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视野>人文地理

踏遍九连山未远

时间:2021年11月26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刘景明
0
  九连山连山,可览无数山。
  辛丑年初夏时节,我从“百丈龙潭之南”登临九连山探幽。“黄牛石”为它的最高峰,海拔1430米,顶端埋设“三角点”测绘觇标,时光把它塑造成了一种崇高的雕像。有关它的传说,连同“龙头雪浪、龟尾晴岚、金钩牧笛、玉石仙岩、东山晓钟、西山晚月、桃川夕照、雁塔朝烟”的幻景,似一幅幅被深藏的古老神秘画卷舒展,久远、厚重、深邃、庄严。这块形似黄牛“头朝江西、尾向广东”的巨石,民间流传它“食了江西草,肥了广东禾”,其实属于一番善意的表达,有诗为证:“天地造化一神牛,护佑赣粤几千秋。寒风漱漱无毛起,微雨霏霏有汗流。百草垂青难启口,千鞭任打不回头。从来不用绳牵鼻,天地为栏永不收。”
  一条横跨九连山的“三省通衢”驿道,鹅卵石铺就,随山势延伸,留下了多少客家先民悲欢离合的印迹。据《龙南县志》记载,自明朝以来,一支支中原先民为避祸乱,举族南迁进九连山开辟家园。杨村赖氏族谱所录,九连山世居30多姓客家人,他们传承了中原的风情习俗,刀耕火种,用动听的歌喉、婉转的韵律,唱出“过山溜”的快活,一山一山地“溜”过去,又ー山山地“溜”回来。他们头脑活络,对外通商,运输木材到杭州、南京、苏州以及广东沿海一带,攒回累累资本,筑起栋栋围屋。如今,龙南现存376座围屋,关西新围、燕翼围、乌石围便是其中杰出的围屋代表,被誉为“东方的古罗马城堡”和“建筑教科书”。
  黄牛石上环眺诸山,远近高低皆胜寒,譬如,五公山一山折为五,壁立千仞,岭岫葱蒨,形如五马奔腾、雁阵排空;下窖山、葛溪山、筋竹山、松林岩,田亩起伏,层林叠翠,四山一窍含云天;银山、岚岭嶂、仙女石如云岚涌起,旧传有仙女自天而降,率性蹁跹于山石上;龙图尖、大岳山、樟山、旗山势如展旗,烟云草树,朝晖夕映,俱雄秀之观。角子嵊峰顶岐嶷如角,帽山与旗山对峙,佳木阴森,其形卓立,端耸如帽,旧时一神坛隐其间;猿山山崭削、壑谽谺,远古时有猿穴其上,回若尘外……
  迂回九连,恐龙时代的粗齿桫椤和“活化石”银杏成片生长,中生代孑遗的南方红豆杉和竹柏罕见成群,观光木、白克木蓬勃而起,浓淡深浅,层次折叠,恣意浓墨。重楼、含笑花、岭南杜鹃等植物或伏地而生,或从溪边倏地冒出,或从石缝里突兀钻出,烈火一样迎风招展。各种野果结满树枝,各种藤条缠绕树干,组合成一个四季飘香的花果大千世界。透过红外相机监控拍摄的“梅花落地”区域,华丽高贵的“蝶中皇后”金斑喙凤蝶花间起舞,世上珍稀的“神秘夜行者”海南虎斑鳽、斑头大翠鸟密林间觅食,水鹿、苏门羚草地里栖息……着实为一个“生物资源基因库”。
  山因水而活,水因山而媚,九连山以“赣江源头”的灵气润泽黎民生灵。南天门山沟一潭潭充沛的清流,形成含蓄内敛的“一线泉、美女瀑”,光照泉涌、氤氲蒸腾;寒凝溪流、冰晶飘忽。“响水窿”岩气化雾,溪水与石壁碰撞,发出如乐曲般旋音。“滚水窿”飞流直下,水花翻滚如开水状,水声轰鸣不息,跟静谧的山林嬉戏。朝阳山接九连,山北一峰为石寨,悬崖间一桥横空,上有兰若俯瞰左右两岩,右岩石罅流泉叫灵泉,飞泉泻至山麓,溪深蓄翠,犹温泉可浴。冬桃山古时多桃树,桃子却冬熟,朱颗斑烂,山下因一泓溪流是名桃水,碧水波光粼粼,闪烁潋滟,奔趋虎头陂,抵达犁头嘴,与渥水会合。如此,九连山溪流被专家称为“地球上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小的水系”,想必这个结论非故作夸张之辞。
  可不,一首《九连山之歌》“巍巍那个九连,九十九座山峰哟,你是南国绿色的家园……”唱出了它的大气,抑或希冀。
  虾公塘半山腰,一处如长城般的垣壁遗址,佐证了王阳明与九连山结下的不解之缘。
  明代正德中后期,江西南部以及与福建、广东交界处爆发“匪乱” ,史称“三浰之乱”,时任南赣巡抚的军事奇才王阳明奉旨率军南下,调兵遣将来到九连山深处,两个月内一举肃清了三浰“匪寇”。正是这次平乱之行,让这位先哲走进了龙南大地,太平桥、南武当山、玉石仙岩、栗园围……都留下了王阳明诸多教化之功的遗迹,被后人称为阳明“立心之地”。
  王阳明从九连山行至杨村,为祈天下太平,把杨村河命名为太平江,并建一座风雨廊桥,名为太平桥。太平桥造型独特,屋桥结合,飞檐上翘,三墩三孔六拱重叠组合,横跨于水流湍急的太平江上。乙亥年仲夏,九连山一带特大洪水肆虐,桥体依然傲立以对。距太平桥不远的学士桥,当年通往饭罗洞河,行人只能沿溪而行,若遇洪水则阻断路径,于是族人效仿王阳明的做法,在此处砌筑拱形大桥石。细观两河相夹似两腿,一桥横架似官帽,像一位平腿而坐的官人,乡民合计叫它学士桥,精雕一块“学士桥功德碑”竖于桥头,尽管此地未出显赫人物,但当时在建筑学上却有这一大创举。
  程岭为沿海地区通往内地的古道隘口,王阳明为驻扎兵营扼守,建造了一座“镇南关”,于是关隘两边乡村都有了寓意的地名——关西、关东。他见南武当山石峰拔地而起,如剑如戟,绵延数里,蔚为壮观,在丹霞石峰顶挥笔写下“武力不如法力,力修力行力作善;当仁何必让仁,仁心仁德仁为宗”的嵌字联。“东有武当、西有朝阳”是明清时期太平堡盛传的口碑,“朝阳庵”因了王阳明的魅力而一度香火旺盛。放眼庵后,古树翠竹随风起舞,弧形山石高耸成障,林间屋舍和梯田相得益彰。
  “万石结丛林,萦回鸟道深。山高云漠漠,洞古昼阴阴。壁拥虬龙篆,崖悬钟鼓音。不须愁日暮,胜景且追寻。”这首宋代龙图阁学士钟伷写在玉石仙岩的诗,道出了玉石仙岩的雄伟险峻、神奇造化。王阳明于此静心思考地方治理方略,他深居玉虚洞,想到征战的辛苦、官场的黑暗、百姓的艰难、命运的多舛、生命的短暂与大自然的永恒,他五味杂陈,夙夜难眠,写下了五首格律诗,亲撰《平浰碑》镌于石壁上,并称玉虚洞为“阳明小洞天”。他留下《回军九连山道中短述》千古佳作。他发出了“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慨叹。他提出“致良知”,倡导“知行合一”,形成“心学”理念。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众多王阳明追随者先后赋诗著文并刻于四处。明隆庆五年(1571年),龙南重修学宫,建造王文成公祠,崇学重教、习文知礼之风如日中天,开枝散叶。
  九连山那座青砖构建的防火瞭望台,曾经为防空哨所,厚实的墙面,斑驳的门槛,仿佛串起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述说一个个波澜壮阔的红色历程。
  中央红军长征以后,留守红军分散赣粤边打游击,赣南特委、东江游击纵队第三支队常年活动在九连山区域,驻老民堂、南华庵铲除匪徒,袭击了蕉陂、蔡屋、夹湖乡公所的国民党军,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抗战时期,东坑、九连山抗敌后援会进入半坑、扶梨坑、罾岗围,积极征募救济物资,广泛发动青年从军抗日,三南游击支队集结大余县池江,编入新四军开赴前线;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区纵队追歼了一股盘踞九连山的国民党残部,冲锋陷阵解放龙南全境。军民患难与共、生死相依,九连山抚慰着烈士们的赤胆忠魂,英雄浩气长存于世。东江纵队创始人、司令员曾生同志曾题词: “东江纵队刚烈汉,英雄鏖战大亚湾,青山处处埋忠骨,换来今日好河山,必须继承先烈志,革命精神代代传。”
  血与火锤炼过的九连山,承前启后,天随人愿,“战地黄花分外香”。上世纪50年代后期,200多平方公里的九连山,创办与井冈山、大茅山、大吉山、岿美山相提并论的国有垦殖场,一批批下放干部、转业军官、筑路工人、知识青年,汇聚成浩浩荡荡的垦荒大军,修路架桥通水电,建大型农林牧渔场,设科研基地,办共大九连山分校……他们筚路蓝缕,战天斗地,造林抚育,巡山管护,一次次的“风凰涅槃”,开拓出一方林业资源样板地。
  人们常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形容山川面貌、人际世故的变化,九连山历经一代又一代的艰辛磨砺,“林茂则国兴”,数万亩原生态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保存完好,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实至名归,被称为北回归线上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作为“中国中亚热带与南亚热带过渡区森林生态系统最丰富的地区”也顺理成章。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这些年,都市人崇尚返璞归真,纷纷走进偏远乡村,追求原生态的恬静生活,龙南市审时度势,博采众长,立足“客家文化旅游区”龙头定位,做好文旅融合文章,打造粤港澳地区休闲、养生、度假“后花园”,重点提升九连山“最美森林”底色品质,赋予它世外桃源的全新内涵。人们心驰神往九连山,接蹱而至攀登探险,观云海看日出,体验“森林氧吧”,享受“原始仙境”,不亦乐乎。九连山镇林垦广场彰显“山水林田湖草”主题风采,“时光邃道”博物馆展示自然资源的前世今生,如一部精选版的南方客家人文影像志。走进书屋,坐一张竹椅,翻一翻经典读物,“携来百侣曾游”;步入茶室,听一段采茶调,喝一喝鲜嫩绿茶,天然馥郁自然弥漫。夜宿围楼客栈,枕着天籁入梦,了悟“千举万变,其道一也”本源。
  走读九连山,脚步踏实向前,目光专注望远,所有美好的遇见和相逢都囊括其中。
(编辑:刘禹森)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