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视野>人文地理

在大运河的船头思接千古

时间:2021年01月25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刘庆邦
0

  一个人,一辈子能走多少路,过多少桥,乘多少车,坐多少船,自己不会料得到。这跟一个人不能预料自己能活多大岁数的道理是一样的,因为人生充满了未知和不确定性。万万没有想到,在2020年8月19日,我竟有幸登上大运河的游船,在向往已久的大运河上游了一回。我们早上从济宁的码头登船,顺河南下,行了将近3个小时,行程100多公里,中午时分到了位于微山湖中央的南阳古镇。一路上,我一次又一次伫立船头,迎万里长风,观两岸风景;听水波新韵,发思古之情,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值得一记。

  最早,我是从祖父口中听到关于大运河的传说。我祖父是一位爱听说书的人,也是一位爱讲故事的人。听祖父说,大运河是隋朝的隋炀帝杨广下令开凿的。隋炀帝是一位昏庸残暴、荒淫无耻的皇帝,他主张开一条运河的目的,是为了方便到江南富庶之地掠夺财富,或到扬州、苏州、杭州等地作花天酒地的游乐。在开凿大运河期间,隋朝统治者仅在河南就征集了上百万民工。不少民工一去不返,不是累死在河工工地上,就是病死在工地上。这跟我母亲讲的秦始皇修长城和孟姜女哭长城的意思差不多,大运河最初留给我的认识是一条血泪之河、苦难之河。后来随着阅历的增加和对一些历史知识的了解,我才知道,隋炀帝与大运河的故事,不像我祖父所讲的那么回事。有历史研究表明,我国历史上之所以多次出现南北割据的局面,而很少出现过东西分立的情况,一个主要原因,是东西有长江、黄河、淮河等几条江河的贯通,南北则有几条江河的阻隔。隋炀帝修建的大运河,等于给几条横贯东西的江河从中间打了一个十字,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有一条长河南北贯通。运河的开通,打通了南北交通的命脉,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有开创性的重要意义,对国家的统一也功不可没。从这些意义上说,隋炀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开凿大运河不但不是他的罪过,而是他彪炳史册的历史功绩。

  大运河的故事听得多了,我产生了一个愿望,能坐船到大运河上游一游才好。我曾在北京通州、山东德州、河北沧州等地看过运河,但从没有实现坐船游运河的愿望。上述有的河段,河床变得很窄,河水变得很浅,河水已不再流动,几乎成了死水。在这样已失去水运功能的河段,哪里还有什么机会在河上坐船呢!到了济宁,我才有机会坐船作运河之游,而且要游向远方,一游就是好几个钟头,这怎能不让人大喜过望!一上船,我在客舱里的沙发卡座上坐不住,就迫不及待地到船头的三角甲板上站着去了。天空中有一些薄云,阳光不能直射到甲板上,天气一点儿都不热。船行带风,风吹扬着我的头发,鼓动着我的衣襟,风里洋溢着清凉的水意。其实船开得并不是很快,声响也不大,静静的,给人以船在水面滑行的感觉。河水微微有些发蓝,河面上有浮萍的叶片和细碎的绿藻漂过。紫燕在水面掠来掠去,不时点一下水,点出一圈圈涟漪。在岸边飞行的还有白鹭,白鹭飞行时伸着长腿,边飞边发出歌吟般的鸣叫。河水丰盈,河面宽阔,岸边升腾的有一些雾气。河两岸是不断移动的风景,有树林、庄稼、湿地,还有河汊子。河水淹到了柳树的半腰,我听见有蝉在树上鸣叫。岸边的浅水处,有穿红衣服的女子,用竹竿撑着小木船,像是在采摘菱角。有男子坐在岸边大面积的遮阳伞下,专注地在河里钓鱼。男子光着膀子,脖子上搭着一条白毛巾。有一条机船从对面开过来了,船上坐的有男人,也有女人。我还没看清船上装载的什么货物,船就开了过去。

  往事越千年,望着不断流向远方的逝水,我不知不觉间有些走神。我仿佛看见,成千上万的民工,以人海战术,正在工地上挖河。他们穿着破旧的衣服,喘着粗气,全靠锨刨、背驮、肩挑,像成群结队的蚂蚁一样,一点一点从低处往高处搬土。不少人累得倒在泥水里,他们爬起来,撩起衣襟擦去汗水和泪水,再接着往上搬土。2000多年过去,那些民工早就化为泥土,但他们所建的运河还存在着,流淌着,而且继续发挥着航运作用。只要运河在,人民永远与运河同在。回过神来再看,大运河已没有了人工痕迹,似乎早就变成了一条自然的河流。时间改变一切,任何人工的东西,最终是不是都会被自然所代替呢?

  我必须承认,在去济宁之前,我对大运河的了解是粗浅的、笼统的,只知道有大运河,不知道大运河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浙东运河、隋唐大运河和京杭大运河之说,更不知道济宁在整个运河链条中所处的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现实地位和文化地位。简明扼要来说,大运河南北绵延3000多公里,流经8个省、直辖市和40多个市、区、县,而被称为“运河之都”的城市只有一个,那就是济宁市。一个“都”字震乾坤,为什么济宁被称为“运河之都”呢?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管河治河的最高权力机关运河衙门总督府长期设在济宁;二是运河济宁段既是整条运河的水源供给地,又是运河的制高点,被说成“运河之脊” 。说得具体一点,河里有水,才能载船,如果没有水,运河只能是一条干河,什么“运”都说不上。运河的水不是来自黄河,也不是来自长江,而是来自济宁的大汶河和小汶河。这两条汶河的水通过设在南旺镇的分水闸,一部分流向北方,另一部分流向南方,才保证了运河的水川流不息和货运畅通。南来北往的船只须在济宁过闸,就难免在济宁停留,这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济宁货物聚积、商贾云集的繁荣局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济宁作为孔孟之乡和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不仅通过运河输出了粮食、煤炭、绸缎、茶叶、美酒等物质性的东西,还辐射性地输出了儒家文化。

  船继续南行,河面越来越宽阔。有一段,河面大约有二三里宽,河里停泊着很大的货船,因货船上装载的是集装箱,我看不见船上装载的是什么货物。有一艘运行的货船从对面开过来,我看见一壮年男子正坐在船舷边悠闲地抽烟。我友好地对男子招招手,那男子也对我招招手。河中间有一个小岛,岛上建有小房子,房前活动着几只白鹅。当我看到丛生的芦苇、香蒲和大片的荷花时,我知道微山湖就要到了。

  据历史文献记载,在康乾盛世时,康熙乾隆两位皇帝曾分别6次下江南,大都是在运河乘船。他们乘坐的船当然是豪华的龙船,不难想象,当年大运河上船队浩荡,船上旌旗飘扬,那是一番多么壮观的景象!然而,他们反复下江南,并不仅是为了展示他们的威仪,更不单纯是为了游玩,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巡视河务,加强漕运。康熙曾3次御驾济宁,乾隆每次都在运河的供水枢纽济宁视查,就是有力的证明。多少年过去,水已不是过去的水,船已不是过去的船,岸已不是过去的岸,但这条历史的长河还在续写着新的历史。

  我们下船的地方,是被称为“运河第一古镇”的南阳镇。南阳镇位于微山湖北端的湖中,古老的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镇上顺河成街,桥街相连,以船代步,渔舟唱晚,显示出“江北水乡”的神韵。南阳古镇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康熙、乾隆皇帝曾多次在镇上驻跸,镇上留有皇粮店、清代钱庄、雕花戏台、皇帝下榻处等30多处古迹, 2014年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

  大运河和长城一样,是中国人民所创造的人工奇迹,是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是世界运河中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的运河。被誉为“活着的、流动的人类遗产” ,堪称中华文明的瑰宝,流淌在华夏大地上的史诗。不必讳言,随着铁路、公路和海运的不断发展和发达,运河作为我国内陆的水运航道之一,已退居交通运输的次要位置。但是,如同长城失去了它的防御性物质功能却仍要大力弘扬长城文化一样,济宁市成立了运河文化研究会,正在大力保护、传承、利用和弘扬运河文化,因为运河文化彰显的是中华文明特质,体现的是中国人民的开拓进取、坚韧顽强、不屈不挠的创造精神。

(编辑:张宝瑞)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