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视野>人文地理

当年育英在俺村

时间:2021年12月24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李东法
0

     1998年初春,位于冀中平原的晋州市李家庄村委会大院来了几位操外地口音的陌生人,他们来自山西太原,是太原育英中学的代表。此番前来,是为了寻根溯源,为了即将举行的50周年校庆来搜集他们学校在李家庄创建时的情况和遗迹。

  询问村中老人,果然找到了当年学校的房东和了解育英学校旧事的村民。这些饱经沧桑、步入暮年的老人重新开启他们记忆的闸门,拂去心头岁月的尘土,尽力从自己的脑海深处仔细搜寻,渐渐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的点点滴滴,幻化成的断断续续的讲述,逐渐地清晰起来……

  1945年,日本侵略者宣布投降,中国人民以巨大的代价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日军退却,晋州一带解放。这个冀中平原上并不出奇的村庄,因为对党和人民军队的绝对拥护和牢固的群众基础,成为晋察冀野战军后方留守处所在地,更成为解放战争时期甚至后来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大后方。1948年,为了解除参加解放石家庄战役的野战军部队的后顾之忧,也为了阵亡将士遗孤和干部子弟的健康成长,让革命的种子薪火相传,晋察冀野战军党委在杨得志、罗瑞卿、耿飚的关怀下,决定仿效1947年3月在保定阜平成立的晋察冀边区荣臻小学,筹建晋察冀野战军干部子弟学校,也就是后来统称的育英学校。

   

追寻育英足迹 闫京璋 摄 

  育英学校是一所全寄宿制的部队干部子弟学校,设有幼儿部和小学部。负责筹建的李佩卿一行6人全部来自部队和荣臻小学。他们带着300元边币的学校开办费,一枚晋察冀野战军干部子弟学校的公章,奉命来到县城西五里的李家庄。70多年前大乱初定的北方农村,条件难以想象地艰苦,大家白手起家,因陋就简,修井补墙,经过军民共同努力,1948年4月,学校正式开学,首任校长是曹正之,8月,根据上级安排,罗瑞卿夫人郝志平担任学校校长。

  关于育英学校建校初期的情况,我手头有一份文字资料的复印件,是1957年育英学校向上级领导汇报学校在李家庄时期的情况概述,其中有这样的记载:“……(育英学校)也缺乏像样的教学设备……没有课桌就支木板,没有课凳,就用土坯垒讲台……”这份现在保存在太原市档案馆的珍贵的历史资料用蓝墨水书写,因为年代久远,也可能是保存条件不好,字迹漫漶不清,经过仔细辨认,我们得以了解建校初期的真实情况,也让我们对当时的艰苦条件有了一些直观印象。虽然时隔60多年,我们仍可以从简单平静的叙述中,感受到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人坚韧不拔的毅力。

  当时虽已解放,仍常有国民党的军队前来袭扰,为了学校和孩子们的安全,学校经常搬迁转移。1957年的汇报中有这样的记载:“原住乡间民房,时常搬迁……”1948年10月,国民党傅作义部军队从华北重镇保定出发,前来李家庄偷袭,此时学校已改名为华北野战军第二兵团育英学校,得到消息后,领导集体决定连夜往衡水方向转移,师生们坐着马车,带着干粮和食品,一路向东。途中,遭到敌机的俯冲扫射,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空旷野外,无处躲避,一个叫淑珍的孩子不幸中弹夭亡。这个可爱的孩子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还没有绽放就凋谢了,连姓氏都无从查考。10多天后,我军把来犯之敌击退,学校又返回李家庄。

   

罗瑞卿故居纪念馆 程丙军 摄 

  1949年4月,太原解放,5月,育英学校迁往太原,结束了这所革命小学在李家庄的历史使命。这一年多的时间,相比育英学校的历史,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但这一年多不平凡的历史,却是育英学校这部华彩乐章最重要的序曲和前奏,育英学校所崇尚的精神图腾在这里形成,成为一代代育英学子最高的思想追求。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在1948年4月到1949年5月,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李家庄像一座坚固的革命堡垒,庇护着育英学校中的革命后代,在这里,育英学校的师生们和善良纯朴的李家庄人形成亲如一家的鱼水关系。

  1998年,藉着育英学校举办50周年校庆的契机,育英学校和李家庄重新建立了联系。那年春天的来访过后不久,李家庄村收到了育英学校发来的邀请函。时住李家庄村党支部书记王春江、村民代表李贵法和李兵吉赶赴太原出席了盛大的校庆典礼,王春江代表育英学校前身所在地的全体村民在庆典上发言祝贺。

  2019年夏天,李家庄村新一任党支部书记李福强率团去太原育英中学进行参访和文化交流,受到了学校的热情接待,拟议筹建“晋察冀野战军育英学校纪念馆”,因得到学校领导和众多育英校友的支持而信心倍增。

   

杨成武故居纪念馆 张士强 摄 

  2020年冬,育英学校纪念馆竣工。不久,这座位于旧大街中心、寄托着李家庄人真挚而朴素的革命情感的老房子接待了来自北京、太原和石家庄的育英学校的校友们。曾在李家庄育英学校就读的杜绍增、张文泽二位已是耄耋之年,他们听说母校的纪念馆即将开馆,不顾天寒地冻、年高体弱,坚持来李家庄看看当年自己曾经生活学习过的地方。70多年没有回来过的老人们像回到阔别许久的家乡和母亲怀抱,看着这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他们百感交集,心情十分激动,眼含着热泪,用颤抖的声音向大家讲述当年在李家庄生活学习的情景。我曾与育英校友胡俊英讨论什么是新时代的育英精神。她严肃认真地说,“在新的时代,育英精神就应该是传承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和革命传统,不忘初心,把这段红色记忆赋予新的内涵,将这段红色基因注入到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心灵深处,让我们的后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是啊,正是这种强大的的精神力量,支撑着我们的党百年来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编辑:于欣悦)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