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络文艺>网络文艺资讯

专家研讨纪录片《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

时间:2021年04月19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邓立峰
0

专家研讨纪录片《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

—— 生态文明题材纪录片创作者要学会与自然“共情”

  “中国的国家公园跟欧美很多地方的国家公园不一样——在欧美,很多国家公园都是纯粹的保护区,基本没有常住居民活动;而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很多原住居民仍然生活在那里,这是我们的特色。”说起纪录片《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总导演李晓谈起了他创作该片时的感受:“有必要用纪录片的形式把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特色表现出来”。

  在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司、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青海省广播电视局于日前主办的纪录片《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研讨会上,该片主创人员代表、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及有关方面负责人汇聚一堂,围绕其创新手法、艺术特色及美学意蕴等展开深入探讨,并对生态文明题材纪录片创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研讨会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易凯主持。

  拍出“人们与大地沟通时所产生的心灵感应”

  《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以即将正式挂牌成立的三江源国家公园为拍摄对象,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指导,青海省广播电视局积极策划牵头组织实施,并与上海广播电视台共同制作。对于这部致力于立体展示“青海山河之美、生态之美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画卷”的纪录片,在刚接受这一项目时,李晓却觉得充满了挑战:“很多人都拍摄过三江源的内容,我要思考怎么能拍得有突破性。”李晓坦言,最初感觉很迷茫,“觉得无外乎拍摄居民的生活,讲述他们怎么进行环保,或者干脆拍成动物世界,拍摄三江源的藏羚羊、雪豹等”。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李晓发现,之前关于三江源的纪录片中很少讲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挑选了几个常年在那里工作和生活的人,拍摄他们与三江源植物、动物的关系。”说起《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的创作,李晓表示,自己想拍出“他们与大地沟通时所产生的心灵感应”。

  在《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第一集中,李晓和他的同伴们拍摄了“和野生动物打了25年交道”的摄影师葛玉修,在三江源上感受着季节更替带给大地的变化,葛玉修俏皮地说道:“公雪鸡在叫,你听,它开始是像软木塞一样的,嚓嚓嚓嚓,声音一声比一声高,实际上它好像在说,这些母鸡都是我的。”

  李晓特别提到了片中的这个细节,他觉得,葛玉修“用生动的语言把我们引入荒野”,它既传递了葛玉修对自然深刻的感悟,也将生动的“人话”过渡到了“神话”的层次——“对于这些对象的拍摄,我们往往先从他们熟悉的专业开始,从他们对自然的认识开始,先讲‘人话’,再进入‘神话’。”李晓介绍,这样会降低作品的“悬浮感”。

  葛玉修聊起雪鸡的细节和《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创作者对片中人物的处理方式也让《光明日报》文艺部执行主任邓凯印象深刻。“让被拍摄对象将各自对自然的感受和体验娓娓道来,观众在领略自然美景的同时,也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体悟。”邓凯表示,这部纪录片让他最感动的一点,就是片中呈现的人文色彩。“相比于其他拍摄自然风光或动植物的纪录片,《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赋予了人跟自然须臾不能分离的情感联系,这一点特别打动人。”

  “这部纪录片片名中有‘我们的’一词,让人感觉到了它的亲和力和感情,国家公园很大、很辽阔,但主创人员的创作方式和创作姿态却让我们感觉很亲切。”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苏六表示,以自然为表现对象的纪录片不能仅仅去捕捉“自然奇观”,更要学会与自然“共情”。

  主题创作也要“用艺术魅力去征服观众”

  中国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了国家公园体制。三江源国家公园就是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中国实行国家公园体制,目的是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这是中国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项重要举措。

  “在创作过程中,我们按照‘找准选题、讲好故事、拍出精品’的要求,坚持‘小、大、正’的创作理念,用心用情用功创作影视精品。旨在通过这部纪录片展示国家公园建设的成果,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青海广播电视局局长申红兴介绍,该片播出后,引发了社会各界关注和讨论。“观众和网民的关注,线上和线下的热议,掀起了观看热潮,全国观众被国家公园的美景震撼,纷纷为国家公园点赞,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点赞。”申红兴表示。

  “《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的创作团队用纪录片的语言,生动地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青海落地生根和开花结果,深刻揭示了国家公园战略的重大现实意义,是我们今年重大主题纪录片创作的一个成功实践。”谈起《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这部主题纪录片,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司司长马黎认为,大型主题纪录片的创作还是要围绕着主题主线展开,要围绕着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重大战略规划来挖掘选题,结合本地的实际,找准切入点。

  “《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使我们得到了思想的启迪和美的享受,也正确认识到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人与植物的和谐关系,感受到了中华哲学‘万有相通’的巨大生命力,这部纪录片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对我们整个文艺创作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表示,主题创作同样应该注重审美表达,用艺术魅力征服观众,“电视艺术工作者应重视时代的需要、人民的呼唤,同时也尊重自己的艺术追求,把个人追求融入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潮流当中”。

(编辑:张宝瑞)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