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视野>国学美学

两种琵琶的相见欢喜

时间:2020年10月23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金享文
0
两种琵琶的相见欢喜
——《情探——李佳&陆锦花琵琶与评弹音乐会》漫谈

  “评弹世界里的琵琶和琵琶世界里的琵琶真的是两种琵琶啊! ”演出开始前我曾如是向人感慨过对这场音乐会的第一感觉,也是带着对这两种琵琶于同一时空中渐次展现的期待,来欣赏这场名为《情探——李佳&陆锦花琵琶与评弹音乐会》 。

  我对“两种琵琶”的直觉似乎也可以直接投射到李佳与陆锦花两个人的身上。具体来说,民乐的琵琶更冷清而高贵,而评弹的琵琶更“熨贴”而温暖。整场演出以她们二位交替登台为序,一场演出下来,她们是动静相宜的、和而不同的、相得益彰的。

  先从李佳说起。整场演出她带来了《塞上曲》开场,中有《陈隋》 《飞花点翠》 ,后有根据评弹琴调名篇《潇湘夜雨》改编的同名新作。虽然作品不多,拿出来的作品也大多是琵琶名曲,但我听完全场留下的一个深刻感受是,如果我用“技巧炉火纯青”“音色丰富细腻”“意境深远悠长”等等词汇来形容她的演奏简直是多余的废话,因为这一切都是她的基本功和演奏底色,她早已过了用这些内容来限定或评价的阶段,她的气质才是最吸引人的。如果说技术可以通过几十年如一日的练习去习得,音色可以靠头脑的设计去理性认知并表达,意境的勾画有时依赖琵琶曲目在旋律和结构中自带的强大叙述性来铺陈和导引,唯独气质是不能习得、假装或设计的。

  陆锦花用现在的话说便是十分接地气。除了一支由《无锡景》改编的暖场小品,她主要带来的大唱段是《王魁负桂英》的名段《情探》 。也许是这几年致力于评弹的普及和推广,她不厌其烦地向观众们解说评弹的基本知识,可能是习惯了她说书的样子,听她用普通话介绍这出丽调名作实在有些不适应,也可能是有李佳的琵琶珠玉在前,我还是头一次觉得陆锦花手下琵琶的声音不那么好听。可是伴随着她的演唱逐渐深入,我被她作为一名评弹艺人的强烈身份认同所吸引,忘掉琵琶的存在,专注于她的说表演唱。伴随着唱段的展开,又会深刻地感受到评弹琵琶的魅力,那是一种“无私的美感” ,它的声音不仅可能会忽快忽慢忽强忽弱,甚至残破不全,但是它永远稳当地衬托着演唱的行进。这一点似乎有陆锦花的想法在内,毕竟传统的评弹琵琶程式性要强烈得多,有时没有那么多的变通,传统评弹中琵琶的恒久稳定与演唱者的高情绪化表达之间形成了动静对比,只是很偶尔将琵琶也带入到“动”的状态里,而陆锦花显然加大了琵琶之“动”的比重,这是一条探索的道路,亟须谨慎、任重道远。

  不得不提的是她们二人在本场演出的交集,那就是李佳根据评弹琴调名篇《潇湘夜雨》改编的同名新作。陆锦花在一开始清唱了几句原作,相信在场听众能清晰分辨出琴调与她之前一直在唱的丽调的区别。琴调听起来干脆、跳脱,曾有人评价称其“怪腔怪调” ,可流派往往就是这样,有时出新出奇的流派需要一个耐受期,过了耐受期之后,许多人反而会更加上瘾,琴调便是如此。李佳在演奏前谈到了她的改编心得,她敏锐地捕捉到了琴调小幅度大起大落的音响特点,同时又苦恼于如何将它化到纯器乐的表达中去。后来她采用的方法是将琴调的这种轻快松脆编入到了快板的部分,又尝试着把琴调的旋律因素改变其节奏、音色、音强等等属性。改变属性的音符会呈现出另一种气质,前半部分的哀怨感是琴调原先所没有的,而后半部分的快板似是琴调唱腔的直接呈现,一下把氛围带回了琴调评弹之中。我想李佳的“苦恼”正源于她同时观照了琴调的唱与弹两部分的特点,却很难将它们两者在一个时间中置入到单纯的器乐表达上,那是一种“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苦恼,她目前将其平行展开依次呈现,作为一首新作品,在部分技法的表达和乐句的衔接方面还有可以打磨的空间,无论如何,瑕不掩瑜。

(编辑:王垚)
会员服务