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梁振华谈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主旋律是主流价值观的传达
发布时间:2015年08月28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革命历史故事如何讲述,革命英雄人物如何塑造,主旋律作品如何创作,一直是广受关注的话题。近年来,许多有新意的、好看的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由于此类题材的特殊性,和编导创作观念的多元化,以及市场利益的驱动,创作上的偏离仍时有发生。比如,一些谍战剧因渲染恐怖、酷刑令人望而却步,一些抗战剧因过度展现暴力、情节不合常理而阻碍了正能量的传达、失去真实之维,一些“英雄”被塑造得另类、随意而遭到广泛诟病。

  不过,同样是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铁血兄弟》前段时间在央视电视剧频道播出以来,网络剧集视频的点击量不断上升,12月4日,该剧还将在广东卫视重播。编剧梁振华就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创作中遭遇的种种困境谈了自己的看法。

  “言情、武侠、偶像化元素的渗透,是我的策略和手段。”梁振华说,“我想通过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类型化元素,让观众离我想表达主题的距离没有那么远,通过喜闻乐见的桥段,让故事好看、好玩、热闹,有亲和力,先把观众留下来,把主题包涵、融化进去。”梁振华表示,采用类型化元素,关键在于以类型化的框架讲述故事的时候,不要忘记最终指向什么目标。戏谑成分、幽默元素不应该损失作品所要抵达的思想主题。以好看的故事、好玩的桥段、可爱的人物吸引观众,这是今天编剧没有选择的事情,所以,为了让作品的思想主题更自然地被观众接受,应该做到写之前尽量考虑到观众的感受。

  主旋律不是一种创作类型,

  而是主流价值观的传达

  加入偶像化、娱乐化元素的此类作品是否在“消费历史”?梁振华对此说并不十分认同,但他也强调,如抗日战争这样沉重的历史,太过轻佻、轻率的讲述就有可能伤害民族感情,也不会为观众所接受。梁振华认为,主旋律其实并不是一种创作类型,它可以被理解为主流价值观的传达,自由、正义、爱、理想、善良等,都在“主旋律”之列。因此,各种类型的影视作品中都可以渗透“主旋律”,在世界影坛也有很多“主旋律”作品,如《辛德勒名单》《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拯救大兵瑞恩》等,它们并没有被创作者或观众冠以“主旋律”之名。在中国,“主旋律”之所以看起来像一种创作类型,是因为中国当代文艺曾经有过观念先行的做法,思想主题先于表现形式,导致观念大于形象,思想大于艺术,呈现的结果是人物、情节、故事的弱化,“这样一来,主题观念恰恰得不到很好的传递。”“观众一听到讲革命历史,就认为是给他讲大道理。”

  “主旋律创作的问题不在于主旋律本身,而在于主旋律的表达形式。形式的意义可能不仅仅是形式,形式的表达其实是主题构成的一部分,当形式非常饱满,富有艺术张力、想象力的时候,内容就会丝丝缕缕地渗透到形式当中去。今天的创作者更应该考虑的是用什么样的形式承担主旋律的表达。”梁振华认为,在创作中,编剧诉求、市场需求、戏剧要求这三者之间是不断博弈与平衡的。写什么,是编剧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情怀格局决定的。怎样写,则受到市场规律和戏剧规律的双重制约,市场规律需要一部作品按照观众的习惯、喜好来展开叙述,戏剧规律要求一部作品有典型的人物、好看的段落、构思精巧的细节等。关于创作者、观众、作品最理想的状态,梁振华有着自己的期望:编剧通过有亲和力的叙事手段,在大众趣味和文化历史内涵之间实现良好的缝合,使观众对主流价值有更广义、更客观的理解,不再因过去的说教而产生条件反射式的拒斥。让主旋律融合在每一个故事的丰满人物和精彩情节之中。“我相信当好的作品越来越多的时候,慢慢会改变观众对主旋律的看法,那时主旋律将不再是一种创作类型的代名词。”梁振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