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 国话将演出抗战新戏《中华士兵》
发布时间:2015年07月15日  来源:《光明日报》

查明哲

话剧《中华士兵》概念海报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之际,中国国家话剧院将把一部由冯俐编剧、査明哲导演、讲述全面抗战开始后中华儿女浴血河山、舍生雪耻、悲壮动人的原创大戏《中华士兵》搬上舞台,这也是中国话剧第一次对国军抗战正面战场进行全景式的呈现。

  2013年,《纪念碑》在国家话剧院旧址地安门的帽儿胡同排练厅复排;次年,《死无葬身之地》云集了十余年前的原班人马,窝在地安门苦练两个月再度成功上演;2014年岁末年初的《长夜》,则存留了地安门关于2014年最冷的几十个冬夜的记忆。几乎每一年査明哲都会在地安门旧址排练场待上几个月,在这个实体已经弃用、但凝聚着几十年艺术气息的空间里坚持艺术创作。就在这个排练场里,我们和査明哲聊起了这部正在艰苦创排的《中华士兵》。

  《中华士兵》最打动人的是什么?

  《中华士兵》故事发生的背景是1939年的中条山,讲述的人物是抗战背景下的一群黄河“冷娃”。当时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全面抗战已进行了两年。中国半壁江山已经沦陷,为了征服中国全境的野心的实现,日寇一次次扑向中条山,企图由此越过黄河,长驱直入西北西南,占领全部中国国土。以陕西地方军为主组成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驻守黄河北岸,誓死保卫中条山、保卫黄河、保卫祖国的半壁江山。在相持阶段,日寇总是攻不破抵御的防线,失去耐心后终于怒不可遏地集中了几路兵力准备联合对守护中条山的国军以致命一击。最艰苦的一场战役中,千余名十六七岁、刚刚入伍的陕西“冷娃”,在完成牵制敌人任务、弹尽粮绝之后,“宁跳黄河死,不作亡国奴”,义无反顾地走向母亲河——黄河。他们吹着唢呐、吼着秦腔,走向光荣的死亡……在欣然走向壮烈牺牲的过程中,每一个闪现在心头的记忆,都在坚定着士兵们殉国雪耻的决心。

  这段被尘封的历史给予査明哲情感上强烈的冲击和感动,他感叹道:“这些值得永远被我们缅怀的中华士兵,这段为了国家雪耻而欣然决定赴死投黄河的史诗,我们居然因为种种原因,将其湮没在了历史的长河里。这是至今想来仍让我们觉得有愧的。”

  当他再深究蕴藏在这些士兵身上的精神气质时领悟道:这其实就是一种中华民族的精神、中华民族的人格。这群人在维护自己和国家的尊严,他们在血洗这个民族和国家的耻辱,他们的人生态度和生命情感如此强烈和鲜明。这种精神对于中国的历史、中国的现在以至于中国的将来,无疑是重要的。“《中华士兵》里所蕴含的戏剧冲突层次丰富,其中的生与死,忠与孝,光荣与耻辱,生离与死别,生命与尊严,进与退,国家存亡与个人安危,使得这部戏将来在舞台上的呈现将意义非凡。”査明哲表示。

  他认为,《中华士兵》在强调一种重要性,如果现在的我们能察觉到这种重要性,再来看待今天所面临的一切,就会让我们对待自己的民族和国家的时候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和使命。“《中华士兵》就是在我们的创作中表达这一思想,让更多的观众知道这段历史并以此感受其中的精神。我觉得对于《中华士兵》这部戏,关注点不在于史实是多么分毫毕现,关注点应该也必须放在‘中国的尊严、生命的尊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