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各界送别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世济
发布时间:2016-05-18

  5月16日,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传出哀婉的京剧唱腔,门上悬挂“沉痛悼念李世济同志”挽词,门外两侧肃立的弟子们哭红了眼睛。叶少兰、刘长瑜、耿其昌、李维康、张火丁等京剧界和社会各界人士在这里送别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世济。

  李世济5月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李世济1933年5月4日出生于苏州,长于上海,祖籍广东梅县。1938年开始学戏,曾得到赵桐珊、陶玉芝、朱传茗、王幼卿、李金鸿等先生的传授指点,习青衣。1945年,拜程砚秋为义父,演出程师亲传剧目《贺后骂殿》,一举博得“小程砚秋”的美名。1953年,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肄业,组织“李世济剧团”巡回演出。1954年至1955年间,获得梅兰芳先生的指点。1956年,参加北京京剧团,获得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等先生的提携,长期合作演出《桑园会》《三娘教子》《朱痕记》《法门寺》《审头刺汤》《南方来信》等剧目。1978年,李世济调入国家京剧院,全身心投入对程派剧目的整理复排、移植改编及新创剧目排演。李世济晚年主要致力于程派艺术传承,课徒授业,传艺不息。李世济演出剧目包括整理恢复的《锁麟囊》《六月雪》《牧羊卷》《贺后骂殿》《玉堂春》《春闺梦》《荒山泪》《游龙戏凤》《法门寺》《三击掌》《武家坡》《大登殿》《龙凤呈祥》《鸳鸯冢》等,整理改编的《文姬归汉》《梅妃》《碧玉簪》《祝英台抗婚》等,移植改编的《陈三两爬堂》,新编历史剧《则天武后》及现代戏《南方来信》《党的女儿》《刑场上的婚礼》《刘三姐》等。

  送别现场,李世济的遗体被白色鲜花环绕,面容安详,室内回荡着她生前演唱的京歌《蝶恋花》。人们佩戴白花,列队缓缓走入礼堂,三鞠躬送别老艺术家。

  长廊外,人们排队等候。中国戏曲学院、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的学子拉起横幅,黑底上书白字“沉痛悼念李世济先生”“深切缅怀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世济先生”。

  “我不是正式拜在她门下的弟子,但我们程派后辈的艺术中都有她的影子,尤其是她的唱腔对观众的感染力,给了我们很多启发。”京剧表演艺术家迟小秋走出礼堂依然止不住流泪,“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她来看我的专场演出《锁麟囊》,第二天我去她家,她就给我很多指点,我非常受益”。迟小秋说,李世济先生为程派艺术作出了巨大贡献,她的去世是京剧、是程派艺术的巨大损失。“希望先生一路走好,我会化悲痛为力量,把接力棒接好,不辜负老一代程派艺术家作出的贡献,给老师的在天之灵以慰藉。”迟小秋说。

  天津京剧院的演职人员是一大早乘高铁赶来的。“我们几乎都来了。”工作人员魏宝旺对记者说,当年李世济先生在天津巡演,连演十场,场场爆满。李世济曾到天津京剧院传授技艺,当时魏宝旺负责接待工作,他回忆说:“她对艺术认真,在生活安排上从来不讲条件,甚至不计报酬,教起戏来一招一式、一字一句,一点不含糊,好像什么都忘了,其他事情都不在意了。”

  送行的人群中有一位白髯飘逸的老者,他叫汪永明,是京剧票友,他一早步行来到八宝山,就为了来送别老艺术家。“我平时唱的是言派老生,言派和程派我都很喜欢,这两个派别的艺术家有很多合作的剧目,比如《三娘教子》《贺后骂殿》。”汪永明回忆,他曾在上海与李世济有过短暂的交流,当时请求李世济签名、合影的票友很多,李世济在匆忙中还是为汪永明指点了言派艺术的发音吐字。“她对其他派别相当了解,对票友相当有耐心,她发展了程派艺术,她的所有剧目我都喜欢。”

  许多前来送别的人都表示,希望她的艺术能够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栏目介绍
“艺坛大家”是中国文联的品牌项目之一,起始于2004年,至今已拍摄老一辈著名文艺家100余人,涉及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电视等多个艺术门类,部分专题片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播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次通过中国文艺网的网络新媒体平台集中发布推送,是适应网络时代传播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优势开展宣传推介的一次重要探索。这一品牌项目致力于回顾总结我国当代艺坛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和人生历程,搜集抢救他们的珍贵音像资料,既努力为文艺工作的后来者打造一部生动教材,也力争为中华文艺保存一批宝贵的艺术人文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