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行标谈吴冠中及其作品《绍兴居》
发布时间:2016-08-01
  江南的微风,吹开一片祥和与宁静。当菱角的芬芳弥散流连在绍兴的白墙黑瓦间,当女儿红的醇厚淡淡幽幽地飘过每一户临街的窗子前,吴冠中先生带着仲夏的光阴与向往,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悄然走进了用青石板铺砌的梦中。 
  古城绍兴,曾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小巷深处的一座老宅前,一位年长者面墙而坐,良久,良久, 然后拿起手中的画笔,开始自己的劳作。这位老人就是吴冠中。吴先生透过那沉积历史的班驳墙头,和那碧水映透的漆黑屋檐,感受着这江南水乡的过去和现在,品味着越城古都的厚重与深邃,并将这一点一滴凝聚成笔墨,挥洒于国画《绍兴居》间。 
  曾经的三年留法生涯,使吴冠中感悟到西方现代艺术的精髓;三十年的“土生土长”,又使得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探求很深。他把自己置身于中西夹缝中,左右吸收来自两个方面的艺术营养,但又始终抓住自己的个人感受,以表现自己的独特情感为轴心。《绍兴居》是中国式的,独具个人风格,又充满着现代感。从审美意识、画面意境、物象造型以,用笔用色及使用工具材料效果上,都显示出他卓越的独创性。
  与吴冠中先生的江南系列一样,《绍兴居》的房屋依然还是门窗漆黑,给人浑厚之感,但门前的河埠,行走的人群,笔直的石板路,甚至是水旁、路旁、树梢上星星点点的绿意与衣裳的红蓝,却使对于绍兴民居的坚硬叙事有了灵动的效果。观此幅《绍兴居》,或简约,或繁密,或繁简相间;或银白,或黑灰,或黑白一体;或写实,或意象,或实意俱存。路,古意朴拙,曲折蜿蜒,踏至人群,耐人寻味;水,源远流长,暗淡掠影,水巷如织,微波荡漾;人家,临水而筑,傍木而依,前庭垂柳,墨瓦白墙。画面自然柔和,江南水乡温存的情感,在吴冠中的笔下跃然纸上。 
  吴冠中先生的《绍兴居》有着自己对生命、对生活的独特理解,生命的激情在他的画中如火如荼地燃烧着。在创作中他紧紧抓住事物的本质,将强烈的形式用极精炼的笔墨色彩表达出来。他对形式美感的理解,是他内心世界的独白。吴冠中在东方与西方的情感形式的对话与碰撞中不懈地探索,最终寻找到自己情感皈依的语言,创建了属于自己的诗意家园。 
  所要者魂,魂,也就是作品的意境吧(《魂与胆》,《吴冠中文集》第53页)。水是绍兴的魂,蜿蜒曲折的盘亘在古城的胸襟。那颤抖着微微甜美的轻诉,那慢慢地拍打着古老驳岸的情调,还有那掩映着绍兴民居的倒影,无不向我们透露出一股沁人的清幽。穿过沿河而筑的水街阁楼,便是河埠头。河埠之上,人们或相向而行,或错身而过,时而匆忙地走着,只为那集市,时而驻足停留说着家常,嘘寒问暖。石阶一级一级地引下,最后牵引到水中停泊着的几只乌蓬船旁,临河人家提着瓦罐、吊桶前来取水,周遭的女子也多在此淘米、洗衣。绍兴居,繁育着一代又一代的江南水乡人。 
  “莲子,谁要新鲜的莲子”,清脆的、柔柔的童音轻轻地划开巷间的浮尘,如同一首醇美的歌悠然飘进心田,象水晶般的清凉。循声望去,一个身穿浅蓝色碎花、梳着两条辫子的小女孩正倚在宅门旁,倚在霞光里,脚边摆放着精致竹篮,篮中摆满了青青的莲子。女孩的小手轻扶着竹篮,一双美丽的大眼睛像水一般的清澈,正望着过往的游客怯懦的吆喝着,秀美的脸上闪烁着纯真的希望。 
  透过翠绿的莲蓬,走进仓桥直街临水而筑的小店,推窗便是河道,水上一两只乌篷船慢悠悠划过。周围民居的鱼鳞瓦上长满了稗草,屋檐下饰有卷草如意的图案,间或雕刻一些传统戏文。街巷两边林立的店铺,多为原木楼改造而成,铺子一般不大,两丈见方,门板有七八块,进门便是各式的木柜台,四壁挂满了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工艺品,有二三十年代的明星广告画,也有一些民间的避邪饰物,或龙、或虎、或神、或仙;还有历朝历代绘画名家在绍兴的写生作品。临街不远的铺子中则多摆放着高雅古朴的茶具,充满江南气息的桶器、竹器、玉器、铜器、瓷器,也有着一排排民间的蓝印花土布做成的各式民族服饰。悠远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积淀也使得江南水乡绍兴具有得天独厚的风味,茴香豆、霉干菜等均为绍兴本地出产,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散发出诱人芳香,引得路人停下脚步,即便刚刚酒足饭饱,也不由得对这美味再次惦念起来。 
  弯弯的青石路伸向远方幽静的小巷深处,小巷悠长,高处斜斜地挑出酒旗和灯笼。圆拱形的小墙洞内,穿着白汗衫的男人正在油锅里炸着臭豆腐,油烟弥散,一盏刺眼的白炽灯轻轻摇晃,把炸臭豆腐和买臭豆腐、吃臭豆腐的人的影子拉得好长好长。 
  公元前490年,越国大夫范蠡受命“筑城立郭,分设里闾”,开创了绍兴建城的历史 。在绍兴城建史上,对城市规模及布局产生重大影响的是南宋。当时的绍兴已是一个居民超过万户的大型城市,市容繁华,街衢整齐,府城内的厢坊街巷,在这个时代也作了调整划分,全城划为五厢十一坊,井然有序。城内的街坊名称,大部分沿用至今。这些厢坊之间的街道最宽者不过两车并行,多以步行为主。 
  一百多年前,清时城廓仍设城门九座,其中七座为水门,全城有河道33条。绍兴水中有城,城中有水,街随河走,河连桥路,形成了一河一街、一河二街、有河无街的水乡风貌。粉墙黛瓦,竹丝台门,乌黑柱廊,棕色油漆。绍兴传统民居的色彩以黑、白、灰为基调,和谐淡雅,这也就形成了古城色彩基调。 
  绍兴传统街道的步行特征与绍兴的水运密切相关。绍兴历代兴修水利,河网一直与路网并存。由于水运畅通,船成为绍兴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因此绍兴传统的民居、店铺都是前临街,后面河,或街河并存,这种布局形式直接影响了绍兴街道的尺度,也决定了绍兴街道的步行特征。临河的步行街由青石板铺砌而成,与河岸的条石拼成规则的席纹,河岸相隔不远便设埠头,以便船只停靠。有时某一侧的建筑豁然开朗,让出一方空间通向河岸,作为上人、卸货的埠头,也可供人聚会,常见船工坐于此地,休闲聊天,很有人情味。步行街尺度不大,一般宽3~5M,两侧或一侧的建筑都是为一层或二层的传统住宅,青瓦、白墙,偶有木柱外露,漆桐油。从远处看,参差错落,非常自然、活泼,这朴实、简练的做法与精明、务实的绍兴民风有着很大的关系。 
  时近黄昏,站在精致典雅的桥头,桥下波光淋漓,一条条乌蓬船缓缓地从水巷深处驶来,船夫一身素衣,双手有节奏地拔起篙又轻轻地插下去,小船在桥下悠然漂过,又漂向远方霞光里。船头摆放的小木凳上端坐着几位游人,他们一边听着船夫哼起的水乡小调,一边不时地端起照相机,捕捉属于自己的美景,让它在记忆中刻下浓彩。 
  天色渐暗,人渐稀疏,悄然地漫步在绍兴的小巷中,独自感受着江南民居的古朴韵味:高高的青砖墙夹成的狭窄水道有情有意,斑斑驳驳的苔痕似乎在向游人述说着古老的故事,墙间垂下的一抹浓浓的绿色,让你悄然心醉,恍然进入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梦想世界里。还有那临河而筑的过街楼、水塘门、缆船石,以及那竹木做就的扶栏,一切都漂浮在如诗的梦中。 
  沧桑岁月在改变着古城的模样,又将时光凝固在街巷的每块砖石上、每堵墙壁中、每条街巷间。白墙乌瓦,前车后船,厅弄相间的明清民居,让人由衷地感受到一种古色古香的雅致韵味。纵横交错的河道包容着水乡绍兴的历史与未来,也就是在这块梦似的土地上,出现了都市的繁华与喧嚣。流水易逝,世事变迁,曾经的似锦繁华如过眼烟云,唯有小桥下清水,经历过无数次风风雨雨的青石岸仍在向世人诉说着绍兴的过去,让人们重温繁华而又朴实的人生戏剧。小河绕着木楼弯曲着伸向远方,带着大禹陵的钟声,带着绍兴后人的美好祈愿日夜不息地流着,也不知是过去的水,还是今天的雨。 
  在仓桥直街旁的河道中,躺在乌篷船舱内,念想起周作人信中的情境,看眼前的景物有节奏地晃过,便有醉人的意思。青灰色的屋脊,青灰色的围墙,青灰色的街巷,整个古镇就象漫浸在青黝黝的水中,连水巷中徐徐而行的小木船也笼上了一抹古朴的色彩。岸上灯火阑珊,思绪便如那船下流水,又如陈年花雕启封,逝去的岁月里,点点往事浮上心头。 

“艺坛大家”是中国文联的品牌项目之一,起始于2004年,至今已拍摄老一辈著名文艺家100余人,涉及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电视等多个艺术门类,部分专题片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播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次通过中国文艺网的网络新媒体平台集中发布推送,是适应网络时代传播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优势开展宣传推介的一次重要探索。这一品牌项目致力于回顾总结我国当代艺坛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和人生历程,搜集抢救他们的珍贵音像资料,既努力为文艺工作的后来者打造一部生动教材,也力争为中华文艺保存一批宝贵的艺术人文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