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联要闻

“我们的三堂课”探索戏剧人才培养新模式

时间:2022年12月28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关致之
0

三年传承磋磨,全程精准培养,浙江省戏剧名家孵化计划成果显著 

“我们的三堂课”探索戏剧人才培养新模式 

  早午晚三课的不断锤炼,青中老三个阶段的不断精进,经常被人看作是戏曲演员成为名家大家的人生写照。这“三课”和“三个阶段”,在浙江省戏剧名家孵化计划中被浓缩成了导师团队与越剧、婺剧、京剧、昆曲、瓯剧、台州乱弹等不同剧种的10名学员磋磨艺术、探求人生的3年,并在日前于杭州蝴蝶剧场举办的“浙江省戏剧名家孵化计划”戏剧汇报演出中得到精彩呈现。这场演出的主题,就是“我们的三堂课”。

  舞台上挂着一个时钟,演出以早课、午课和晚课的形式进行。在主持人白燕升充满温度的讲述中,时间的厚重感、纵深感和艺术传承的仪式感扑面而来。其中,绍兴小百花越剧团的张琳带来了越剧《玉簪记·逼侄赴试》,浙江小百花越剧院的章益清演绎了新版《梁祝·英台哭坟》,温州市越剧团的黄燕舞演绎了越剧《藏书之家·三跪求书》,台州乱弹剧团的鲍陈热带来了台州乱弹《心·痴梦》,浙江小百花越剧院的蔡浙飞演出了新编越剧《苏秦·六方印》,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的楼胜演绎了婺剧《临江会》中的少年都督周郎。尽管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演员杨霞云、温州市瓯剧艺术研究院演员蔡晓秋、浙江京剧团演员姜艳、浙江京昆艺术剧院演员杨崑因故未能到现场演出,但也通过视频的方式带来了感言。10位中青年艺术家,都是已有较高艺术造诣和知名度的浙江省内各剧种戏剧名家,有的获过“梅花奖”等奖项,有的担任着剧团管理职责,都是各自剧种的代表性人物。

  中国剧协副主席、浙江省剧协主席、名家孵化计划戏剧组负责人、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茅威涛这样诠释“我们的三堂课”:“‘课’既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既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形而上的;而早、午、晚三堂课则既是针对戏剧人的,更是能引发普通人从青年到中年至晚年3个不同生命阶段的共情。”而在演出过程中,还穿插着演员的视频阐述,以及汪世瑜、茅威涛等几位导师团成员的现场点评与3年磨艺传承的心得寄语。昆曲表演艺术家汪世瑜感怀地说:“从业60年,以传道授业为己任,无所保留。”

  为扎实推进“文化浙江”建设,在浙江省委宣传部的指导与支持下,自2020年起,浙江省文联创新推出了“浙江省文艺名家孵化计划”,力争用3到5年时间,推出10名左右在国家级重大文艺评奖和展赛展演中获得优异成绩、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文艺名家,壮大浙江省文艺发展领军人物队伍。计划覆盖了戏剧、美术、曲艺、民间工艺、书法等5个浙江在全国第一方阵的艺术门类,而此次系列活动就是戏剧门类进行了3年实践与探索的阶段性成果呈现。在当晚的汇报演出致辞环节,浙江省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赵晓刚介绍了相关情况。

  2020年,首批10名戏剧培育对象从全省公开遴选产生。3年来,为扎实推动名家孵化,主办方邀请全国和浙江省内的优秀导师跨领域、跨剧种地对孵化对象进行一对一辅导,总计进行200个半天的学习;组织名家孵化采风团开展学习采风,赴南京观摩“梅花奖”竞演,组织相关座谈和讲座;连续两年举办了“戏文里的青春”主题展演10场演出、1场汇报演出,并进行全网直播、举办相关研讨会;持续推动孵化对象集体亮相全国戏剧刊物50余个版面,在戏剧界引起热议,成为话题;为孵化对象定制宣传视频20个,在春节等特殊节点进行宣发,微信、抖音等各平台观看量达500多万;为孵化对象设计专属卡通形象及表情包10套,用于日常宣发……这些探索和磨砺,用中国现代戏研究会会长季国平的话说,对于演员是“博采众长,化为体用”,而汇报演出引起的线上围观和热评,从侧面反映出了孵化计划已产生成效。

  在演出翌日举办的专家研讨会上,专家们给予了高度肯定,也表达了新的期待。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认为,浙江省戏剧名家孵化计划是新时代培养戏剧名家大家、筑就戏剧创作高峰的有力举措,给全国提供了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好经验。这个经验既有中国特色,同时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经验生长出来的一种方式,其可贵优点就在于全程的精准。文艺评论家毛时安认为,戏剧名家大家的诞生不仅依靠努力、天赋,还关涉到非常复杂的因素,因此他建议给演员培育相应剧种的文化群落。黎继德、刘彦君等专家表示,希望演员注重传统剧目与新创剧目、剧种与流派、舞台功底和文化修养的结合,努力做到全面发展。傅谨、冯玉萍、胡一峰、谷好好、朱恒夫、李小青、伏涤修、靳文泰等专家也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交流。

(编辑:高森)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