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庚辰《中国梦》:矢志不改 梦想成真
发布时间:2014-09-17

  “岁月里,有一个梦,中华民族复兴的梦。多少风雨,多少苦难,矢志不改梦想成真……”

  8月28日晚,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的“中国梦——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小平之歌》音乐会”上,我第一次听到了傅庚辰作词作曲的歌曲《中国梦》,它那深情舒展的旋律和宽广大气的风格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为“中国梦”写一首歌,这是傅庚辰—— 一位受党和军队多年培养、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民音乐家长久以来的愿望——1948年3月,他穿上军装参加了东北音乐工作团,之后曾亲历辽沈战役、抗美援朝和对越自卫反击战等三次战争,他用自己的音乐创作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代,他跟随党和军队经受过炮火的洗礼、经历过生死的考验。他深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是中国人民长久以来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个“中国梦”,中国人民历经苦难、前赴后继仍矢志不改。他坚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有坚定的理想和必胜的信念。为了准确而全面地表达自己心中的“中国梦”,他花了14天时间,22次修改歌词,终于在今年7月初写成了这首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的《中国梦》。

  简短的歌词紧紧围绕着一个“梦”字(共12个)层层推进,最终点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主题,体现出一位革命老人对中国梦的深刻理解。

  在音乐会现场初听《中国梦》,我感到旋律中宽广明朗的浩然正气和朝气蓬勃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

  乐曲采用明朗的D大调,中速,适中的音区和音域非常适合表现深情的、歌颂性的主题。旋律句法稳定、气息平和,主歌部分(从开头到“怀抱这个梦”)用四个方整性乐句(各4小节)平稳陈述,每句头统一采用XXXX X-的节奏型,并都以二分音符结束,而乐句结尾则都用全音符,这些手法使旋律行进的节奏平衡稳定,有一种内在的和谐之美。副歌的句法出现转折,尤其是第三句,用类似跺板的节奏唱出主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打破了此前平衡均匀的节拍律动,给乐曲发展带来新的动力,但最终还是回到与主歌一致的节奏中收束全曲。总之,大调、中速、适中的音区音域、稳定平衡的句法形成了《中国梦》宽广明朗的浩然正气。

  歌曲的时代气息主要来自旋律与伴奏的调式综合。旋律是比较典型的五声D宫调式,但伴奏中运用了西方大小调式中色彩性的副属和弦,大大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旋律长音之间圆号的支声填充更有一种恢弘之势,使《中国梦》具有了别样的综合美和时代感。

  更值得注意的是,全曲12个“梦”字的音乐处理体现出“对立统一”的创作思想。初看这12个“梦”似乎各有千秋,但仔细观察发现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四字词组,如“复兴的梦”、“人民的梦”、“伟大的梦”,一类是三字词组,如“这个梦”、“中国梦”,这两类分别采用各自统一的节奏型,这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统一因素,更重要的是,全曲所有的“梦”字都处在强拍或次强拍,连续12次强调主题字,有力地凸显了“中国梦”的主题却仍保持流畅自然毫无重复之感,从中可见傅庚辰多年笔耕不辍练就的深厚功力。

  傅庚辰曾经说过“一个作曲家要想掩饰他对生活、对时代、对信仰的情感是不可能的”。如今,他用这首思想性、时代性、艺术性俱佳的《中国梦》,继续为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风貌而创作,继续遵循着自己“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的座右铭,为祖国、为人民、为时代、为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纵情高歌。

栏目介绍
“艺坛大家”是中国文联的品牌项目之一,起始于2004年,至今已拍摄老一辈著名文艺家100余人,涉及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电视等多个艺术门类,部分专题片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播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次通过中国文艺网的网络新媒体平台集中发布推送,是适应网络时代传播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优势开展宣传推介的一次重要探索。这一品牌项目致力于回顾总结我国当代艺坛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和人生历程,搜集抢救他们的珍贵音像资料,既努力为文艺工作的后来者打造一部生动教材,也力争为中华文艺保存一批宝贵的艺术人文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