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光明》
发布时间:2015年08月26日  来源:

  现代文学期刊。半月刊。洪深、夏衍主编,1936年6月10日创刊于上海,是在民族危机日渐严重的情况下创刊出版的。1937年8月10日出至第3卷第5号后,改出《光明战时号外》,同年10月停刊,共出3卷29期(又《光明战时号外》6期),是左翼文学运动后期的大型文学杂志之一。抗日救亡、反帝反封建、“救亡救穷”的精神,贯彻于刊物的始终。

   由我国现代著名剧作家兼戏剧理论家、话剧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洪深执笔的于民国廿六年二月一日发表的《再行声明光明的态度》,鲜明地表述了办刊宗旨:“和平统一、团结救亡”、“……在救亡的圣战中,我们从事文笔活动的,想要竭尽一些力量而创办了光明半月刊”。在中华民族正饱受内外忧患的环境中,这种疾呼呐喊无疑是当时进步人士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最强音。

  大量的小说、戏剧、诗歌、报告文学、散文作品,控诉日寇侵略罪行,歌颂中国人民以各种形式进行的抵抗斗争,揭露投降派、汉奸的丑恶行为。有不少东北作家的作品在上面发表,第1卷第7号还另册附录“东北作家近作集”。这些作品中对沦亡故乡的怀念、对敌人的憎恨、杀敌救国的情绪,强烈感人。它的主要撰稿者有:洪深、舒群、沙汀、徐懋庸、立波、任钧、杨骚、夏衍、何家槐、周扬、张庚、沈起予、罗烽、舒群、艾芜、郭沫若、臧克家、宋之的、关露、林林、章泯、尤兢(于伶)、凌鹤、王西彦、李兰、姚雪垠、孙陵、张若英(阿英)、荒煤、施谊、王任叔、欧阳山、柯灵等。

  《光明》半月刊,重视戏剧创作。洪深、夏衍、章泯、尤兢、张庚、许幸之等都有作品发表。第2卷第12号为“戏剧专号”,对戏剧运动进行多方面的研讨,还介绍了潮州、武汉、太原、长沙、天津、杭州、广西、肤施(延安)、西安等地的剧运情况。此外,还开展戏剧评论,周扬的《评〈雷雨〉与〈日出〉──并对黄芝冈先生的批评的批评》(第2卷第8号)对曹禺作品给予较为公允的评价。《光明》发表多篇报告文学作品,其中以夏衍《包身工》影响最大。《光明》在介绍苏联优秀作品、揭露法西斯文化,开展文学评论与研究等方面,也做了努力。第1卷第10号辟《哀悼鲁迅先生特辑》,发表了艾芜、沙汀、夏衍、洪深等的悼念文章。

  《光明》还发表了徐懋庸、立波、周扬等关于提倡“国防文学”的文章。

  《光明》期刊的封面设计独具匠心,虽然以简洁明了的线条及图案作为装饰,但意义隽永。每卷的封面图案相同,仅以颜色的相异作为区分卷号的标尺。首卷的上下边框就以“手挽手”的黑体图形作为主图,有着“团结御侮”的寓意;白底的“光明”字样镶嵌在封面上半端的黑体斜线条中,醒目而鲜明。期刊的内容以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及国内反动派对群众的压迫、鼓舞人民的斗争意志为中心,发表了许多有力的文章。

  《光明》半月刊也非常注重特刊、专刊的发行,其丰富翔实的内容为当今的文史研究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有“纪念普式庚百年忌”(第1卷第5号)、“戏剧专号特大号”(第2卷第12号)、“马耶可夫斯基逝世7周年纪念”(第3卷第1号)等。弥足珍贵的是于1936年11月10日出版的“纪念鲁迅逝世特刊”(第1卷11号)。此刊辑有俯拾作词、冼星海作曲的《挽鲁迅先生》、木枫所著的《鲁迅先生与中国的木刻画》、温涛作的木刻《鲁迅先生之死》、许幸之先生速写的鲁迅先生遗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