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棠:永远走一条箭头向上的路
发布时间:2017-08-03

  

  “男看王心刚,女看王晓棠。”上世纪60年代,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上映后,社会上流传开了这句话。在这部戏中,王晓棠一人分饰金环、银环两个性格迥异的角色,她拿捏有度,游刃有余,由此“征服”了大量观众。这部戏后来被认为是她演员生涯的巅峰之作。

  今年,王晓棠已83岁了。我们见到她的时候,她白衣绿裙,神采奕奕,依旧显得繁忙。不久前,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她参与策划并组织了一场军事影片播映暨座谈会,推动90部军事题材影片与30部军事题材纪录片的播映,为观众全景式呈现我军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

  说起王晓棠的艺术人生,应从她18岁参军时算起。那时候,一个偶然机会,她认识了著名表演艺术家赵丹。赵丹惊讶于王晓棠身上独特的艺术才华,便向为部队招收“名角”的黄宗江推荐她。但黄宗江见王晓棠年纪轻轻,便对赵丹说:“我只招名角!”赵丹回答道:“她今天虽不是名角,将来会超过很多名角!”黄宗江愣了一愣,沉吟半晌,转身对王晓棠说:“那参军你敢不敢?”“敢!”王晓棠回答得斩钉截铁。就这样,王晓棠进入了总政文工团京剧团。

  在京剧团,王晓棠发奋刻苦,仅半年时间,就立下了三等功。之后,她又作为报幕员随京剧团走遍祖国的大西北。因为表现突出,19岁那年,王晓棠被调入总政文工团话剧团。

  1955年元旦的清晨,正在院子里练功的王晓棠听到了好消息——长春电影制片厂的一部电影让她去试演女主角。到了长影,王晓棠才知道,一起竞争的还有厚厚一沓照片之多的女演员,但她没有害怕,她有一个特点,做笔记特别快,她准备了一个小笔记本,详细记下每一场戏的每一个细节,谦虚地向每个人请教,然后从中学习、领悟。别人都睡觉了,她还在路灯下看剧本、背台词。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最终从一大堆演员中脱颖而出,出演了人生中第一部电影《神秘的旅伴》。在这部影片中,王晓棠饰演的彝族姑娘小黎英受到了人们普遍的喜爱,电影插曲《缅桂花开十里香》也很快传遍大江南北。媒体的采访、观众的来信纷至沓来,王晓棠作为电影新星开始崭露头角,但她在日记中写道:“这仅仅是开始。”

  王晓棠没有得意忘形,她很快又回归到剧团的日常工作中,管化妆、洗纱布、搬道具,勤勤恳恳。有人很惊讶:以前“爱折腾”的王晓棠,怎么红起来了,反倒变得这么平静?其实这是因为不了解王晓棠。在剖析自己的性格时,她说:“我有一个特点:在顺境中,慎思实干;在逆境中,挺胸前行;在绝境中会说:我就是最棒的。永不言败,直到胜利。”

  《神秘的旅伴》之后,王晓棠出演了长影的第一部彩色故事片《边寨烽火》,成功饰演了玛诺一角。1958年,她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出演了《英雄虎胆》里的女特务阿兰——这是她在银幕上唯一的反派形象,却同样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要千人一面,而要一人千面。”王晓棠把这句话当作对自己表演的要求。她不断尝试新的角色,演绎不同风格的故事。从《神秘的旅伴》中的小黎英,《边寨烽火》中的玛诺,到《英雄虎胆》中的阿兰,《海鹰》中英姿飒爽的女民兵连长玉芬,再到《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金环、银环……每一个角色,都倾注了她的智慧与汗水。

  1962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倡议下,新中国“22大明星”的照片挂进了全国的影院,王晓棠位列其中。广大观众赞誉她,她却警醒自己:“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我要始终谦虚、谨慎。”

  可惜命运弄人,就在事业上如日中天的时候,大劫难却悄悄来临。在一场突如其来的运动中,王晓棠遭了殃,她被关进牛棚,天天做苦力,一时远离了心爱的舞台。但观众并没有忘记她,一天深夜,一封信塞进了她的门缝。信是一对青年工人写给她的,“我们每天看你推着煤车,大姐的身体是苦的,活是累的,我们两口子每个月分一个人的工资和粮票给大姐,希望你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将来好再给我们演电影。”说起这段往事,王晓棠的眼里涌起了泪水,“我最后没有接受他们的工资与粮票,但是观众对我的这份恩情,我却一辈子都忘不了!”

  后来,王晓棠被发配到北京郊外的林场,干了6年的苦活。其间,她最心爱的儿子永远离开了她。在那段举步维艰的日子里,她却幸运地遇到了很多关心她、帮助她的普通人。这样的遭遇让王晓棠获得了对于“人民”的深切认识,她暗暗立誓:“如果有一天重回八一厂,我只做一件事,就是回报我的人民。”

  1975年,王晓棠终于重返八一电影制片厂,她开始践行自己的誓言。1982年,她自编自导自演了电影《翔》,在这部电影中,她借女主人公说出自己的心声:“我受了人民涌泉的恩惠,竭尽心力,也只能是滴水之报!”1984年,她编导了故事片《老乡》,主题是不能忘记人民。1992年,她就任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带领八一厂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组织拍摄了《大转折》《大进军》等一系列足可载入中国电影史册的战争巨片……

  采访结束时,我们问:“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自己的一生,您会怎么说?”

  王晓棠略一沉思,回答道:“不管十八岁还是八十岁,都应该努力,人要永远走一条箭头向上的路!”

栏目介绍
“艺坛大家”是中国文联的品牌项目之一,起始于2004年,至今已拍摄老一辈著名文艺家100余人,涉及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电视等多个艺术门类,部分专题片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播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次通过中国文艺网的网络新媒体平台集中发布推送,是适应网络时代传播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优势开展宣传推介的一次重要探索。这一品牌项目致力于回顾总结我国当代艺坛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和人生历程,搜集抢救他们的珍贵音像资料,既努力为文艺工作的后来者打造一部生动教材,也力争为中华文艺保存一批宝贵的艺术人文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