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兰芳:为听众多说书说好书说新书
发布时间:2015-01-23

刘兰芳在新春听友会现场为广大听友说书

  “祝大家万事如意、意气风发、发家致富、富贵平安、安宁祥和、合家欢乐、乐观向前、前程似锦、锦上添花、花好月圆、圆圆满满、多多发财,把世界银行搬回家。”1月21日,主持人之所以要用这么一段评书贯口作为活动的开场白,因为今天的主角正是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协名誉主席、著名评书表演家刘兰芳和她的书迷们。

  一阵热烈的掌声过后,率先上台的并不是刘兰芳,而是她的爱人、曲艺家王印权。“我和兰芳既是同乡也是同学,共同的艺术追求让我们走到了一起。风雨同舟五十载、相濡以沫度时光,我愿做绿叶、永远伴兰芳。”王印权一席感言引起现场一片掌声和欢呼声。“今天对兰芳来说是个很特别的日子,所以我专门给她买了一个兰花样式的胸花。”一段精彩的快板书表演之后,王印权向刘兰芳送上了精心准备的礼物。

  从艺56年来,刘兰芳的足迹几乎走遍祖国大江南北,她的评书艺术影响了几代人。刚刚过去的2014年,刘兰芳深入基层演出就超过一百场,几乎每三天就要演出一场。如今虽已年过七旬,但刘兰芳依旧坚持每年要录制一部新书。听友会上,当主持人问刘兰芳在艺术上孜孜追求的最大动力是什么时,刘兰芳的回答很简单:“那就是文艺工作者肩上的这份责任。听众喜爱我们的艺术,给了我今天的荣誉,我唯有多说书说好书说新书,更好地为听友服务。”

  “感恩”是刘兰芳在听友会上反复表达的心声。“我能有今天的成绩都是听众所给予的,同时也要感谢广播电台,是它把我的评书传到千家万户。其实我们的前辈说得比我都好,只是他们当时没有像我这么好的传播条件。所以我要感谢听众对我的厚爱,更要感谢这个美好的时代。”刘兰芳说,“我能有今天的成绩,与家人对我的理解和支持密不可分。有首歌唱道‘军功章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我觉得我所有的荣誉有三分之二是家人的。”

  听友会上,10多位来自全国多地的弟子也前来与师傅一起回报听友。《岳飞传》《呼延庆打擂》《徐邦道进阶》,一段精彩的评书串烧之后,刘兰芳还与众弟子表演了一段别开生面的评书接力《祝您幸福康宁》,令现场听众一饱耳福。

  上个世纪70年代末,刘兰芳说评书《岳飞传》的场景可谓万人空巷,以至于人送称号“静街王”。“这要是放在现在的北京就太好了,一旦赶上交通拥堵就让刘老师来段评书,估计立马能缓解很多。”主持人的一句玩笑话,却形象地描述出刘兰芳的评书艺术在老百姓中深受欢迎的程度。

  刘兰芳的评书艺术不仅深受中老年听众喜欢,也很受年轻人青睐。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娱乐广播青年编辑中就有一位刘兰芳的铁杆粉丝刘满超,常年作为刘兰芳评书节目编辑的他当天也带来了一段颇具专业水准的评书表演。

  “可以说我们家的三代人都是听着刘兰芳老师评书长大的,在我们心目中,刘老师评书的最大特点是老书新说和旧书新评。”听友会上,热心评书听众周建军代表表达了很多听友的心声。

  宋志是当天听友会上年纪最小的一名听众,只有12岁的他学习评书已经有6年多了,尤其喜爱听说刘兰芳的评书。“看来说评书还真是得从娃娃抓起。”听完宋志有模有样的一段评书表演,刘兰芳感言,“虽然这孩子只有12岁,但是吐字清晰,很有潜力。送你一部评书播放机,这里面有我的十部评书,希望能帮助你们继续听书、学好评书。”

  除了说书写书,作为北京评书传承人的刘兰芳一直在培养评书传承人上不遗余力。“娱乐方式多样化的确对传统评书艺术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而且现在长篇书后继乏人现象尤为突出,但我始终对评书艺术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因为现在每天依然有上百家广播电台在播放我的评书,田间地头、出租车上、晨练人群中,依旧有我们的听众。尤其是今天看到这些老听友小听友的表现更让我倍感欣喜。”

  听友会开始前,刘兰芳还向东旭集团赠送了她的新书及评书宝盒。活动现场,“说古评今真艺术、急公好义见精神”“字真声美、情切趣浓”“驰名艺坛、热心公益”……一件件书法作品是对刘兰芳为人从艺的深情礼赞;一张张深入工厂车间、田间地头演出的照片,则见证了刘兰芳多年来一直心系人民的艺术追求。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前光,东旭集团执行副总裁李泉年等领导和数十位文艺界知名人士参加活动。

栏目介绍
“艺坛大家”是中国文联的品牌项目之一,起始于2004年,至今已拍摄老一辈著名文艺家100余人,涉及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电视等多个艺术门类,部分专题片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播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次通过中国文艺网的网络新媒体平台集中发布推送,是适应网络时代传播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优势开展宣传推介的一次重要探索。这一品牌项目致力于回顾总结我国当代艺坛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和人生历程,搜集抢救他们的珍贵音像资料,既努力为文艺工作的后来者打造一部生动教材,也力争为中华文艺保存一批宝贵的艺术人文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