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爱莲:精品创作要实事求是 文艺评论界要敢说实话
发布时间:2015-09-22

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陈爱莲做客人民网演播室(人民网 王鹤瑾 摄)

  【编者按】为纪念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一周年,人民网文化频道特别推出了“回望文艺工作座谈会一周年·文艺名家话精神故乡”系列访谈,邀请去年参会的文艺界代表人士,回顾一年来艺术界涌现出的新气象。近日,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陈爱莲做客人民网,畅谈了在过去的一年里身边发生的诸多变化。

  作为新中国第一代舞蹈家,陈爱莲感谢党和国家多年的培养和爱护“在舞台上跳了60多年,从下基层,下农村到走上世界的舞台,我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精神的归宿就是舞蹈,就是中国传统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这是我的责任,也是我心灵的故乡……”

  精品创作要实事求是 文艺评论界要敢说实话

  回忆起一年前参加习总书记主持文艺工作者座谈会时的情景,陈爱莲神采奕奕,当被记者问道,最近在忙些什么时脱口而出“在忙着落实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啊”。

  从小是个孤儿,20岁因舞剧《鱼美人》一举成名的陈爱莲坦言,在座谈会上最让自己难忘的是和总书记的那次“握手”……“我当时对总书记说,我想跟您聊聊中国的舞蹈,他说,好啊,但这次时间太紧了,我们改天好好聊……”平易、亲和、博学,是习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者座谈会当天留给陈爱莲最深刻的印象。

  在去年10月15日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习总书记指出, “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陈爱莲用“醍醐灌顶”四个字来形容听了总书记讲话后自己的感受。“你干这行,就要拿自己的作品说话,这一年我身边是有变化的,很多人在很积极地做一些事情,创作市场一片繁荣,但我觉得这样还不够,还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科学、认真、不浮夸的态度来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精品的推动和创新不是凑热闹”。

  “至于是不是精品应该交给老百姓去评判,现在我们出的作品很多,但是不是精品我真不敢说。”陈爱莲认真地说。“在这方面,文学评论界的责任很大,除了老一辈艺术家外,我们更需要具有专业水平、有良心、有责任感的评论家来帮助大家提高认识、筛选出一些真正的好作品。”从艺60多年的陈爱莲认为,前些年在舞蹈界更多的是称赞多,表扬多,这在她看来是不正常的, “大家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敢于提出真实想法的少,这不对,艺术评论家应该敢于讲真话,敢于批评,不能人云亦云。给我们提出一个准确的评判标准。”

  传承不好如何创新? 文化断层成内因

  从12岁学舞一直跳到76岁,陈爱莲的舞蹈生涯超过了半个世纪。2015年,陈爱莲工作的一项重要安排就是重排昔日经典——《红楼梦》。为了这场演出,她已经准备了一年多,她告诉记者,每一次自己以“林黛玉“角色出现在观众面前,对自己都是一次考验,甚至是一次洗礼:“演了将近700多场,每一次重排,我都需要在作曲、舞美、编导上有所创新,因为时代不同了,人们对《红楼梦》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要去适应时代的变化,考虑到当下观众的审美需求。”

  “没有传承,你拿什么创新?“从《白毛女》到《霸王别姬》,从《牡丹亭》到《文成公主》,很多人难以将陈爱莲的舞蹈归为具体类别中,因为她所表现的舞蹈作品,既包含古典舞,现代舞、民族舞成分,也可以看到西方芭蕾舞的身影。“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芭蕾舞描写的都是王公贵族的事情,你把它生搬硬套地拿过来,观众不会接受,也表现不出中国舞剧独有的魅力,所以,一定要融合中国传统的舞蹈形式,比如民族和古典舞”。

  “之所以创新做的不好,是因为这些年大家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所缺失,有所断层。没有创新就不能前进,但创新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你必须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才去创新。不能受浮躁心影响,要好好学习,好好积累经验。这样我们的创新之路才会走的更远。”陈爱莲如是说。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化是我的精神故乡

  1995年,陈爱莲创办了北京市第一所民办舞蹈学校——陈爱莲舞蹈学校。迄今为止,学校已为国家院团输送了逾百位的优秀舞蹈人才。这个位于北京市南郊的陈爱莲舞蹈学校,每个学生每天在这里闻鸡起舞。陈爱莲既是校长,又是教员,除了处理大量繁杂的行政事务外,她还要亲自授课,把多年的舞台实践经验编成教材,传授给学生。

  “教书先育人,这是我们学校的校训——立德、敬业、求实、创新。”陈爱莲认为,办学不是做生意,不能图挣钱,要有一颗爱心,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对待,“教给他们非常好的技能,让他们学会养活自己,让他们为社会做贡献,这才是最重要的,一个人的青春短短几年,钱没了可以赚,而时间的流逝,是再也找不回来的。”

  说起自己的精神故乡,陈爱莲认为那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化”,“我是一名老师,从小又是个孤儿,我太清楚教化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小的时候的养父母就教我看书,读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二十四孝,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些教化就是我的精神家园,我也希望它能成为孩子们的灵魂家园。”

  为此陈爱莲在学校中专门建起了图书馆,甚至半强制性地让孩子们去读书,“刚开始建校的时候,让大家去看书,大家还去,但是现在孩子们想法太多了,实施起来有些困难了,但固定的阅读时间还是要有的,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阅读才能让孩子们在这个浮躁、诱惑力很多的社会中找到片刻的安宁,才能让孩子们走的更远……” 

“艺坛大家”是中国文联的品牌项目之一,起始于2004年,至今已拍摄老一辈著名文艺家100余人,涉及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电视等多个艺术门类,部分专题片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播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次通过中国文艺网的网络新媒体平台集中发布推送,是适应网络时代传播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优势开展宣传推介的一次重要探索。这一品牌项目致力于回顾总结我国当代艺坛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和人生历程,搜集抢救他们的珍贵音像资料,既努力为文艺工作的后来者打造一部生动教材,也力争为中华文艺保存一批宝贵的艺术人文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