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发布时间:2015年08月27日  来源:
  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在汉口成立。“文协”成立,是文艺界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大会通过了“文协”宣言。宣言指出:对国内,我们必须喊出民族的危机,宣布日本的侵略罪状,造成民族严肃的抗战情绪生活,以求持久的抵抗,争取最后胜利。对世界,我们必须揭露日本的野心与暴行,引起人类的正义感,以共同制裁侵略者。大会选出老舍、郭沫若、茅盾、夏衍、田汉、巴金、郁达夫等45人为理事,又选出周恩来、蔡元培、宋庆龄、何香凝等为名誉理事。

  全国性抗战爆发以后,全国各界人士都积极投身到伟大的抗日斗争中。在文艺界中,由老舍、冯乃超等14名爱国人士,先成立了文艺界抗敌协会临时筹备会。老舍曾激动地说道:“文人,在平日似乎有点吊儿郎当,赶到遇到要事正事,他们会干得很起劲,很紧张。文艺协会的筹备期间并没有一个钱,可是大家肯掏腰包,肯跑路,肯车马自备……”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发起旨趣》中,讲到了该协会的成立目的:“我们应该把分散的各个战友的力量团结起来,像前线将士用他们的枪一样,用我们的笔来发动民众,捍卫祖国,粉碎敌寇,争取胜利。”

  文协成立当天,周恩来以名誉主席团成员的身份参加了成立大会,他兴奋地说:“今天到会场后最大的感动,是看见了全国的文艺作家们,在全民族面前,空前的团结起来。这种伟大的团结,不仅仅是在最近,即在中国历史上,在全世界上,如此团结也是少有的!这是值得向全世界骄傲的!”

  文协的成立,令全国的文艺家们捐弃了前嫌,实现了不分党派、不分流派的前所未有的大团结。正如文协在《告世界文艺家书》中所说:这个集团的命名就指明了这不是一个普通的文艺集团,而是一切文艺家为反抗暴日帝国主义的大团结;集合在这抗日建国旗帜下的我们,虽然在文艺的流派上说起来是可以区分为多种多类的,但是我们在政治上只有一个目标一个信念:中华民族必须求得自由独立,而要求得自由独立,必须全民族精诚团结!文协的成立让散兵游勇般的作家们有了自己的“家”。文协的成立,不仅使文艺家们有了自己的组织,而且使这个组织中的成员一致地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进行抗日文艺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文协成立以后,设立了总务、组织、研究、出版4个部门。他们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步调一致地领导着全体会员进行战斗。其中,理事会推选老舍为总务部主任,来主持日常工作。同时,文艺各部门的统一战线团体也相继出现。作家、艺术家空前广泛地团结对敌,使抗战初期的文艺活动呈现出生气蓬勃的新气象。

  为了响应“文章下乡”与“文章入伍”的号召,文协组织了各种形式的战地访问团或慰劳团,帮助大家深入民众和军队,深入前线与后方,极大地促进了文艺与抗战的结合,作家与人民的结合。表现最为突出的是“作家战地访问团”。1939年6月18日,这支由王礼锡、宋之的等14位作家组成的“笔游击队”从重庆出发,经内江、成都、绵阳、剑门、广元、褒城、宝鸡、西安、华阴,直抵中条山和晋东南前线。他们一方面将前线战士的英勇事迹以及侵略者的残酷暴行报告给全国的人民,另一方面也将民族战争中生长起来的抗战文化带到了广袤的敌后与疆场。他们用自己的笔完成了这一“下乡”与“入伍”的任务,也用自己的行动谱写出了这一古今中外文学史上从未有过的诗篇。

  为了更好地为前线将士及广大民众服务,文协开展了创作通俗文艺作品的运动。这一举措不仅促进了文学的大众化,也促进了新文艺的蓬勃发展。他们成立了通俗工作委员会具体领导这一工作,他们还通过了为前线士兵编纂一百种通俗读物的决议,分派给全国的作家来完成。1938年他们举办了两期“通俗文艺讲习班”,并将其讲义以《通俗文艺五讲》出版。与此同时,何容与老向主编了通俗文学刊物《抗到底》,总会和成都分会亦合办了《通俗文艺》杂志。

  为了团结更多的作家,文协充分开展组织方面的工作,不仅于全国各主要城市(沦陷区除外),如成都、贵阳、桂林、昆明以及延安、香港等地建立起了分会,而且始终将关心作家们的生活放在了各项工作的首位。抗战期间知识分子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因贫而病,因病而更贫;或呻吟于病榻,或惨死于异乡。卧病则全家断炊,死亡则妻小同弃”。为此文协多次召开会议,讨论如何保障战时作家的基本生活,并拟定了《保障作家稿费版权版税意见书》。1944年7月又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筹募援救贫病作家基金的运动,在各分会的共同努力下,一共募集到了700多万元,不仅解决了部分作家的困难,而且使所有的会员们相濡以沫,空前地团结起来。

  为了开辟自己的阵地,文协于荜路蓝缕之中坚持创办了自己的会刊《抗战文艺》。它不仅是抗战期间寿命最长的一份刊物,而且也成为了抗战之中文艺界的一面鲜艳的旗帜。为了坚守这块阵地,文协做出了坚忍不拔的努力。发行的地点,8年间竟换了5个地方;即使武汉撤退期间,在总会已经撤离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出版了4期特刊,距武汉失守仅仅10天。自1938年5月4日创刊,一直到1946年5月终刊,一共出版了71期。《抗战文艺》是贯通抗日战争时期的唯一的文艺刊物,在开展抗日文艺活动、繁荣创作、培养青年作家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文协自成立以后,还积极地与世界各国革命文学界取得联系,努力将中国人民誓死不屈的决心和勇气传递给全世界,使中国抗日战争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协设立了国际宣传委员会,其任务是将中国的抗战文艺活动及其作品系统地介绍到国外。文协多次向世界文化界、文艺界发布宣言或公开信,揭露日本的侵华罪行,争取世界舆论的同情与支持。文协还就日寇轰炸广州、武汉、重庆等地,多次通电诉诸世界舆论,并致电国际作家保障文化自由协会及苏、美、英等国的文化组织,对于他们的声援表示由衷的感谢。文协多次举办了纪念高尔基、马雅可夫斯基、托尔斯泰、普希金以及罗曼·罗兰等外国作家的活动,还发动与开展了一个中国作品“出国”的运动——《中国抗战小说选》在英国出版,《中国抗战诗选》在美国出版,《中国抗战文艺选集》在匈牙利出版,“中国抗战文学专号”由《国际文学》杂志以8种文字出版。

  武汉失守以后,抗日民主根据地文协分会的工作在中国共产党和边区政府支持下得到较大发展,国民党统治区文协的工作却随着政治逆流的袭来,遇到重重阻力。抗战后期,文协支持和推进了国民党统治区文艺界反压迫、争民主的革命运动。1945年,文协第6届年会规定5月4日为文艺节。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是一面光辉的旗帜,也是一个战斗的堡垒。正如当年《新华日报》所指出的:“这个协会的成立,是我们民族解放斗争发展中的一件大事,是我们文艺发展史上最光辉的一页!”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更名为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