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联要闻

“这才是真正的大师课!”

时间:2018年06月22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邱振刚
0
“这才是真正的大师课!”
——记中国文联组织知名音乐舞蹈艺术家赴内蒙古呼伦贝尔采风创作
  一曲曲马头琴深沉悠远,倾诉着草原儿女对家乡的热爱,对生活的憧憬;一声声长调高亢缠绵,连接起马背民族对历史的追忆,对未来的向往。6月15日至20日,参加中国文联2018年“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知名音乐舞蹈艺术家赴内蒙古采风创作活动的文艺家们,来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广泛了解当地风土人情,详细调研各种非遗项目,并和当地的文艺工作者进行了多次深入交流,为今后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6月15日上午,一场汇集了马头琴独奏、呼麦、长调、合唱、组舞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少数民族歌舞表演在海拉尔举行。乌云其其格演唱的巴尔虎长调民歌《清秀的山》,巴特尔苏荣表演的呼麦《成吉思汗》,分别讲述了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壮阔美景和英雄传奇。2018年是鄂温克自治旗成立60周年,鄂温克旗乌兰牧骑带来的群舞《春到鄂伦春》,令现场观众和艺术家们沉浸在如诗如画的草原风情中。当天参加演出的,还有一支由中小学生组成的小鹿艺术团,这个艺术团尽管成立只有5年,但深受当地牧民的喜爱,还多次受邀到各地演出。他们带来的鼓舞《敖鲁古雅》,虽然不脱稚气,但小演员们欢快奋发的表演风格、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还是带给艺术家不小的惊喜。鄂温克族的民间舞“阿罕拜”是一种古老的舞蹈形式,每逢节庆、丰收或者宴请宾客,人们就会以呼麦为节奏,欢聚在一起载歌载舞,共同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当天的演出中,当地演员们跳起了阿罕拜,还邀请在场的艺术家走上舞台共同起舞,以此抒发着对远方客人的欢迎热情。
  当天的演出结束后,参加此次活动的艺术家和当地文艺工作者举行了交流座谈活动。中国音协副主席、著名作曲家张千一表示,38年前,他曾经来到呼伦贝尔,生活了40多天,写下了交响音画《北方森林》,这部作品后来在全国首届交响音乐作品评比中获得了一等奖。那次的采风创作和后来的获奖,对于他的艺术生涯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里是他人生道路上的重要一站,从此他才步入乐坛。他一直对呼伦贝尔心存感谢。“今天看到当地文艺工作者带来非常丰富的表演,很多节目都让人惊叹,尤其是有的节目,在歌舞融合方面做得非常好,这都是值得更多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学习的。”
  栾延琴是当地舞蹈界的旗帜性人物,她14岁进入呼伦贝尔当地的歌舞团工作,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对当地各民族舞蹈的收集编撰工作。在交流中,她把当地各种舞蹈的历史、现状向参加此次活动的艺术家们进行了详尽说明。她手边那写满了字迹、画满了图案,早已泛黄的厚厚五大册调查笔记,更令人清晰感受到她当年搜集资料时的艰辛。她向在场的舞蹈家们介绍了流传在呼伦贝尔各个旗市、城镇、牧区、林区、农村以及边远山区的民族民间舞蹈,尤其对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当地三个少数民族舞蹈的特点,进行了详细讲解。
  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副教授沙呷阿依倾听了栾延琴的讲解,又认真翻阅了五册笔记后说,希望能把她请到北京,走进高校,和从事舞蹈的教师、学生深入交流。对于栾老师掌握的大量资料,要用影像的方式记录下来。如果仅凭文字,这样的记录不够立体、完整。她说,从栾老师接触民族舞蹈到现在,这些舞蹈一直在发生变化,所以我们要在整理保护原始资料方面有更强的紧迫性。我们一直说要弘扬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但首先要好好地保护,才谈得上后来的继承发展,栾老师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工作,为我们作出了非常好的榜样。
  下午,艺术家们还乘车赶赴鄂温克旗锡尼河苏木,观看了布里亚特民间艺人演出。16日,艺术家们又赴新巴尔虎左旗采风,了解牧民生活和歌舞习俗。下午,他们与长调传承人及当地乌兰牧骑演员进行了交流。交流中,七旬老人乌仁赛罕演唱的长调《湖与鹿的幼崽》,青年演员巴日哈演唱的歌曲《阳光草原》,让艺术家们感受到醇厚浓郁的草原风情,而一个名为《冬日印象》的舞蹈节目吸引了舞蹈家们的注意。
  “观众在看节目时可能会想,演员为什么要在大雪季节里脱衣服?这个节目既然要表现那种不畏严寒的男子汉气概,就要通过舞蹈的语汇,在情绪上进行足够的铺垫,否则就会让观众陷入迷惑,在理解作品上产生障碍。”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直属乌兰牧骑副团长、内蒙古舞协副主席呼格吉勒图直言不讳地指出了自己的感受。北京舞蹈学院创意学院编导系教授王玫也对这部刚刚创作完成的作品提出了建议。她说,这个作品在结构上不妨考虑舞、剧分开的形式,一开始用剧的形式,把情节性的内容表现完毕后,再在很放松的状态下抒发情感,这样就可以通过叙事前置的方式,让整部作品的结构更加合理。
  《冬日印象》是由新巴尔虎左旗乌兰牧骑演员杨志伟和同伴创作的舞蹈作品。杨志伟告诉记者,本地最有特点的季节就是冬天,自己一直想如何通过舞蹈来表现当地人民在冬季的生产生活场景。这个节目虽然初步体现出了自己的构思,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专家们的意见非常有针对性,对自己非常有启发,自己一定好好修改、完善这部作品,力争让更多人通过这部作品了解、喜爱呼伦贝尔。
  17日,艺术家们奔赴恩和俄罗斯民族乡,和俄罗斯族民间艺人及非遗传承人交流。18日,又赴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体验鄂温克猎民生活以及风土人情,观看乌兰牧骑歌舞表演并和根河市乌兰牧骑座谈。19日,艺术家一行来到鄂伦春自治旗,观看鄂伦春歌舞剧《高高的兴安岭》,并和当地民间艺人与乌兰牧骑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72岁的金脉老人是第一代乌兰牧骑成员,15岁时就参加了乌兰牧骑,还曾经在1964年全国少数民族业余文艺观摩演出期间受到毛主席的接见。在当天的交流演出中,她的嗓音依旧高亢嘹亮,精神依旧饱满热情。她说,当年在乌兰牧骑,很多成员都是身兼数职,既要创作、表演,还要自己动手制作道具、服装,每人都要表演多种艺术形式。当年,自己走遍了鄂伦春自治旗的各处山村,还曾经多次远赴敖鲁古雅演出。当年乘坐的是运送煤炭的闷罐子车,每次外出演出都要在不透风、不见光的车厢里呆上几个小时,出来时每个人从头到脚都是漆黑的,那时往返一次敖鲁古雅要用去一周的时间。工作条件虽然艰苦,但自己和同伴们都觉得自己的工作非常有意义,不但把最新的文艺作品带给牧民,还要向他们讲解文化知识,宣传党的各项政策,所以每天都充满了干劲。她说,习近平总书记给乌兰牧骑回信的消息让她非常激动,希望新一代的乌兰牧骑能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鼓励下,把前辈艺术家的光荣传统继承下去。
  20日是这次采风创作活动的最后一天,艺术家们来到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当地民间舞蹈传承人、民歌“扎恩达勒”和民间说唱“乌春”传承人以及部分乌兰牧骑演员进行了交流座谈。
  此次创作采风活动历时6天,在此期间,艺术家们的行程超过2700公里,每天都有大量时间在路途中度过,经常为了观看一场演出、参加一次交流,单程就要用去四五个小时的时间。尽管路途漫长,艺术家们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纷纷表示此行获得了丰富的收获。火箭军政治工作部文工团创作室主任、作曲家胡旭东说,从前听到胡松华、德德玛等前辈艺术家的演唱,听到各种草原题材的优秀音乐作品,对这块土地一直充满向往。这次来到呼伦贝尔大草原,看到这里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的生活场景,领略到这里的独特风情,为自己今后的创作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带着泥土芳香的资源。词作家刘新圈说,观看了那么多民间老艺人、非遗传承人的表演,现场感受到他们精湛的艺术造诣和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感到这才是真正的“大师课”。中国音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韩新安说,这次采风创作活动内容很丰富,有观摩、交流、座谈、研讨等多种形式,当地的老艺术家、传承人从不同的旗市来传经送宝,展示了当地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参加此次活动的艺术家也从牧民身上看到他们真实的生活和对艺术的渴望,清晰地了解到什么样的作品是人们所需要的,更为今后创作出更多这样的作品汲取了充足的灵感和养分。
(编辑:周春桃)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