员。我进入政协后,就和李世济老师在一个小组,两会期间,李世济老师非常认真,很少见她请假。我记得每一次大会在政府工作报告出来之后,她都会主动发言,来表达她的态度和认识。我们也知道,李世济老师在生活上是一个非常坚强的老人。在我的印象里,李世济老师无论在政治上、艺术上还是生活上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典范。作为晚辈,我们不但要学习老一辈艺术家他们在艺术上的精益求精,还应该学习他们在政治上的坚定,在生活上的坚强。李世济老师不幸驾鹤西去,除了缅怀她,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继承和发扬老艺术家的传统美德!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艺坛大家”是中国文联的品牌项目之一,起始于2004年,至今已拍摄老一辈著名文艺家100余人,涉及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电视等多个艺术门类,部分专题片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播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次通过中国文艺网的网络新媒体平台集中发布推送,是适应网络时代传播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优势开展宣传推介的一次重要探索。这一品牌项目致力于回顾总结我国当代艺坛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和人生历程,搜集抢救他们的珍贵音像资料,既努力为文艺工作的后来者打造一部生动教材,也力争为中华文艺保存一批宝贵的艺术人文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