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视野>人文地理

走进吴江,倾听运河文化

时间:2019年02月18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世瑾
0

白云依恋的地方(摄于盛泽镇) 沈小燕

  悠悠涌动的河水流淌千年,滋养着沿岸的一草一木、户户人家,南来北往的船只,将劳动的成果送至远方。京杭大运河作为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是纵贯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京杭大运河苏州段流经苏州相城、高新、姑苏、吴中、吴江5区,总长度约80公里。其中,吴江段北起瓜泾口北岸,南至盛泽鸭子坝,流经松陵、八坼、平望、盛泽等镇,总长约43公里,占苏州运河的一半以上、江南运河的长度1/8。大运河吴江段两岸受运河水的滋养,孕育出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现今留存的多处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人们倾听运河文化、感受民俗风情的重要载体。

  桥,跨于河水之上,为两岸居民的交流沟通提供了便利。它们见证了运河商贸的繁华盛况,河岸居民文化习俗的形成,是大运河文化要素中不可忽视的一分子。平望镇的安德桥,1986年7月被列为吴江区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随京杭大运河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桥跨于大运河与頔塘交汇处,初建于唐朝大历年间,现存之桥为清同治年间重建,南宋杨万里曾作“乱港交穿市,高桥过得桅”的诗句,描绘彼时运河货运的繁盛场景。吴江同里古镇习俗中的“走三桥”是百姓为求子祈福所作的祈禳活动,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三座相距不足50米的古石桥是这一习俗活动中的“主角”;2011年同里“走三桥”习俗被列入第四批吴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位于盛泽镇的白龙桥,建于清康熙初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桥上镌刻的“风送万机声,莫道众擎犹易举;晴翻千尺浪,好从饮水更思源”等四副楹联,形象地描绘了盛泽纺织业兴盛的图景。

  据吴江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区大运办副主任陆晨介绍,经过前期调查摸底,大运河吴江段共有国家登记保护的物质文化遗产42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4处,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92处,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105处,另有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205处。此外,有非物质文化遗产69处。

  近年来,围绕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三大任务,吴江区多方位发力、创新实践。为创新文物保护方式,吴江区努力建立起点、线、面结合的文物保护网络,以每个点为单位,由大运河文化带志愿者进行保护。各区镇建立日常巡查制度,吴江区大运办具体协调全区文物保护,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做好智慧文物监测。吴江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文物科科长邱芳芳说,吴江全区开展智慧文物项目,目前七都镇区已经试点成功。七都镇文体站利用信息本地化、管理智能化的多功能综合服务应用平台对全镇26家古桥、古宅进行了布控,可以通过电脑、手机平台实时察看文物的现状,及时做好保护工作。

  同时,以吴江运河文化为中心,吴江区大运办及相关区镇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活动,在塑造吴江大运河文化形象上发力。吴江区大运办与区摄协启动了“运河之美”摄影大赛,广泛征集表现运河风光的摄影作品。平望镇举办了中国国典书画院艺术家走进运河古镇采风、首届中国(平望)运河青年文创挑战赛、“走近运河”图文展等主题活动。太湖新城在辖区小学内举办了以“大运河”为主题的农民画创作课程,并邀请了吴江农民画项目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周鑫华前来指导。

  为将大运河吴江段打造成为“风景秀丽的生态带、底蕴深厚的文化带、韵味浓郁的旅游带、质效并举的经济带”,吴江人不断探索前行。

(编辑:刘青)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