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视野>国学美学

笔墨精深处 丘壑意境开——赵规划山水画解读

时间:2022年07月01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陈祥明
0

溪山奏新韵 白云抱秋林(中国画) 赵规划

  在众多的山水画作品中,赵规划作品总能脱颖而出。赵规划的山水画总体上属于中国水墨写意山水范畴,给人以特别的视知觉:乍一看,笔线纷呈,水墨淋漓,点线交织参差错落,墨色杂糅浓淡浑融;再一看,在笔墨点线的聚散疏密、深浅浓淡之中,有丘壑隐现,有山水绰约,可谓“恍兮惚兮,其中有象”。仔细观照和品味其笔墨意象,会感到某种“有意味的形式”宛然呈现,会被某种难以描述的审美意象所吸引、所激发而感奋不已、遐思无尽,而这种感奋与遐思又似乎具有只可神会、不可言说之意味。

  譬如,他近年创造的《湖边小景》《峄山印象》《黄山烟云图》,虽然所书写的对象景观较为具体,但已脱略自然形态,所呈现的是自然形态与笔墨形态叠加混融的山水意象之美。《秋霜图》《一林黄叶冷秋霜》《独坐孤山静听秋》均已淡化、虚略了自然形态,强化、彰显了笔墨形态,表现山水秋天的不同意象,给人以或虚白空明、或红艳秾丽、或霜冷林幽、或孤寂沉静的秋季山水意象之美。《万类霜天竞自由》《瑞雪》《南山雪色》则几乎完全隐匿了冬天山水的自然形态,代之以笔墨纷呈的意象世界,引人心境或放飞霜天的寥廓自由,或流连瑞雪的蕴藉丰盈,或体验雪色的林泉韵致。

  赵规划近期的写意山水,“化景物为情思”“以笔墨写性情”是其重要特点。赵规划坚守“以书写画”的中国画传统,其山水画是“写意”而非“描绘”,是胸中丘壑意象的表达。其写意性集中表现为善于“化景为情思”,即把客观自然的山水景象转化为情致化、诗意化的山水意象和蕴含画家审美情思意趣的绘画图式与笔墨意象,是所感所悟、反复思考后的产物,正如他笔下的秋天山水意象绚烂多姿,情思浓郁,意境别出。 《秋到十月红似火》《秋深红似火》《秋阳》等一类暖调子作品,夕阳秋山深厚又通透,秋阳山村红火而静谧,形式化了的图式、笔墨、色彩,自然流露出一种成熟与丰盈的感奋,收获与期望的情绪。同样是表现秋天的山水意象,另一类冷调子作品如《一林黄叶冷秋霜》《独坐孤山静听秋》《秋色苍然图》等,则表现了秋冷叶黄、秋泉石寒、秋尽霜寒、幽静苍然的境象,笔墨形式间流露出一种冷秋的孤寂,残秋的苍凉与茫然。赵规划反复写金秋灿烂,深秋浓艳,晚秋孤寂,残秋苍然;写秋阳、秋山、秋林、秋村;写秋霜冷、秋石寒、秋山云抱、秋水有声等等,实则在写他的身心直觉和生命感悟,写他的审美情思意趣。“有意味的形式”使得他笔墨自然灵动、见情见心见性而耐人寻味。

  赵规划写意山水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虚实关系的独到处理。传统中国画艺术强调有实有虚,化实为虚,以虚拟实,虚实相生。清代笪重光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画境。”一般说来,写意山水的“虚实”包括两个基本的也是重要的层面,即画面构图的虚实和笔墨构成的虚实。画面构图与笔墨构成往往难解难分,画面构图之虚实主要是通过图式疏密来表现,而笔墨构成之虚实则是通过笔墨繁简来呈现。在具体创作中将两者相协调、统一相当不易,赵规划却做得很出色。

  赵规划的写意山水,若借用古人的分类法,大致可以分为“密体”和“疏体”两种。比较典型的“密体”有《霜降溪山图》《峄山印象》《深山藏古寺》等,比较典型的“疏体”有《春山横云图》《新安江畔》《霜日》等。密体与疏体的分类是相对的,不只是就画面山水意象之密疏进行考量,也会就其笔墨之繁简而言。赵规划写意山水的画面构成,非常重视疏密关系的处理,密中有疏,疏中有密,疏密相生而十分和谐;又“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奇趣横生。再仔细观其笔墨构成,繁简处理得非常精彩,繁中有简,寓简于繁,让人感到繁而不繁;又以简驭繁,以一当十,让人感到笔简意足。时而笔墨奔放肆恣,率性而为,点线纷呈,墨色四溢,似乱非乱,乱中见整;时而用笔运墨又很节制,着意而为,点线凝练,笔精墨妙,似涩还畅,耐得寻味。赵规划笔下的山水意象,已经摆脱和超越山水自然形质的羁绊,转化为情思意趣表达的笔墨符号,不但“意存笔先”,而且“意在笔中”,在画面图式上,哪里要置山石、树木、溪泉,哪里应有村庄、房屋,以及这些物象的大小、长短、高矮、粗细等,无不服从于画家情感意趣的抒发与表达,也往往服从于笔墨形态符号的开发与建构,而最终呈现出或浑茫幽深、或萧散悠然的山水境界,以及或沉静孤寂、或逍遥放浪的生命感。

  作为写意山水,笔墨不仅仅是笔墨,它还是画家阅历学养、个性品格、精神气质、审美情趣等的集中体现,是“诚于中而形于外”的。赵规划写意山水及其笔墨,是他过去五十年之生活体验、阅历学养、人格修炼、艺术探索的积淀结晶在创作过程中的自然流露。画家正是凭意蕴深厚的精妙笔墨,写出风格别具的山水境界。

(编辑:张金菊)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