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人·第九期|靳尚谊:七十载耕耘不断 一辈子画笔不停
发布时间:2019-03-27
致敬改革开放四十年,文化大家讲述亲历——
见证人·第九期|靳尚谊:七十载耕耘不断 一辈子画笔不停

  一幅《塔吉克新娘》,被美术界誉为中国 “新古典主义”油画的开山之作;一幅《归侨》,让我们在源自西方的油画中感受到了中国传统壁画的魅力;一幅《画家黄宾虹》,完美地将中国的山水画与西方的油画融为一体……

  盛夏时节的一个午后,我们登门拜访绘成这些经典之作的著名油画家、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靳尚谊。自十五岁入学手执画笔以来,已经八十四岁高龄的靳尚谊始终保持着作为画家的朴素姿态,为中国油画事业的发展鞠躬尽瘁。改革开放四十年中,他在探索中耕耘,在创造中前行,以独特的笔触表达着他对时代、对社会的理解与感悟。 

  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之际,人民网与您一同走进这座靳尚谊亲自构筑的肖像画廊,透过一张张刻画细腻、饱满生动又意味深远的肖像画,感受靳尚谊画笔下的时代变迁。

  “改革开放给中国油画增添了新的活力” 

  人民网:您的作品《塔吉克新娘》被称为中国“新古典主义”的开山之作,率先将中国传统美学观念同欧洲古典油画相结合,当时为什么会采取这样的创作方法呢? 

  靳尚谊:《塔吉克新娘》是我在1983年的作品。在1979年前往欧洲学习之前,我认为自己的油画基础还可以,但那年在欧洲看了大量从古典到现代的原作以后,我将自己的油画作品与之对比,才觉得自己的水平远远不够。无关作品的主题和内容,是基础问题中的造型问题没有解决,在国内许多人都认为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所以都认为自己画得很好,我就是其中一员,如果不看西方原作的话,根本没办法发现这个问题仍旧存在。

  此前我们的油画创作都是用现代的、写意的手法,边线的处理比较虚,这样的处理方法就造成了体积转折不够、厚度不够。1980年我在美国探亲时,尝试利用古典的形式,把体积做得彻底一点,边线很清楚地转过去,让作品的厚度加强,这样一来,画面就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作品《塔吉克新娘》

  回国以后,我用这个办法画了一些人体肖像画,其中就包括《塔吉克新娘》,我们的教员看过后,认为我的风格变发生了变化。当时画界和理论界认为,中国出现了新古典主义。实际上我没有刻意追求什么风格,只是通过研究基础问题而提高了水平,仅此而已。 

  人民网:此次欧洲之行对您的艺术创作启发很大。 

  靳尚谊:在欧洲学习时,我反复地看油画的原作,这非常重要。看原作不是扫一眼就过了,得不断地看,才能分辨出作品的好坏。不看原作,光闷头画画是不行的。油画是西方的画种,我们国家没有油画传统,也就鲜少有接触原作的机会。通过不断地观察大师的高水平之作,画家便能在脑海中辨别作品水平的高低。看多了之后,使自己熟悉油画的标准,熟悉了,自然就能画好了。要想把画画好要解决基础问题、造型问题,起初我认为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但是在欧洲学习时看过原作后才发现还差得远,自己的水平还有待提高。

靳尚谊在欧洲学习时留影

  人民网:您曾经提到中国油画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改革开放时期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 

  靳尚谊:改革开放对中国油画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前,我们能看到的欧洲画作很少,偶尔有几次展览,时间也不长。改革开放后,随着我们国家和西方国家的交流日益增多,画家也有更多机会欣赏原作。1979年我先后在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学习,尽可能多地接触原作,这对自身油画水平的提高、油画语言的研究都大有裨益。

  此外,改革开放这些年中,我们接触到了世界各个时期、各种风格的绘画,这也影响了这一时期中国画家创作的风格和题材。自1978年以后,尤其是80年代到90年代这段时间里,中国油画的画风变化很大,每一位画家根据各自的需求和个性进行创作,出现了各种不同的风格,题材也更为广泛。所以,从这一点上看,改革开放给中国油画增添了新的活力,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油画的发展。 

  人民网:如您所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油画的题材日益丰富。而您是通过肖像作品作为人民精神生活的写照。您为什么选择用肖像画来记录时代? 

  靳尚谊:每个人选择的题材都跟自己的能力和兴趣相关。我以前也创作过一些多人物、大场面的作品,但后来发现自己在这方面能力不够,画起来有些吃力。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开始出现,在那段时间里,西方的人物画非常发达,宗教画、历史画等均以表现人物为主。达·芬奇的肖像画《蒙娜丽莎》就是享誉世界的作品。在欧洲学习过后,我认为肖像是油画一个很重要的主题,因为画人其实最难。既然我画多人物、大场面吃力,那我就专攻肖像画这个题材,把自己的绘画水平再提高一些。

作品《归侨》

  另外,我对人物肖像画有着浓厚的兴趣。人是社会的主体,通过一个人的肖像可以表达各方面的社会现象和情绪,表现丰富的社会内涵。人是社会的中心,而人本身的形象和造型的特点既单纯又丰富,表现起来难度很大,但又最富于张力。我把自己在艺术上的追求集中在肖像画这一小范围上,既有助于自己的研究,同时,我通过我的画笔为中国人造像,表现中国人的精神气质,这也是一个中国画家的职责。 

  人民网:这四十年积累与创作,奠定了您在画坛中的地位。您认为改革开放给您个人的艺术创作带来怎样的影响? 

  靳尚谊:我主要是在肖像画方面做了尝试和探索,这体现在风格的变化。比如《瞿秋白》更偏古典;到了《画家黄宾虹》中又融入了水墨画的中的写意元素。但是无论风格如何变化,作品都是表现对象本身的。

作品《瞿秋白在狱中》

  除此之外,我经常在画作中表达自己对时代、对社会的感受。在我1997年的作品《老桥东望》中,意大利的修女在古代佛罗伦萨的城市背景下祈祷,但是她的眼睛有点斜视,这是我当时在意大利考察时的感受。意大利是欧洲宗教气氛最浓厚的国家之一,佛罗伦萨里几乎没有现代建筑。但后来,我通过观察发现当地有些年轻人已经不大信仰宗教了,于是我通过这幅肖像画,把这一现象表现出来。

作品《老桥东望》

  还有一幅2001年的作品《醉》,画的是日本的艺伎。当时我想表现的是亚洲在现代化以后出现的一些不太好的现象,其中包括画中醉生梦死的消极人生态度。所以,在我的肖像画里会蕴藏比较复杂的社会内涵。 

作品《醉》

“艺坛大家”是中国文联的品牌项目之一,起始于2004年,至今已拍摄老一辈著名文艺家100余人,涉及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电视等多个艺术门类,部分专题片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播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次通过中国文艺网的网络新媒体平台集中发布推送,是适应网络时代传播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优势开展宣传推介的一次重要探索。这一品牌项目致力于回顾总结我国当代艺坛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和人生历程,搜集抢救他们的珍贵音像资料,既努力为文艺工作的后来者打造一部生动教材,也力争为中华文艺保存一批宝贵的艺术人文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