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视野>人文地理

大江之南的越地文明

时间:2019年11月01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亚萌 张瀚允
0

大江之南的越地文明 

——记“穿越——浙江历史文化展” 

 

高丽青瓷嵌人物竞技图罐盖 十四世纪上半叶

  “越”,浙江古称,位处大江之南,山林灵秀,江河澄澈。浙江历史以良渚文化为开端,在悠悠《越人歌》中孕育了千万年的文明。近日,由北京市文物局、浙江省文物局主办,首都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承办的“穿越——浙江历史文化展”在首都博物馆展出,展品时间从史前跨越至明清,带领观众走进越地,了解越人。本次展览借展文物376件/组,若以每一件展品为单位估算,总数量近450件,仅一级文物数量已达百余件。从文物的历史分布和所在地区、珍贵程度来看,这是第一次在首都舞台全景呈现浙江地区的文物文化资源的展览。展览将持续至2020年2月16日。

  展览以浙江历史发展脉络为一条主线,共设“文明序曲”“古越春秋”“空山新雨”“东南乐土”“南渡临安”“面向大海”六个单元,突出四个文化高峰,包括史前时期以良渚文化“五千年文明圣地”为主体所形成的史前时期第一个高峰;以古越国绍兴会稽为代表的第二个高峰;隋唐开凿大运河贯通南北为江南地区的发展埋下伏笔,政治安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吴越国形成的第三个高峰;南宋皇都临安为代表的第四个高峰。

  展厅中造型独特、憨态可掬的人首陶瓶吸引了众多目光。策展人俞嘉馨介绍,人的造型在早期器物中非常少见,更多的是具有使用功能的玉器或工具。有专家认为,这种着重塑造头部、执意刻画五官的方式,是原始社会崇拜对象由人格化向人形化转变的产物,也是由自然崇拜向祖先崇拜的过度。“文明序曲”单元展出的虽然多是史前时期简单原始的陶器、木器,却也不乏腰沿釜、陶灶、红衣陶豆、猪纹陶钵等教科书级别的文物。

  被称为“小八音盒”的伎乐铜屋以反复多次铸造工艺精雕细琢了一个六人在吟唱演奏的小乐班,打击乐器配儿句鑃等青铜器上出现了越地独有的鸟虫篆文字,自“古越春秋”单元伊始,观众所见到的越地文化已经不像想象中那么原始。在向中原文化靠拢的同时,几何印纹硬陶、原始青瓷、青铜冶铸工艺等诸多手工艺勃兴,缔造了此时的古越文明。而后北人又通过移民对南方产生了新影响,如“空山新雨”单元展出的越窑青釉胡人俑,头戴胡人风格尖顶帽,身着斜襟交领宽袖大袍,右手持环首刀,左手持盾,五官有胡人特征,但穿着的衣服却是典型的汉人服饰,显示了这一时期南北文化与民族的融合。

  第四单元则以越窑秘色瓷、金银器等众多展品,展现了在唐末五代政权更迭、战火连绵背景下繁荣稳定,成为真正“东南乐土”的吴越国。此时受佛教的影响,北方建有许多大型石窟寺、石造像,但在浙江地区更多的是精巧而蕴含生活禅韵的小型佛造像。此单元展品中以宁波天封塔地宫出土的鎏金铜立佛为最佳。宁波天封塔地宫始建于唐、重建于南宋,但专家鉴定此尊立像来自于统一新罗时期,其出现在宁波应与佛教交流、明州港兴起有关。

 

鎏金铜立佛 南宋

  “南渡临安”和“面向大海”单元讲述了唐末“安史之乱”后至宋伊始,全国经济中心南移,海上丝绸之路渐兴的繁荣场景。中国商人开始活跃在亚洲的各条航线上,明州等沿海港口城市一跃成为海上对外往来的要津。龙泉窑青釉执壶、龙泉窑青釉刻划牡丹纹瓶、青花莲子纹豆、高丽青瓷嵌人物竞技图罐盖等众多瓷器体现了这一时期国内外对瓷器的大量需求与畅销程度。

  本次展览展品来自浙江20个省市县级的文博单位,除了浙江省博物馆出借了大量精品文物外,很多展品首次走出当地展馆来到北京。“今天的浙江给人以天府之国、鱼米之乡的印象,浙江的山、水同六七千年以前相比是没有太多变化的,我们希望观众走出展厅再去到浙江,会感受到更多文化上的厚度。”俞嘉馨说。

(编辑:马征)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