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络文艺>网络文艺创作

写出历代北京人的喜怒哀乐和精神世界

时间:2020年12月11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何瑞涓
0

写出历代北京人的喜怒哀乐和精神世界

——刘一达新著《典故北京》在京发布

《典故北京》 刘一达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0年11月出版

  海淀当年叫“海店”?丰台为什么叫丰台?“推出午门斩首”是讹传?“东富西贵,北贫南贱”的说法又是从何而来……11月21日,“说古道今:典故北京说典故——著名作家刘一达《典故北京》新书发布会”在Page One北京坊店举行,演播艺术家艾宝良、作家萨苏及该书作者刘一达,围绕老北京的陈年往事和典故人文展开了深入且有趣的对谈。活动由北京广播电视台主持人奕丹主持。

  刘一达自1980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至今已出版京味儿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随笔集、纪实文学、话剧剧本、电视剧本等80多部,约2000万字,他还是京味儿小说语言“非遗”传承人,已成为京味儿作家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典故北京》是刘一达积20余年心血采访创作的有关北京人文历史的最新散文集。全书分为两部分——上篇“引经据典”42篇;下篇“谈天说地”11篇。作品探寻老北京“三山五顶”“五大镇物”,趣说造办处与“燕京八绝”;解密老北京“四大凶宅”“八大胡同”,回溯京城牌匾逸事、镖局往事……文字引人入胜,既有历史色泽,更有生活气息,新旧交替时代变迁下的感悟与反思深藏其间,为读者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存照。

  艾宝良是刘一达的老朋友,曾演播多部刘一达的京味儿作品,评价刘一达的作品“每句话都很精到、讲究,属于那种既能看又能读的”。他指出,刘一达的作品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写人物的,多数写的是市民阶层,虽然是小人物,却都有北京人的风骨,外表很客气、很谦虚,内里却很倔强。另一类则是写北京典故的,比如这本《典故北京》,“刘一达写景、写典故,他能写出情来。这个要命,他不是简单的罗列,他能把你的眼泪写出来,这就是功底”。

  作为一个曾旅居国外多年的老北京人,萨苏说,刘一达的书能够给我们一种情感上的慰藉,读完他的书,再走进北京的街道,会发现北京的韵味不在某个石头狮子里,也不在某个城门楼子里,它是一个整体,每个人都会喜欢它。“这部《典故北京》写了这么多老北京的典故和故事,给人的一个感觉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或者东方的传统文化从来就不是现代化的敌人,如果能合理运用,它能给予我们的现代化建设许多帮助。”他表示,读刘一达的书,会让人“心一下子落了地,这块土地忽然有了灵魂,这时候北京才属于你”。

  活动最后,谈及创作缘起,刘一达坦言写作对于他来说就像生活的一部分,自己16岁就到工厂当工人,后来又在《北京晚报》做了24年记者,接触了很多北京人,也有机会采访很多北京人,有了这些经历,知道的事就会特别多,如果不写出来觉得可惜。《典故北京》说的是北京的事、北京的传说,里面写的很多都是北京人知其一不知其二、或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事。上篇“引经据典”必须要把史料弄清楚,如《东四西单鼓楼前》一文,东四为什么当年是北京最繁华的商业街?这些都得查资料,找到真正的原因。而下篇“谈天说地”主要以民间传说为主,包括潭柘寺的“神锅”之谜、“八大胡同”那些事儿等等,这些民间传说可以说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里面含着历代北京人的喜怒哀乐和他们的精神世界,它也是文化的一种体现,希望读者朋友能够从中感受到北京文化的博大精深。

(编辑:刘青)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