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至重 感人肺腑——电影《启功》观后
发布时间:2015-09-28

  在中宣部、文化部、中国文联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国电影家协会、青年电影制片厂共同努力,精心打造的电影《启功》,在启功先生逝世十周年之际,正式上映了。这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当代文化巨人风采的故事片,是一部充满正能量、具有非凡教育意义的精品力作。

  作为当代国学大师、文化艺术泰斗的启功先生,有着令人难以企及的多方面的成就。导演丁萌楠、丁震先生独具匠心,他没有将人们耳熟能详的启功先生的隆德和功绩作为重点,而是以启功的成长为主线,如何启蒙、学艺,如何超常地刻苦学习,如何经受种种磨难,如何得到老师的指点和改变命运的帮助┅┅而贯穿始终的是一个“情”字。主要是夫妻情、师生情。影片将这两种情怀表现得深挚婉曲、感人肺腑。

  饰演启功的张绍刚、马恩然先生及其妻扮演者王馥荔女士在影片中表演得极其自然,丝丝入扣,一下子就将观众带到特定的情境中去了。二人之间普通又纯挚的感情通过精选的生活细节得到真切的体现:在启功习书遭遇“瓶颈”时,曾在长夜灯下恼怒地将自己写的字揉成团,或撕碎扔在地上,而在旁边一直守候的妻子则默默地将字纸拾起,展平并且粘贴起来,还适时给予温柔的鼓励;当家中断炊时,是其妻拿着启功的画去变卖,正赶上日本军队进京,马队将行人冲撞得七零八落,启功的画也被马蹄踏烂。当启功上街找到坐在地上痛哭的妻子时,只对她说了一句:“画没就没了,你好好的就行。”文革中,面对红卫兵克扣工资、停发粮票、抄家、封书等恶行。二人之间没有怨言,而是小声商量如何应对;而在启功怕再惹麻烦,狠心焚烧自己的画稿时,又是妻子抢夺过来,说:“这不是你一辈子的心血吗?”妻子病重之时,只有启功一人默默地守候在床前┅┅这一切都无声地诉说着,什么才是真正的夫妻情,什么是相守一世的真爱。

  至于师生情,更是影片中的重点。启功教书生涯的起始即来自恩师陈垣先生的安排。陈垣称赞时年21岁、只有初中学历的启功“写作俱佳”,破格介绍他到辅仁中学教书;当启功因学历太低被辅仁中学辞退时,陈垣先生竟然坚持聘他直接进入其所在的辅仁大学执教,并且亲自指导他如何上课;从而彻底改变了启功的人生;陈垣这位伯乐恩师令启功感念终生。在文革中,陈垣饱受磨难,在惶恐中度日,只有启功记得老师的生日,蒸了大白馒头给老师祝寿,并且行叩首大礼;当启功成为书坛巨擎之后,将自己展卖所得巨款设立北师大奖学金,坚持用恩师陈垣的书屋“励耘”冠名┅┅

  启功从教七十余年,自接过陈垣老师的薪火,一直以老师为榜样,教书育人。并且在生活上关爱帮助自己的学生。启功将“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发扬到了极致。

  本人作为启功先生在书法方面最早的学生,也是受益最多的学生。影片中深夜偷揭启功抄写的大字报的那个人,即以我为生活原型。需要说明的是,影片中的学生是造反派小头目,而我则由于出身问题,连红卫兵组织都参加不了,更遑论造反派了。这自然属于影片的艺术加工。但偷揭大字报、遭追击、在灯下剪贴却是不争的事实。我因此得到启功老师更多、更大的帮助也是事实:我是在文革中唯一去老师家学书法的人,老师当面给我批改作业,手把手地教我写字;老师曾在隆冬亲赴我家看望我并且赠我古代名帖;老师还赠我亲笔书写的字帖;毕业后,老师对我的扶助一如既往。我举办个人书法展,老师给我写展名和题词;我出版的每本书,老师都为我题写书名和序言,并对书稿仔细地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在古典文学研究和诗词创作方面,老师也给我极大的帮助;老师还为我解决生活困难,亲自给天津市领导写信,将我一家户口从沧州调入天津……当然,影片受篇幅及时间限制,不可能将这些内容都反映出来。但是,生活中的我与影片中的“我”一样,都是在启功人格的感召下,在切实的、不遗余力地指教中,改变了人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我自然也以启功恩师为榜样,一生尊师重教,以事业有成作为对恩师的最好回报;并努力像老师对我那样对待我的学生,。不忘师恩,教育传承,于斯如鉴。

  今年是我国教师节成立三十周年,电影《启功》的上映,无疑给这个节日增添了瑰丽的色彩。影片以学富才瞻、人品功德堪称世范的人物经历,向世人形象地说明:我们应该怎样做老师,怎样做学生。在当今,对匡正时弊、发扬传统美德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再作小诗二首,以寄情怀。

  (一)

  一霎回光四十年,痴心偷猎结师缘。

  悄然入室得真谛,破雾欣开一线天。

  (二)

  思随银幕入当年,三代传承劝学篇。

  涙眼移屏向上看,先师犹在墨池边。

栏目介绍
“艺坛大家”是中国文联的品牌项目之一,起始于2004年,至今已拍摄老一辈著名文艺家100余人,涉及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电视等多个艺术门类,部分专题片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播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次通过中国文艺网的网络新媒体平台集中发布推送,是适应网络时代传播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优势开展宣传推介的一次重要探索。这一品牌项目致力于回顾总结我国当代艺坛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和人生历程,搜集抢救他们的珍贵音像资料,既努力为文艺工作的后来者打造一部生动教材,也力争为中华文艺保存一批宝贵的艺术人文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