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络文艺>网络文艺评论

《觉醒年代》为什么受欢迎,听听专家怎么说

时间:2021年04月22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微信公众号 作者:
0

 

《觉醒年代》混剪片

  从今年春节开始,电视剧《觉醒年代》首轮播出就赢得观众好评,被年轻人不断在线“催更”。近期,《觉醒年代》二轮播出结束,网友们依然热情高涨,相互讨论剧中内容、线上线下安利、边学党史边追剧、边追剧边写手记,还有网友看完剧就买书读书,更有网友“不舍再见”,期盼续集。

网友因看了电视剧《觉醒年代》开始买相关书籍、读相关书籍

  《觉醒年代》,作为重大革命历史剧,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理想照耀中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电视剧展播”重点剧目。该剧以“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革命故事为线索,以1915年《青年杂志》(1916年改名为《新青年》)问世为始,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段风云激荡的伟大历史进程,清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全过程。

  作为一部主旋律作品,《觉醒年代》为什么如此受欢迎?它的“破圈”密码是什么?小艺摘编了部分专家学者的看法和评论。来,听听专家怎么说的。

 

《觉醒年代》:党史学习的优质教科书

杨明品  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觉醒年代》用初心、匠心、诚心、史心、艺心,熔铸成有质感的影像语言,追寻跨越历史长河的中华民族精神,为电视剧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再添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精品力作,照亮了同类电视剧的创作之路。《觉醒年代》取得了具有标志性的创新成果,带来了新鲜的审美体验。

  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觉醒年代》便是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电视剧形态的优秀教科书。

 

《觉醒年代》:立足 “新觉醒年代”视野进行创作

饶曙光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

  百年前的觉醒年代,革命先驱尚在凄风苦雨中为抨击旧文化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强力倡导“科学与民主”,为传播新思想而奔走呼号;转眼间岁月轮替,我们在获得科学与民主以及全面社会进步的基础上进入了“新觉醒年代”,站在一代一代思想巨人的肩膀上,将客观、辩证地再认识传统文化、历史作为己任,创作出《觉醒时代》这一“高分出圈”作品。

  该剧立足“新觉醒年代”视野,凭借客观、辩证的文化立场,真实、生动的历史呈现,富有个性化色彩、丰富人文内涵的人物群像和细腻的情感还原,梳理中国从多故之秋到太平盛世,从断壁残垣到百二河山的深层逻辑,为新时代的群众献上一场感同身受的“时代之旅”,超越了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原有的思想深度和审美水平。

 

《觉醒年代》:突破了创作上的“舒适区”

尹鸿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多年以来,面对一些不断被重写的题材,重大题材作品创作存在一些既定的模式,成为一种创作上的所谓“舒适区”,造成一些作品缺乏艺术的新鲜感和生活本身的丰富性,从而失去吸引力。而《觉醒年代》首先在表现历史的视角和观照历史的视野上实现了突破,同时创作上放弃了概念化的创作模式,也回避人为的戏剧性虚构,而是通过艺术地重现历史人物和历史人物之间的关系去重现历史的面貌、轨迹、质感,以历史的质感和理想主义的光辉去征服观众,而不是用一种浅薄的戏剧性和艺术技巧去取悦观众,体现的是一种突破“舒适区”的勇气和自信。

  许多作品,往往人为制造戏剧性,虚构一些与故事主体游离的家庭冲突、动作场面、感情纠葛,而并没有从人物的性格出发去结构情节。《觉醒年代》基本抛弃了这种人为的戏剧性设计,所以观众普遍反映,过去教科书中的历史人物在作品中鲜活起来了,不觉得是在“看戏”,而是在“看人”,看陈独秀如何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看蔡元培如何兼容并包、大智若愚,而李大钊平易近人的性格被年轻观众戏称为“铁憨憨”。人物鲜活了,观众意识不到“戏剧”技巧的存在,而是被人物深深打动,从而体现出优秀的电视剧一定是“人”的电视剧。正如文学是人学一样,艺术也是人的艺术。

 

   

《觉醒年代》:新文化运动的风雨群雕

王一川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在电视剧《觉醒年代》所叙述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等相互交融的三大历史性事件中,最早发生的新文化运动,凭借其强烈的思想文化启蒙效应而对后两大事件有着基础性作用,因而其叙述能否成功对全剧关系甚大。应当看到,该剧在新文化运动核心人物群像的塑造上,付出了不同凡响的创新努力。

  可以说,《觉醒年代》在描摹新文化运动代表性人物形象时,建构起一个多层次动态群像系统:首先一层是两位主人公陈独秀和李大钊作为该运动的双核,其次一层是蔡元培作为其幕后助推者,再一层是鲁迅等作为主将,以及又一层是“复古派”作为“新文化派”的既相互差异而又彼此难以分离的对手,最后一层是毛泽东等年轻一代作为其精神传承者。尽管有关陈独秀舐犊之情的重点渲染尚可商榷,大学生层次人物塑造相对较弱,但毕竟为当代观众奉献出了一组中国文化新纪元开创者的各具个性而栩栩如生的风雨群雕。

 

《觉醒年代》:回望百年前的热血沸腾与诗意隽永

闫伟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编辑部副主任

  电视剧《觉醒年代》为什么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好评乃至共鸣?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其用精致且时尚的影像故事,生动再现了那个热血沸腾又诗意隽永的燃情年代,雄辩地回答了在历史转折关头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可以说,该剧是近两年电视剧领域将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相交融的最典型作品之一,既是对此类题材惯常出现的呆板化和简单青春偶像化倾向的拓新突围,又是把显著历史阶段进行全景式呈现的高难度实践,有一种别开生面的清雅气象与俊朗风骨。

  《觉醒年代》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的那段波澜壮阔、风起云涌的年代,动荡的岁月和激荡的精神发生着化学反应,不同思想流派在寻求救国之路中的纷呈互映、相惜相争,本身就构成了大历史中的大潮流、大情怀与大浪漫,且富于思辨之美和极致之美。“百年人生,瞬间光华;男儿碰撞,一团火花”。往常在书籍和文献片里领略到的新文化运动著名人物的风采,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剧作将其具象化为一个个性情卓著、血肉丰实的荧屏形象,产生了呼之欲出、通透淋漓的视听快感和心理快慰,让大写的“人”产生了顶天立地、超越时空的魅力。对于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毛泽东、鲁迅、胡适、钱玄同、辜鸿铭等历史人物,创作者均较为精准地抓住了各自具有标识感的性格内核,刻画笔触时而细腻饱满,时而犀利喷张,让这些角色的形、神、魂都获得了符合国人心理认同和文化认同的艺术还原。尽管也偶有群像铺陈大于个体描摹之缺憾感,但也很快消失在对不同形象个性化、差异化、谐趣化呈现的观赏愉悦之中。

 

《觉醒年代》:历史和文学结合得比较好的作品

程美东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写好历史文学作品的关键是在历史和文学之间保持一个合适的张力,在我看来,这个张力就是历史文学表现的历史尽量是大写意的历史,我们在审视历史文学作品的好坏上也应该以这个标准来加以衡量。现在历史学界所使用的大历史研究方法其实就是一种历史大写意。按照历史大写意的标准来审视《觉醒年代》这部电视剧,应该说是近些年来有关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的电视剧的上乘作品——历史和文学结合得比较好的作品。

 

《觉醒年代》:“破圈”贵在一个“真”字

陈尚营  半月谈评论员

  这部正剧拍得好看,好就好在一个“真”字。剧中每个重要人物的出场方式没有千篇一律,他们的第一个镜头或意气风发、或不修边幅、或步履匆匆,十分用心。剧中的革命先驱们,少了以往正剧里的“高大全”形象,既有登高台慷慨陈词之大义,也有生活中各种烦恼之小节,更加契合人物原型的时代特征,显得真实可信。初心之纯、信仰之坚贯穿始终。剧中的革命先驱,对于当时的社会现状有难过悲愤哀其不幸,但对未来之中国又都充满了信心与希望,在他们身上,理想主义熠熠生辉。剧中,长城之上,在李大钊、陈独秀的带领下,进步学生朗诵《青春》: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场面令人热血沸腾。

  前有《山海情》,后有《觉醒年代》,都在年轻人当中“圈粉”无数。事实证明,主旋律可以“叫好又叫座”,真诚的创作,总是会有回报。

(编辑:贾岩)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