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视野>国学美学

正书,在展厅之外的意义

时间:2020年11月16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金肽频
0

  中国书法“正书”的演变与发展,以及历史中的身份辨识与文化定位,是个复杂而又有哲学性的过程。及至今天,正书的发展也格外引人关注。中国书协有意识、有组织地举办了四届正体书法作品展,目前正在组织第五届正体书法作品展,这无疑有利于当代正书的身份识别与时代定位,使正书的发展继续走在正轨上。

  正书之“正”的历史意义

  何谓“正书”?古人关于正书的描述有过诸多典籍记载。王羲之在《笔势论》中述曰: “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 ”强调书法的姿势之正;唐太宗在《笔法诀》中提出正书应“心正气和” ,强调气息之正;柳公权提出“心正则笔正” ,强调心正乃书法之本;赵构《翰墨志》则说:“士于书法,必先学正书,以八法皆备,不相附丽。 ”意指学书应先学正书;曹勋在《论书》中指明: “学书之法,先须楷法严正,得笔之意。 ”进一步明确学书应先学楷法,才能得书法“正”之笔意;项穆在其《书法雅言》中说:“所谓‘正者’偃仰顿挫,提按照应,筋骨威仪……是也。 ”强调正书骨法端正。古代贤哲对待正书,以“正”为根,以“正”为宗。

  正书从最初诞生的宽泛定义,到最后的准确定位,经历了相当复杂的演变过程。《宣和书谱》述曰:“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法。所谓楷法者,今之正书也……降及三国钟繇者,乃有贺克捷表,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 ”短短数言,交代清楚了正书的最初之源。正书、隶书、楷书、真书这几个名词,历史上曾有过交叉、重叠和互用的情况。汉末魏初,隶书即真书。到唐代以前,楷书的概念逐渐明晰,经过了“二王” 、欧阳询、颜真卿之后,在唐宋之际,楷书基本已与今天的楷书概念比较一致了。在历史上,正书所代表的一路,从篆书到隶书,从汉隶到楷隶,再到楷书,从官方到民间,都是代表着正体书法。正体书法不但字体端庄,结体工稳,易于书写和辨认,还建立起了一套规严的书写法度。因此,正书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主流代表。

  正书,当代的意义转向

  正书由于历史渊源及演变的复杂性,到了当代,应对正书的身份进一步廓清,才有利于今后的持续发展。中国书协自1994年开始,已举办了四届正体书法作品展,现正在筹办第五届,这对当代正书的身份识别、文化定位及方向调校,均能起到领头雁的作用。“正书”概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就是单纯的楷书,广义则是包含了篆书、隶书、楷书的正体书法,站在行书、草书的对立面。中国书协通过组织举办正体书展,给“正书”概念注入了广义的当代内涵。现在,中国书协将篆书、隶书、楷书统一归入正体书法,脚踏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根基,又宏观地展望了未来书法的发展路径,是有积极意义的建设性书法展览。

  由于书法身处当代艺术的复杂体系中,要想取得新的突破,仅仅在于继承古人的创作技法,满足于对古人名碑名帖、古人经典正书的临仿,重于古代正书图式的再现与呈现是远远不够的。当代正书必须越过技法这一层面,融入书法家的个性思想、时代的精神内涵,将文化身份的关切作为书法的潜在背景,并善于从文学、诗词、音乐、舞蹈、雕塑、建筑等其他艺术门类吸取正书所需的艺术元素,融会贯通,生成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中国哲学,才会使当代正书洋溢着新的时代姿容。

  此外,随着当代哲学思想的多元化,书法创作也应鼓励走向多元化。正书也是一样。传统文化是坚不可摧的根基,传统法则是至高无上的屋梁,在这根基与屋梁之间的空间,是足够大的艺术舞台。通过对中国书协以往四届正体书法作品展的深度分析,我们发现,仅仅注重临仿古意或形式创新的作品,已很难获得人们的青睐。而那些掌握了传统技法,又有文化个性的正书作品,则赢得了更好更多的参展席位。这说明,正书除了历史的字体结构、书体风貌之外,还应突出书法家精神主体,锻造具有现代文明秩序和价值体系的书法形制。就这一精神向度而言,中国书协推出的正体书法作品展,是在助力正书从传统场域向现代空间转向。对表面的书法繁荣景象进行了一次由内向外的精神祛魅,使正书在当前艺术环境中更多地释放了正能量,弘扬了书法的正气、清气与雅气。

  正书之美在展厅之外

  举办书法展的效应,应体现于展览之外。从以往中国书协举办的几届正体书法作品展的参观情况来看,可以说盛况空前。一些书法家拖家带口,甚至横跨数省来看正书展,其目的只有一个:有所获!展览的现场效应,这只是展览的本身属性。唐代欧阳询在《八诀》中曾谈到他对正书的一种认识:“澄神静虑,端己正容。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写字时,书写者的形体、容貌、手姿都应端正,否则你写出的字可能“斜正如人” ,只有“正容”之后,你写出的字才会“上称下载,东映西带,气宇融和,精神洒落” 。欧阳询虽然在说姿势的端正,其实我们不妨理解为是在强调书写者态度的端正。创作正书作品,就是展现一位书法家的修炼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贯穿书法家一生的。这或许就是赵孟頫发出“用笔千古不易”这一千古感叹的原因。

  创作出了正书精品,其意义边界自然就会得到拓展。现在的展览可以通过发达的信息媒介,将展厅内的展品、书法家简况、参观情景,立体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从而达到最大的传播效应。但笔者以为,仅仅这些步骤,对于书法展不算很成功。真正成功、影响甚巨的展览,其展览作品必将超越物性范畴,进而在文化意义、美学意义乃至哲学意义上,在书法历史的维度上勾画出清晰的身影。也就是说,一个书法展对当代书法有何实质性的推进。因此,中国书协举办过的这四届正体书法作品展,对于正书发展的推动,其作用早已突破了展厅的边界效应,走到了展厅之外。其形态影响与美学意识的投射,在展厅之外的社会书法领域,产生了再认识,推动了正书再发展。当代书法创作本身就是“忽略过程、重视结果”的无意识环境,因此正体书法作品展书体面貌的呈现,使这个喜欢“结果”的时代,又多了一次美学体验的场域。这种新的体验场域,是我们每个人不必走进正书展厅,而在千里之外的家里,在每个人的精神深处,就能主动体验到的。

(编辑:于欣悦)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