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视野>国学美学

水乡洇笔墨,凝辉尽风华

时间:2022年04月25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冉丹
0
水乡洇笔墨,凝辉尽风华
——中国美术馆展出杨明义艺术与文献

江南晨雾(纸本水墨) 1982年 杨明义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4月18日至27日,由中国美术馆、苏州市委宣传部、昆山市政府共同主办的“能见大义——杨明义艺术与文献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此次,杨明义将江南的晓风残月、莺歌婉转一并化作对故乡、家国的深情与赤诚,沁润了四月芳菲的北京。

  展览共展出版画、水墨及手稿、书信等作品100余件,通过“艺旅水墨”“艺术人生”和“艺坛交游”三个篇章贯穿始终。杨明义还将珍藏多年的赵无极、王己千、沈从文各一件作品无偿捐赠给中国美术馆。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表示,杨明义以明快清新、极富江南情韵的风格为画坛所瞩目,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展览是杨明义多年的夙愿,展览不仅展示了艺术家不同时期的创作之路,还以多种形式的文献再现他与画坛名宿的交往:“这些都是一位艺术家完整人生旅途的有机组成部分,历史的遗珍、艺术的创造、同道的友谊,才玉成了他完美的人生诗篇”。

  “我幸运我生长在江南水乡——苏州。家乡的山水哺育了我,故土的父老乡亲鼓励支持我,东方水乡特有的风韵感染了我,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她那种独特的美好……”曾经以版画见长,杨明义却又独辟蹊径地开创了自己的水墨笔法,他说这是家乡的意蕴唤醒了他千回百转的柔情和亘古不变的乡情,在创作道路上如痴如醉。展览中,“艺旅水墨”篇章由“水乡清韵”“家在江南”“异域风光”“园林莲语”四个部分组成,勾勒出他鲜明的画风。不论是粉墙黛瓦下的流水潺潺,还是异域国度中的神秘情愫,在杨明义笔下,淡妆浓抹、虚实相生的画卷上沁透出一股灵动的静谧。

  北宋画家郭熙曾在画论《林泉高致》中以“可望、可行、可游、可居”论山水之妙品:“画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游、可居之为得。”杨明义正是从纯朴中书写画之神思,一桥一江一石一木都富有生命,不经意间为我们开启了画中游,正如他于1978年创作的代表作之一《水乡节日》,场面宏大、热闹喧嚣,但又见烟雨如织、燕语呢喃,将周庄的乡土风情和韵味全数展示于众。

江南处处是家乡(纸本水墨) 2009年 杨明义

  只有离开故乡才能获得故乡。1987年,怀揣世界梦想的杨明义作为一位艺术的追梦者远赴重洋,从而开始一段新的艺海生涯,同时也肩负起中国传统艺术发展传承的探索之路。此时,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之下,将乡魂融入水墨是杨明义创作道路上的坚守,对于江南水乡的眷恋成为他一生的创作使命。

  1999年,赴美留学数十载的杨明义带着具有世界性审美的艺术语言回到故土,现代潮流艺术与游子思乡情结不断激发着他深耕民族文化内涵的创作热情,而此时的苏州也已展现出属于新时代的朝气与豪迈,《今日苏州人间天堂》《桥之乡》《蔚蓝色的夜》等作品由此孕育而生。

  “绘画的目的不是再现,而是表现”,借形寄意、托景传神,从小于水乡写生的点点滴滴让故乡水雾氤氲、宁静淡雅的气质游走在每一件作品之上,让魂牵梦萦、荡气回肠的乡愁荡开在画卷之中。

  展览中,“艺术交游”与“艺术人生”篇章悉数展示了杨明义在艺术创作道路上的珍贵情缘,其中包含杨明义从上世纪60年代起与众多当代艺术家交往时留下的画像、书信等文献资料。画里画外,字里行间,有黄永玉、陈逸飞等人于不同年代创作的杨明义肖像,叶浅予先生于1978年为杨明义画室提名的“近日楼”,更有本次向中国美术馆捐赠,来自赵无极、王己千、沈从文赠送杨明义的珍贵墨宝……饱含温情的交游记录道尽了同道的情义,恩师、益友的鞭策与共鸣成为纸笔间一生的回味。

(编辑:贾岩)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