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视野>人文地理

山与城·面孔|这群年轻人,已经在重庆说了超过297场相声

时间:2018年08月29日 来源:重庆发布 作者:
0

  最近东方卫视的《相声有新人》颇受欢迎,郭德纲、张国立带着相声又一次出现在电视观众面前。

  其实在重庆,也有一群年轻人为相声坚守着,他们有个名称——逗乐坊。

  “这里是重庆,这里是山城,这里有群年轻人,他们说相声……”伴随着欢快又朗朗上口的旋律,每周一聚的逗乐坊相声表演拉开帷幕。木质的长桌上,摆有小杯的盖碗茶;太师椅上放着红黄色彩的传统绣垫。18日的“七夕专场”,观众结伴而来,用笑放松自己。

  相声,起源于华北地区,并不是地道的重庆产品。抗战期间传入重庆,上世纪80年代进入黄金时期,后来进入平淡期,一度萧条。

  2011年,重庆首个青年相声团体逗乐坊成立。这个团体,7年时间已经说了超过297个周末的相声。听一场他们的相声,已经成了好多重庆年轻人周末的放松方式。

  加上工作人员,他们团队不到20人,其中有地道的重庆人,有从外地落户重庆的“新重庆人”,他们把相声说出了重庆山城的麻辣味,幽默风趣,又接地气。

  这就是逗乐坊的公式:重庆逗乐坊相声=传统的艺术+时尚的内容+麻辣的味道

  宋好:寻找相声里的重庆味

  

  宋好是辽宁人,大学毕业来到重庆,师从重庆相声名家仇小豹先生。他是逗乐坊负责人,有人冲着他的表演来看,还有家长四处打听想要带着孩子来跟他学习。

  虽然现在听相声的观众多了起来,但宋好也曾经历过没几个人爱听,也没人想学的时候。逗乐坊最早在南坪一个小剧场演出,几十个观众里还包括特地来捧场的亲戚朋友。

  但他们还是扛下来了,作品能把观众逗笑是他们坚持的理由。随着演出搬到位于沙坪坝区文化馆的巴渝书场后,“循声而来”的观众也多了起来。宋好收了四个徒弟,其中一个硕士,还有一个马上要念博士,“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关注相声了,80后90后,还有大学生,这种语言的艺术要传承。”这是宋好最直观的感受。

  宋好和逗乐坊的成员们也一直在琢磨,怎么让相声更接重庆的地气,如何吸引年轻人。他们现在的创作、演出作品,都更有重庆的特色——重庆的文化、重庆的语言。比如2015年首演的《老朋友》就是逗乐坊经过考察后,写的关于抗战时期,巴南和平村日军战俘营的故事,旨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此外,还有《重庆欢迎您》《人在地铁》《名著与方言》等作品。现在的表演三分之一是传统作品,三分之一是改编作品,三分之一是原创作品。

  刘延超:一个观众的时候也挺过来了

  

  刘延超(左一)

  刘延超有个绰号叫“萌少”,说到这个称呼小伙子有点脸红。2011年在逗乐坊表演的时候,他还是大学生,如今已经演出超过250场了。回忆起刚进入逗乐坊的时候,刘延超说:“那时的重庆人,对相声表演是陌生的,作为相声演员,演起来也别扭。”

  刘延超12岁就开始说相声了,他和逗乐坊一起经历了起伏,从曾经只有一个观众,到现在有时演出需要加座。本着心底的执着,他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丢掉相声。

  他印象最深的一幕是去年封箱表演的时候,整个剧场坐满了人,甚至连走廊都站满了人。在表演结束后,大家迟迟不肯离去,刘延超又为观众献上了一首歌——《曾经的你》。现场的观众都拿出手机,打开闪光灯,伴随节奏一起晃动……

  刘延超说:“看着越来越多观众的到来,看着自己多年耕耘得到回报,感动之余,也很感恩。”

  李尚林:重庆人的相声照样说得溜

  

李尚林(右一)

  李尚林是重庆巫溪人,以前说话总是带着浓浓的巫溪口音,不过这并不阻碍他喜欢相声。

  他喜欢在表演中加入重庆的言子儿,让表演更接地气。在当天的表演上,他就把重庆人爱用的“二娃儿”“三妹儿”放在了文学作品的人物身上,南北方语言差异化的融合,令观众捧腹。

  他的腔调里,已经听不出“椒盐”的味道,为了学好普通话,把相声说活起来,李尚林天天说,天天练。学相声要学说贯口,最先学的就是《报菜名》。他跟着相声的录音听,找北方人交流,找师兄弟纠正发音,甚至和身为重庆人的妻子,都保持有普通话交流的习惯。

  李尚林的工作,最早和相声没什么关系,大学学习的是化学师范专业,毕业后的他从事过房地产销售、化学老师,还经营过自己的公司,收入也还可观。但是他最终还是选择了相声,用他的话说,“不说相声,我就是不快乐。”

  刘瑾瑜:小朋友不止是票友 也在学相声

刘瑾瑜(左一)

  如今,逗乐坊除了演出,也对相声爱好者们做一些培训。

  刘瑾瑜今年10岁,他站在台上手势、语调有板有眼。在妈妈眼里,他是一个调皮,有些好动的孩子。但是学相声刘瑾瑜却很踏实,每周六的相声补习课从不缺席。

  和刘瑾瑜一起学习的小朋友都说,宋老师要求严格。捧哏逗哏出场顺序不能乱,走出来的仪态要端正;手势要和说的内容符合,肢体动作的位置、高度要规范,眼神要和内容有呼应。刘瑾瑜的相声里有个生气甩头的动作,宋好硬是示范了十多遍。

  孩子们学得认真,宋好也有期待,他希望能把相声的文化和魅力传承下去:“无论他们将来是否从事这个专业,我希望在学习相声艺术的过程中,能在文学修养、语言口才、逻辑思维、自信力等诸多方面受益。”

(编辑:白安琪)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