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热点

从“30强”文化企业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

时间:2018年11月28日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玉玲
0


《九寨千古情》剧照。光明图片


制图:邱玥

11月10日,2018中国上海国际童书展开幕。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文创视域】 

  “图书是不是商品?”改革开放初期的一个争论,拉开了图书市场发展的序幕。思想的变化、理念的更新,像喷发的火山、似奔涌的潮水,释放了压抑已久的对知识的渴求,解放了图书市场的生产力。图书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图书企业快速向规模化、集团化、国际化发展: 

  在今年5月发布的第十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名单中,13家出版发行企业赫然在列,占43.3%,其中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江西省出版集团、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中国出版集团、中南出版传媒集团5家出版发行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已连续10年入选“30强”。 

  图书业的发展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缩影,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正式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文化产业“破土而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旗舰”成长起来,一个文化板块正在资本市场崛起,一个新兴的文化产业正在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我国文化软实力逐渐增强,正昂首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做强做大,铸造世界级文化旗舰 

  一小时浓缩千年风云、小舞台纵横历史春秋;传统与现实交相辉映、自然风光和文化演艺相得益彰,经过二十多年的运营,中国演艺第一股“宋城演艺”,除了在杭州、三亚、丽江、九寨、桂林、张家界等国内著名景区上演“千古情”,还把市场拓展到澳大利亚、美国,一举创下世界演艺市场的五个“第一”:剧院数第一、座位数第一、年演出场次第一、年观众人次第一、年演出利润第一,跻身全球主题公园集团“十强”。

  “赶上一个改革开放的大时代,赶上一次消费升级的大机遇,赶上一个13亿人的大市场。”宋城集团董事长黄巧灵把宋城的发展归功于“时代的产物”。

  像宋城集团一样,顺应群众的文化需求,深耕文化领域,挖掘文化资源,挺起文化脊梁,每个“30强”文化企业都有着自己发展的“独门绝技”和“成长故事”,记录中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探索与奋斗,在世界文化舞台上演绎精彩的“中国故事”。

  ——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成就创业梦想。2004年池宇峰创立完美世界公司时,就着眼全球,“不做不能出口的产品”,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市场后,又回归国内A股市场。完美世界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长袖善舞”,线上线下“双线”数字化运营,是中国最早进行海外运营的文化企业之一,从最初的产品授权出口发展到整合全球资源,创造了中国最大的“影游综合体”。

  ——学会国际规则,融入国际产业链,不断做大做强。成立于1984年的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已连续十届蝉联“30强”,在美国、日本、中国香港、非洲等世界各地拥有全资子公司,全球雇员超过1.6万人,业务涵盖节目制作、节目发行、音像出版、广告经营、影视投资、旅游服务、电视购物、国际传播、动漫产业等文化产业全产业链,打造出众多享誉全国、蜚声国际的知名品牌,是中国文化出口重点企业。

  ——从做企业到做平台,彰显中国文化企业的国际影响力。改革开放后,中国出版集团乘势发展,目前资产总额206亿元,营收119亿元,所有者权益124亿元,跻身全国文化企业“三个百亿”方阵;版权输出达3500多项,输出总量位居全国第一;承办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参展国家和地区从60个增至93个,海外参展商从1005家增至1520家,达成版权输出协议5678项,展览面积、参展规模、交易总量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法兰克福书展。

  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一步一个台阶,成长为“世界级”文化企业。40年来,国字号、中字头的文化企业“国家队”和民营骨干文化企业齐头并进,规模和实力不断增强,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世界级文化旗舰扬帆起航。

  2.创作繁荣,丰富精神文化产品 

  2018年7月1日,鲜红的党旗前,83岁高龄的电影表演艺术家牛犇举起右手,庄严宣誓,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11岁的牛犇参演抗日影片《圣城记》,自此开启了电影人生,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后,相继参演了《海魂》《红色娘子军》《天云山传奇》《牧马人》《泉水叮咚》等影片,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60多年矢志不渝,以“责任来衡量自己”,牛犇终圆“入党梦”。

  “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文化人才能创作出有温度、有情感、有力量的文化精品。”上影集团董事长任仲伦评价艺术家牛犇的追求代表了上影集团的追求,始终跟党走,始终要为群众创作优质的文化产品。

  与共和国同龄的上海电影制片厂是上影集团的前身,改革开放后,上影迎来发展的春天,成为目前中国最具规模和实力的电影企业之一,也是获奖最多的中国电影企业之一,连续五届在中央“五个一工程奖”中获得11个奖项,18部作品获得“金鸡奖”,26部作品获得“华表奖”。上影出品的电视剧《亮剑》,引发热捧,重播超过3000次,成为一部现象级电视剧。

  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是骨干文化企业的立身之本;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是“30强”文化企业的愿景与使命。

  引导观众欣赏和享受高雅艺术,保利文化运营着全球规模最大的直营剧院院线平台——保利剧院院线。从2004年接管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到2018年签约云南大剧院,完成了运营剧院数量由“1到63”的华丽蜕变,保利剧院院线2018年预计完成演出近万场,旗下“打开艺术之门”“市民音乐会”等品牌公益活动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满足群众对品质阅读的需求,江西省出版集团坚持精品出版、精细出版、精准出版的“三精出版”理念。推动实现出版社由单一内容产品向构建内容产品线转变、由单一内容生产商向内容运营服务商转变,五年来市场图书占比不断赶超进位,市场图书占有率稳居前八位,2017年出版传媒主业利润占比达到89.3%。

  精美的图书、正能量的影视、激情四射的舞台艺术、快捷便利的互联网文化,源源不断地充盈群众的精神世界,“以文化人”凸显着文化产业的精神价值——用文化精品讴歌伟大时代,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中国人的精气神,用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3.业态创新,文化创造活力迸发 

  40年,风起云涌、波澜壮阔;40年,精彩纷呈,气势磅礴。中国巨轮破浪前行,最深层的动力源于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同样,中国文化产业铿锵阔步,也源自这“双轮驱动”——文化体制改革释放文化生产力,技术进步则带来文化生产和消费的深刻变革,激发一个个“30强”文化企业奋勇争先,抢抓科技和制度的创新“风口”,闻风而动,随风起舞。

  突破传统广电的行业限制,上海的东方明珠新媒体股份有限公司在夯实主业的基础上,进行新业务的培育与拓展。推进“城市大脑”项目,加速新型城域物联专网建设,赋能智慧城市,破局城市治理难点,构建智能化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实现“技术+商务标准”输出模式的全国拓展。

  放大传统影视的内容优势,在移动互联网蓬勃兴起和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华策集团“内容为王”的产品矩阵有了新内涵。华策集团董事长赵依芳的秘诀是:“追着向互联网学习、向年轻人学习。”华策正着力以“内容+”为抓手,完善内容多元运营体系,连接“内容+消费”“产品+电商”“文化+科技”“影视+产业”等全产业通路,实现内容的全方位、多层次开发,彰显文化旗舰领军企业的实力势能。

  改变不仅在传统广电领域,改变还波及传统出版领域。数字出版、网络书店等新业态,倒逼图书出版、印制、销售对接“互联网+”战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图书出版业新型业态不断涌现,产业结构布局逐渐优化,正实现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型,“30强”中的出版企业纷纷传来捷报:

  加强产业布局调整,以融合发展培育新型业态。安徽出版以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和科技与标准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在合肥设立省内最大的数字出版虚拟现实(VR)教学应用示范基地;入股懒人听书,自主开发的萌伢听书、银龄听书、少儿英语APP等项目实现上千万利润,《小猪佩奇》《海底小纵队》等知名儿童图书均实现“听”书。

  围绕“出版+”“文化+”,着力将小创新培养成大产业。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努力打造以主业为核心、辅业协同发展的文化产业集群和产业生态圈,探索产业链延伸、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积极构建多元文创业务、产品、营销、激励管理体系。2018年上半年,文创板块销售收入同比增长66.22%、文教板块销售收入同比增长82.21%。

  依托文化资源平台,全力打造“一云多端”的智慧教育平台。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向平台化、集约化要效益,多维开发视、听、读产品,深度开发在线教育、在线课堂、在线服务,成为新型教育服务提供商。

  “千载难逢的时代机遇,稍纵即逝;面对新技术的挑战和颠覆,不进则退,传统文化企业唯有改革创新才是出路。”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注意到十八大以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30强”企业都加大了对互联网的研究和投入,新型文化业态初具规模,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4.发展强劲,国民经济新增长点 

  2008年光明日报社、经济日报社联合认定发布首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至今已连续举办十届。十年弹指一挥间,十年成就品牌,十年铸就辉煌。第十届“30强”企业的主营收入总和3768亿元、净资产4569亿元,分别比第一届的545亿元、487亿元增长约7倍和9倍。

  “30强”企业的迅猛发展也折射了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文化产业所走过的极不平凡历程、所取得的极不平凡成就。40年来,出版图书的品种、总印数大幅增长,分别从14987种、总印数37.74亿册(张)增加到52.82万种、90.04亿册(张),电影故事片从46部增加到近800部。1980年我国开播第一部电视连续剧(由中央电视台拍摄并播出的《敌营十八年》),到2017年,全国共生产电视剧314部共13470集。我国电影票房2002年还不到10亿元,2017年达到559亿元。2017年,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总额1265亿美元,是2000年加入世贸组织前的12倍。版权输出规模不断扩大,输出和引进品种比例由2002年的1:15提高到2016年的1:1.55。2004年开始文化产业统计工作,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从2004年的3440亿元,跃升到2017年的34722亿元,占GDP比重从2.15%提高到4.2%。

  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文化产业正凭借其独特的产业价值链、快速的成长方式及广泛的渗透力、影响力和辐射力,成为我国经济与现代产业发展的新亮点、转型发展的新方向、国民经济新增长点。

  过去40年,变局悄然而来,传奇应运而生;今天,变局仍在萌动,传奇仍在续写。总结前40年的发展经验,我国文化产业只有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勇于改革创新、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新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辉煌篇章,才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强力发出中国声音、弘扬中国精神。

(编辑:白安琪)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