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热点

我国五年来文物出境展250余个 涉外联合考古项目初具规模

时间:2018年06月13日 来源:光明网 作者:李政葳
0

  光明网讯 从中国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鎏金铜蚕”到斯里兰卡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布施锡兰山佛寺碑”,从中国海域打捞的宋代沉船“南海一号”到印尼海域发现的唐代沉船“黑五号”……2018年,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五周年。五年来,“一带一路”文物国际交流合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推进‘一带一路’文物国际合作成为中外人文交流的新亮点,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涉外文物合作保护工程和联合考古项目成为文化领域‘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早期收获,中国逐渐向国际文化遗产领域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转变。”在6月9日至10日由国家文物局和广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保护 合作”研讨会上,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这样说。

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在广州举行,当地粤剧艺术博物馆内一场文化遗产主题展亮相。(李政葳/摄)

  30余海外中国文化中心覆盖“文物带你看世界”数字展

  文物进出境展览是丰富文化外交的“金名片”。会上,刘玉珠透露,2013年以来,中国文物出境展览累计250多个、文物入境展览130多个,展出地域实现突破、策展模式也有所创新。比如,举办纪念中法建交50周年、中坦(坦桑尼亚)建交40周年等文物展览;“文物带你看世界”数字展实现30多个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的全覆盖。另外,俄罗斯、意大利、波兰等“一带一路”参与国也不断来华举办文物珍宝展,让中国人不出国门就能感受异域风情。

  “‘一带一路’参与国文化遗产领域高层互访日益频繁,双向开展文物保护、联合考古、学术研究、研讨研修、策展创意,轮流举办文化遗产论坛。”刘玉珠说。比如,举办首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遗产论坛、文化遗产与“一带一路”论坛、“一带一路”文化遗产保护交流合作论坛和国际博物馆合作学术研讨会,发布《澜湄流域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合作交流昆明倡议》,创立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举办中国—东盟文博考古人才培训班。

  刘玉珠还提到,中国援外文物合作保护工程和涉外联合考古项目初具规模、初见成效,援外文物合作保护工程涉及“一带一路”6国8个项目,联合考古项目涉及12国15个项目。其中,包括完成援助柬埔寨吴哥古迹茶胶寺和蒙古科伦巴尔古塔合作修缮工程,推进乌兹别克斯坦希瓦古城和尼泊尔加德满都九层神庙合作工程,启动缅甸蒲甘佛塔合作抢险工程等。

在广州南海神庙内“海上丝绸之路展”吸引大批观众(李政葳/摄)

  共建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跨国申遗协作机制

  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既是实证丝路辉煌的“活化石”,更是传承友好交往的“催化剂”,也积淀了历久弥新的丝路精神。刘玉珠建议,要搭建对话平台,把文化遗产论坛办成跨国家跨区域对话协商和友好合作的创新典范,推动将文物国际合作纳入“一带一路”参与国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

  刘玉珠还表示,支持与“一带一路”参与国文物管理部门和保护机构在政策引导、机制完善、平台搭建、项目实施、人才培养、传播推广方面,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交流合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影响力,建设“一带一路”文化遗产智慧网络长廊,共商共建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合作保护与跨国申遗协作机制;提升文物国际合作便利化程度,构建政府间文化遗产国际合作网络,参与文化遗产领域全球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

  与会专家也围绕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保护、合作主题进行了探讨。他们呼吁,加强海上丝绸之路概念界定和遗产梳理,分类制定海上丝绸之路跨国申遗和国内联合申遗策略,构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国际架构和中国体系,加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合作保护和成果共享,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旅游产品和遗产保护品牌,深化海上丝绸之路和跨文化传播研究等。

(编辑:刘青)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