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视野>人文地理

让北京城市副中心更文艺范儿!

时间:2018年06月13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蒲波
0

访北京市通州区文联主席樊淑玲

北京城市副中心计划恢复玉带河古道等历史文脉,图为玉带河大桥 张代久 摄

  在北京通州区潞城镇21个村和社区,舞蹈培训如火如荼——从周一到周日,从早上7点到晚上10点,总有热爱舞蹈的居民跳新秧歌、民族舞、中老年街舞、拉丁舞……作为基层文联,北京通州区文联充分调动艺术家、文艺爱好者的积极性,组织文艺志愿者培训当地舞蹈骨干。北京市通州区文联主席樊淑玲介绍说,从2013年12月通州区文联在北京市创建首个“乡村公益书画讲堂”以来,舞蹈、合唱、诗歌、五彩葫芦雕刻等多个领域的“运河风采·文联公益大讲堂”,让专业化的艺术培训浸入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

  通州始建于西汉末年,地处北京的东南。清人王维珍有诗《古塔凌云》云:“云光水色潞河秋,满径槐花感旧游。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认通州。”樊淑玲对这首诗有着别样的感情。2016年5月27日,对于通州区文联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一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明确提出要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以创造历史、追求艺术的精神进行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规划设计建设。“通州站在了历史转折的新起点上,通州区文联要思考在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全国文明城区的时代进程中,更好地发挥党和政府联系文学艺术界的桥梁纽带作用,成为深受广大协会会员、艺术家、文艺工作者、社区居民喜爱的文艺家之家。”樊淑玲说。

  惠民活动展现

  通州人文魅力

  “扬波之橹,多于东溟之鱼;驰风之樯,繁于南山之笋”,此景是对当年京杭大运河北端的名镇通州的写照。“水系”是通州的城市灵魂。近年来,通州坚持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致力于打造“北方水城”,形成亲水、近绿、怡人的生态环境。

  “为不断挖掘通州之美,展现通州之美,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通州,了解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文联积极发挥能动性,创新开展一系列品牌活动,来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樊淑玲说。

  “最美通州 文艺惠民”送文艺下基层系列活动于2017年5月18日在潞城镇启动,活动包括书画讲堂、舞蹈培训、摄影展示、优秀家风宣传引导、优秀文艺节目展演展示等。其中,“运河美——舞动新生活”舞蹈培训活动中,通州区文联文艺志愿者协会,深入19个村、社区,为21支舞蹈团队进行针对性舞蹈培训,服务500余人次。“最美通州 相约四季”摄影活动邀请摄影艺术家、新闻摄影师、通州摄影爱好者和首都市民一起来拍摄通州,摄影以通州的四季为基础,生动形象地展现通州绿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展示通州的文化底蕴、旖旎风光、清新环境、水城共融、城市文明与和谐宜居生活。“活动参与者在摄影采风活动中,可乘坐游船领略运河两岸秀美风光、花香鸟语、蓝绿交织;走进漕运码头,感受千年漕运文化;拍摄柳荫广场、观礼台,一览大运河碧波荡漾;参观韩美林艺术馆、宋庄小堡画家村与艺术小镇等,体验通州人文魅力。”樊淑玲说。

  打造运河文化品牌

  运河,是通州人的历史瑰宝。“运河文化蕴含在每一个通州人的文化基因中。”樊淑玲说,在经费非常艰难的情况下,通州区文联仍坚持文学杂志《运河》的办刊,至今共编辑出版96期。从2001年至2016年的15年间,通州区文联出版《运河文库》11辑110部文学著作,每辑150万字,共1650万字。“通过《运河》杂志和《运河文库》,通州区文联培育和发现文学新人近百人,打出了‘运河文化’品牌,提高了地区文化知名度”。

  2014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以此为主题,“情系大运河·庆祝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书法作品邀请展”“美丽通州 文化新城”文化周暨“水墨运河 梦幻通州”优秀书法绘画摄影展相继举办。在大运河申遗成功两年后,通州区文联联合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通州区委宣传部以及大运河沿线的徐州、淮安、扬州等多地宣传部,启动“美丽中国·千年运河 当代书画名家大运河写生系列活动”。“通州境内的大运河文化带的重要景点、老城风貌、风土人文等,对于文艺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取之不尽的源泉。时代的车轮在不断向前,每当用全新的眼光去注目通州、注目运河文化,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受。我们通州的文联人,更应该承续的是那种不畏风雨、勇往直前的运河精神。”樊淑玲说。

  宋庄,北漂艺术家的精神家园

  通州区宋庄镇,这里有全球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原创艺术大本营——宋庄艺术家群落。这些“漂在北京边缘”的艺术家,以出色的艺术原创力,让宋庄成为一个让全球藏家都要“看过来”的重要的艺术集聚区。

  “越来越多的宋庄艺术家被社会认可。宋庄优秀的人力、文化资源以及面临的时代发展困境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樊淑玲介绍道,从去年开始,通州区文联多次到宋庄艺术集聚区调研。“宋庄镇成立了艺术家党支部、新社会阶层联谊会,还被评为全国新社会组织示范基地,成为全国首批15个示范基地之一。在与一线艺术家的接触过程中,我们进一步了解到他们的北漂经历和圆梦北京的体会,开始尝试各种搭台推介,宣传推广宋庄艺术家。”

  除了搭台推介,通州区文联还将名家“请进来”,无偿为宋庄艺术家授课,解决宋庄艺术家艺术技法上的困惑。在走访座谈中,樊淑玲了解到画家冯藏予因砍柴受伤导致生活困难,便在繁忙的工作中抽空带队去慰问。“成为艺术家的暖心人,是我们克服困难、开展工作的动力源泉。”樊淑玲说。

  京津冀地缘相近、

  人缘相亲、文脉相连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4年来,通州区文联以文艺为载体,与天津、河北多地联合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交流活动,为繁荣三地文艺事业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樊淑玲认为,京津冀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脉相连,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

  连接“三地情”,通州区文联着手不少工作。2015年,通州区文联与大厂、三河三地文联共同举办“丹青墨韵浓——通州·大厂·三河‘三地情’书画创作交流”活动。活动中,来自三地的书画艺术家挥毫泼墨、妙绘丹青,以笔会友,相互交流,用书画作品展示了不同地区和文化的特点。2016年7月,通州区文联、区书协在河北香河县开平镇文化站成立通州区书法家协会金三角活动站,活动站的建立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书法爱好者,成员们开展了春节下乡送福送春联、学校教学、开设书法培训班等公益活动。同年,通州区文联与天津宝坻文联共同举办“丹青意韵——京津书法、美术、摄影通州、宝坻作品联展”。

  展望未来,樊淑玲自觉重任在肩。她说:“步入全新发展的通州昂扬向前,扬起时代的风帆,通州区文联更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奋进,为北京城市副中心文学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编辑:刘青)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