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视野>哲学社会科学

美好生活的平凡与不凡

时间:2021年02月01日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义天
0

  【专家点评】 

  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时代,但我们可以创造自己的生活。积极地设想我们的美好生活、大胆地追求我们的美好生活,是我们热爱这个时代、拥抱这个时代的重要标识。在这个意义上,对于每个人来说,特别是对青年学子而言,热情地讴歌美好生活,认真地思考关于美好生活的观念与历史,不仅是对自我发展的审视和规划,更代表着我们正在做好准备,与时代同行。

  美好生活并非遥不可及。对美好生活的想象与理解,也并非要求我们勾画一幅尽善尽美的画卷。对于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多数普通人来说,“美好生活”意味着更健康的身体、更丰厚的收入、更和睦的家庭、更友善的邻里、更便利的出行、更清新的环境,等等。它意味着,当我们的子女需要接受教育时,我们希望有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更公平的竞争环境;当我们的父母需要就医诊治时,我们希望有更方便的就医渠道和更便宜的就医成本;当我们自己需要购买大大小小的生活必需品时,我们不用担心没有充足的选择或是为此花光了积蓄。就此而言,美好生活其实是一种更加完善的平凡生活。它体现于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的日常之中。

  然而,让平凡之人于平凡之中实现这些平凡的梦想,却并非易事。它不仅需要我们跳出个人的视野,将目光投放于整个社会的发展与改善,更需要有千千万万的社会实践者参与国家和社会的治理,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只有国民经济更加发展、社会制度更加健全、科技创新更加普惠、社会环境更加公正,上述看似“平凡的”构想才能被转化为真正“平凡的”现实。而这一切,依赖于社会的决策者、管理者、专业人士以及普通民众在正确的发展方向上团结一心,砥砺前行。尽管美好生活总要落实于个体才显得真实,但是,个人的美好生活却始终要以社会的良善状态作为生长的土壤与成就的语境。

  不仅如此,“美好生活”从来不会局限于物质满足的层面,也不会仅仅停留于明日今朝的短期谋划。事实上,任何关于美好生活的设想都不可能缺少精神与灵性的层面。正是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倾向于把生活视作一个完整的整体,把我们的人生理解为肩负着某种使命、价值和目标的历程。对中国人来说,人生在世,不但要在饮食起居上实现温饱或小康,更重要的是锤炼自己的人格,涵养自己的情操,能够让自己同一种更为宏大的格局或境界相贯通。因此,中国人的“美好生活”观念,始终需要一种向上向善的人生哲学作为奠基,也必定呼唤和催生出这样的人生哲学作为引领。无论我们什么时候谈论和思考“美好生活”,我们都不只是在简单地说“过日子”这件事情,而是在表达一种对于卓越品性、杰出成就乃至完美人生的真诚期待。它需要我们从平凡出发,经过努力和奋斗,最终实现人生的不凡。

  对于年轻人特别是有才华的年轻人来说,把美好生活同卓越不凡联系起来并相信自己能够成就不凡,本是十分常见。然而关键的问题在于,究竟何为不凡?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能拘泥于自负的想象,也不能止步于个体的生存。毋宁说,在这个维度上,我们的思考不仅要从局部的生活推向完整的人生,而且要从完整的人生推向更为广阔的历史。我们既需要从历史传承而来的思想资源中理解和辨析那些关于不凡人生的种种观点,也需要到历史中去观察和效仿那些被世世代代的人们称之为不凡人生的种种样态,而且,我们最终还要走出历史、回归现实。对美好生活及其所蕴含的不凡人生的构思与实践,不能脱离我们的历史文化资源,但更要立足我们的当今时代。因为,当今的时代本身就构成历史的一环。

  现在20岁左右的大学生,到2035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时,还不到40岁;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也刚过50岁。这既是对青年朋友生逢其时的感叹,更是对他们将要承担重任的期许。今天的青年学子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见证者、参与者和生力军。对社会民生的深入思考,对人生成就的孜孜以求,对历史使命的勇敢担当,不仅构成他们实现自己美好生活的前提和语境,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将决定着我们民族与国家的未来。为了我们的美好生活,让我们共同努力!

  (作者:李义天,系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教授)

(编辑:张金菊)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