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兰芳:用评书向社会传递正能量
发布时间:2015-11-13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一周年之际,新媒体专线从即日起推出“文艺工作座谈会一年间”大型多媒体系列报道专栏,就一年来文艺工作的重点、亮点、难点和社会关注热点,独家专访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美术、书法、曲艺、舞蹈、杂技、民间文艺等领域老中青三代知名文艺工作者,深入了解他们这一年来的实践探索、创作动态、生活状况和心理状态。图为刘兰芳接受新华社专访。云赛侠摄 新华网发 

  新华社北京10月26日新媒体专电 干练的发型,整洁的妆容,昂扬的精神风貌,让人难以相信,在记者眼前的刘兰芳已年逾七旬。 

  因为感冒,刘兰芳身着厚厚的长袖外套,面巾纸不离手。可就当进入演播室接受专访时,她却将外套脱下,从包里拿出准备好的一蓝一红两件短袖出镜西装,认真地询问:“哪个颜色更合适?”

  “敬业”,是刘兰芳的座右铭。

  一年百场基层演出传递正能量 

  作为亲历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艺术家之一,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刘兰芳用“巨大的鼓舞和鞭策”形容自己的感受。一年来,她与许多文艺工作者一道,深入基层、惠民演出。去年全年基层演出突破100场,今年1-8月,她已下基层演出约50场。

  精忠报国的岳飞、抗日英雄杨靖宇,全国道德模范……刘兰芳的评书里,传递的是满满的正能量。她说:“‘仁义礼智信’‘尊师重教’‘尊老爱幼’‘精忠报国’……评书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充满趣味的故事,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是评书人的责任与担当。”

  除了为百姓公益演出,刘兰芳也不忘深入基层采风、创作。今年,刘兰芳赴吉林省白山市靖宇县采访抗日英雄杨靖宇英雄事迹的经历,令她终生难忘。

  “杨靖宇曾用‘天天过雪山,日日走草地’形容当时自己的生存状态。”刘兰芳坦言,以前还不太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直到现场才发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长白山,每年有7个月大雪封山,有时气温达零下42摄氏度,抗联战士在这种极端环境中战斗生活,深深震撼着刘兰芳。在抗联精神的感召与鼓舞下,她以抗日英雄杨靖宇为题材的评书新作也顺利完成录制,并与广大听众见面。

  “下基层,我们能给群众带去欢乐,群众给我们带来丰富的创作灵感和素材。”刘兰芳说,只有深扎到人民中去,文艺工作者的艺术道路才能“为有源头活水来”。

  关注体制外基层曲艺人的诉求 

  常年在基层演出,刘兰芳认识了许多基层“说书人”。了解基层文艺工作者的诉求,成为刘兰芳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

  “现在民营团体越来越多,仿佛改革浪潮后涌现出的一朵朵鲜花,尽管年轻,但数年后一定会绽放更美丽的色彩。”刘兰芳说,比如,一些民营团体将《三岔口》《霸王别姬》这样适合外宾观看的传统京剧剧目精心打造,节目健康,短小精悍,京腔京韵十足。

  在刘兰芳看来,民营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体制内”曲艺人走向“体制外”,这实际上对中国曲协提出了更高要求。

  “比如,有很多民间艺人非常积极,他们渴望业务培训,也希望能评职称。”刘兰芳说,协会和骨干艺术家要组织起来,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凝聚各种力量,让曲艺表演这门艺术薪火相传。

  “评书”当作“催眠曲”折射的尴尬 

  就在接受专访前,一位年轻的妈妈告诉刘兰芳,自己在哄5岁的孩子睡觉时,就让孩子听她的评书。刘兰芳有些不解地问:“这么小的孩子能听懂吗?”妈妈回答:“听评书省眼睛,孩子爱听就听,不听就睡觉了。”

  “这件小事,让我对评书的现状有了深入思考。”刘兰芳说,一方面,孩子的妈妈信任自己的评书内容健康、积极向上。但另一方面,被拿来当孩子的“催眠曲”,从某种程度上,也能折射出评书目前所处的尴尬境地。

  一些基层评书演员的生存状态让刘兰芳着实担心:“20多岁说评书的年轻人,现在每天挤地铁、乘公交到北京远郊区县演出,一小时才给150块。很多‘40后’‘50后’的评书表演艺术家干脆赋闲了,这是巨大损失。”

  “曲艺太吃功了。没有十年二十年的练习和积累,根本抓不住观众。”刘兰芳说,如今的曲艺演员收入太少,很难吸引优秀年轻人投身加入。长此以往,曲艺界的新老交替如何进行?评书未来的发展又将何去何从?

  “当务之急还是出精品。”刘兰芳说,我们应该积极抓住一批散落在民间的优秀青年曲艺演员,为他们创造良好的业务环境,鼓励开展传统曲艺“传承”,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定能涌现出更多的精品力作回馈观众。

栏目介绍
“艺坛大家”是中国文联的品牌项目之一,起始于2004年,至今已拍摄老一辈著名文艺家100余人,涉及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电视等多个艺术门类,部分专题片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播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次通过中国文艺网的网络新媒体平台集中发布推送,是适应网络时代传播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优势开展宣传推介的一次重要探索。这一品牌项目致力于回顾总结我国当代艺坛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和人生历程,搜集抢救他们的珍贵音像资料,既努力为文艺工作的后来者打造一部生动教材,也力争为中华文艺保存一批宝贵的艺术人文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