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谷一简介
发布时间:2020-12-25

  李谷一,女,汉族,1944年11月生于云南昆明,长于湖南,国家一级演员。

  1961至1974年3月,李谷一在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担任演员,历经十三载,期间排练、演出过二十多个不同时代、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少女角色。传统戏有:《盘花》《打鸟》《小姑贤》《访友》《焚香记》《梨园一枝梅》《谢瑶环》《连升三级》《刘海砍樵》等;建国后的新编题材《补锅》《双送粮》《豹子湾的战斗》《不准出生的人》《牛多喜下轿》《生活的彩练》《刘三姐》《张思德之歌》《山村兽医》《向阳渡口》《机械迷》《洛塔之歌》《三里湾》《我的一家》《柯山红日》等;演唱过根据花鼓戏曲牌编配的声乐套曲和移植现代京剧曲目《“蝶恋花—答李叔一”》《女子弹唱花鼓戏曲调》《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等。其中尤以《补锅》为代表作,荣获中南地区优秀剧目之一,调演北京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亲切接见;1965年国庆节时,李谷一作为湖南花鼓戏代表登上国庆观礼台;该剧拍摄成戏曲艺术影片;直到如今,这出戏仍成为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赛的知识问答题之一。

  李谷一将掌握的花鼓戏声乐技巧运用在歌唱声乐艺术之中,使民族、西洋和戏曲声乐艺术有机融合在一起,开启了中国民族歌曲现代唱法。为歌坛明确“戏歌”这一品种,如:《浏阳河》《刘海砍樵》《故乡是北京》《前门情思大碗茶》《知音》《人人欢度百元宵》《神话续篇》《燕都之光》《四合院》《安源火种天下传》《福字歌》《景泰蓝》《烂漫丝绸路》《江南采茶女》《潇水弯弯潇水长》《我的中国心》等。李谷一将戏曲的塑造人物手法,表演程式,,如跑圆场、身段、扇子功等运用在歌唱表演艺术中,在演唱艺术歌曲、戏歌、影视歌曲的音乐处理和舞台的表演上,形成了各类歌曲的创新。由于不同于其它歌唱者,李谷一的演唱和表现风格韵味独特,歌声甜美细腻、字正腔圆、温馨清脆,热情真诚,流畅自然,备显魅力和感染力,被誉为当代中国“歌坛独树一帜”。

  李谷一从艺五十四年, 演唱了700多首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其中有各地民歌、戏曲唱段、外国歌曲、艺术创作歌曲(包括影视主题歌、插曲)。主要歌曲如:《边疆的泉水清又纯》《知音》《乡恋》《绒花》《妹妹找哥泪花流》《心中的玫瑰》《洁白的羽毛寄深情》《我和我的祖国》《故乡是北京》《迎宾曲》《前门情思大碗茶》《难忘今宵》等。从1975年开始,李谷一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意大利、日本、新家坡、泰国等众多国家演出。为各地方台与中央电视台录制了几十部个人从艺专辑,录制音乐磁带二十多盘。1985年,李谷一为振兴湖南花鼓戏,在家乡湖南与省花鼓戏剧院的艺术家们成功举办十多场音乐会。她还在法国、荷兰成功举办四场独唱音乐会,是中国大陆第一个在欧洲举办独唱音乐会的艺术家。1986年,李谷一创建了第一个国家级的“中国轻音团”,培养出一批国内外知名演员。

  李谷一连续担任15届中央电视台“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的评委和监审,多次担任国家文化部、中国音乐家协会等国内及国际重大音乐赛事评委。曾被沈阳音乐学院、湖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湖南女子职业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聘为名誉校长和客座教授,运用演艺实践经验和理论,指导了大量年青一代。1988年,李谷一被列入美国传纪学会《世界杰出名人录》,1995年获美国名人协会“世界艺术家杰出成就金奖”,1999年、2012年分别获得中国—美国首届cctv-mtv音乐盛典“终生成就奖”和第十一届音乐盛典“音乐特殊贡献奖”。获中国首届“金唱片奖”,三次获得中国流行歌曲总评榜“终身成就奖”,当代中国电影歌曲“特别贡献奖”,“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特别贡献勋章”“中国十大女性改革新闻人物奖”等。2012年,李谷一在北京成功举办和完成了从艺五十年演唱会、中央电视台五十年从艺专题晚会录制。

  桃李众多,硕果累累,当今活跃在民歌舞台上的佼佼者,诸如张也、雷佳、王丽达、刘一桢等都曾从师于李谷一。她开创了中国乐坛民族唱法与流行唱法相融的先河,其声情并茂,独具一格的演唱风格和技巧,对我国民族声乐和通俗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而作为从“省花”走出去的艺术家,推广和宣传花鼓戏成为其从艺生涯的自觉。为传承湖南花鼓戏,李谷一在教授和指导众多学生时,都把从艺心得传教给他们 ,让他们在歌曲演唱和表演中掌握中国传统戏曲的特质和要素,形成中国戏曲与中国民族唱法的结合。

栏目介绍
“艺坛大家”是中国文联的品牌项目之一,起始于2004年,至今已拍摄老一辈著名文艺家100余人,涉及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电视等多个艺术门类,部分专题片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播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次通过中国文艺网的网络新媒体平台集中发布推送,是适应网络时代传播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优势开展宣传推介的一次重要探索。这一品牌项目致力于回顾总结我国当代艺坛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和人生历程,搜集抢救他们的珍贵音像资料,既努力为文艺工作的后来者打造一部生动教材,也力争为中华文艺保存一批宝贵的艺术人文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